飛蛾撲火不是趨光。
上圖是飛蛾在點光源附近的飛行軌跡。
“飛蛾撲火”的真正原因依然還在爭論當中,就此問題有很多相關的理論。不過有一種傳播較為廣泛的理論認為:飛蛾並非因為喜歡亮光而撲火,而是受光源特性的影響。
主要是因為飛蛾一般在夜晚比較活躍,而夜晚飛行的飛蛾也需要利用光亮為自身導航。在純自然環境下的晴朗夜晚,飛蛾會傾向於利用月光為自己的路線導航,這種其實就是在不出意外的情況下儘量保持直線飛行,畢竟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那麼它為了保持直線,一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和月光的光線保持一定的角度(假設是 45º)。由於月球離地球很遠,月光可近似視為“平行光”,可以想象到,只要保持飛行路徑和一束平行光之間的夾角保持不變,即可實現按直線飛行。
人類學會使用火的歷史相對於飛蛾出現的歷史顯然是足夠短的,並且人類對大自然的影響畢竟有限,還遠遠做不到對飛蛾進行自然選擇以教會世界上所有的蛾子區分自然平行光與人造點光。所以飛蛾還是當年那個依靠光線為自己導航的飛蛾。當遇到點光源的時候依然按照對待自然平行光的那一套,結果就如下圖所示:
飛蛾飛行的軌跡呈指數螺旋線,自然界中這種繞一點的等角度運動形成的就是以自然底數為底的指數螺旋曲線。
飛蛾撲火不是趨光。
上圖是飛蛾在點光源附近的飛行軌跡。
“飛蛾撲火”的真正原因依然還在爭論當中,就此問題有很多相關的理論。不過有一種傳播較為廣泛的理論認為:飛蛾並非因為喜歡亮光而撲火,而是受光源特性的影響。
主要是因為飛蛾一般在夜晚比較活躍,而夜晚飛行的飛蛾也需要利用光亮為自身導航。在純自然環境下的晴朗夜晚,飛蛾會傾向於利用月光為自己的路線導航,這種其實就是在不出意外的情況下儘量保持直線飛行,畢竟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那麼它為了保持直線,一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和月光的光線保持一定的角度(假設是 45º)。由於月球離地球很遠,月光可近似視為“平行光”,可以想象到,只要保持飛行路徑和一束平行光之間的夾角保持不變,即可實現按直線飛行。
人類學會使用火的歷史相對於飛蛾出現的歷史顯然是足夠短的,並且人類對大自然的影響畢竟有限,還遠遠做不到對飛蛾進行自然選擇以教會世界上所有的蛾子區分自然平行光與人造點光。所以飛蛾還是當年那個依靠光線為自己導航的飛蛾。當遇到點光源的時候依然按照對待自然平行光的那一套,結果就如下圖所示:
飛蛾飛行的軌跡呈指數螺旋線,自然界中這種繞一點的等角度運動形成的就是以自然底數為底的指數螺旋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