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泊之聲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李商隱《賈生》

    這首詩讀完,相信很多小夥伴對最後一句特別憤懣,這皇帝老兒有病吧?不管黎民百姓的生計去問鬼神之事?

    Q:事實情況是這樣的嗎?

    A:我們回顧一下歷史:

    賈生,就是賈誼,《滕王閣序》中“屈賈誼於長沙”,指的就是此詩中的“逐臣”。

    Q:而賈誼是什麼人?

    A:年少成名,才能突出,深受文帝喜愛,後被大臣嫉妒,其後三年謫居長沙,這首詩描述的場景就是賈誼被文帝叫上來問話的場景的描寫。

    Q:那麼為什麼會問鬼神之事呢?

    A:《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後歲餘,賈生徵見。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

    看到了嗎?皇帝剛進行完祭祀,有感而發,才問到這些事情。

    而對歷史有一定了解的小夥伴們都知道,漢朝的指導思想之一是“天人感應”,在後面由董仲舒發揚光大。

    而古代對於鬼神之事本就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懂這些,才能更好的進行統治,怎麼能因此就貶低文帝?

    恰恰從這些,我們可以看到文帝對於賈誼的重視:

    國家首腦和一個年輕人去談論高層戰略指導思想,進而作出具體部署,哪裡是不務正業呢?

    這首詩,對文帝誤解多矣。

    不過還好,主流觀點對於文帝的成就還是認可的,斷章取義不可取那!

  • 2 # 福州小菜

    柳永的雨霖鈴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一句點睛之筆,讓人看的淚眼婆娑,自然認為柳永是一個愛情專一,至情至性之人。而實際上柳永十分受青樓女子歡迎,不僅因為他寫的詞好,還有就是柳永和其他人不同,他十分尊重青樓女子,把她們當做朋友,當時有名的青樓女子甚至以柳永的紅顏知己為榮,更是千方百計想讓柳永為其寫詞,後世稱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可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3 # 天涯操賦

    這裡想給大家聊聊宋朝人郭敦儒。老郭年輕時候,風流倜儻,縱情于山水之間,淡泊名利。這一點我們從他早年寫的一首鷓鴣天詞中可以看出來:

    鷓鴣天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

    曾批給雨支風劵,累上留雲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意看侯王?

    玉樓金閣慵歸去,且查梅花醉洛陽。

    這首詞是老郭當年謝絕了宋欽宗要授予他高官厚祿的美意之後寫下的。從此他也有了個“清都山水郎”的美譽。但遺憾的是老郭晚節未保。為了讓其兒子升官發財,享受榮華富貴,老去的老郭竟一度和秦檜混到一塊兒了。秦檜死後,他還在朝為官,追名逐利,未肯歸隱。

    所以對一個人的瞭解不能僅限於其某段時期的某首詩詞上,而應該從其整個的人生軌跡去了解。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

  • 4 # 野風狂生MrWildWind

    《憫農》。

    詩的本身是憐憫農民,勸解人民愛惜糧食,愛惜農民的勞動成果。

    寫出這樣的詩歌的作者,大家很容易誤認為作者李紳就是這樣憫農、簡樸、愛惜糧食的人。但歷史記載他實際的行為卻反其道而行之。

    因而《憫農》這麼好的詩,導致人們對作者李紳的誤解。

    古人的詩很少直接抨擊別人,當然評價性的詩很多,但大家都容易知道無論對錯那都是一家之言。而且被評價的人一般都有歷史定位,很難被一首詩框定,所以純粹被一首評價詩被誤解的歷史人物很少。

  • 5 # 月芽小月兒

    吳偉業《圓圓曲》中的“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導致了後人對吳三桂的誤解。詩句描述的是吳三桂衝冠一怒,就是為了他的小妾陳圓圓,實則不然。

    詩作的寫作背景是明朝末年,崇禎皇帝自縊之後,明朝將領吳三桂在受到以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和清軍的兩面夾擊之下,本想歸降李自成,但收到李自成部隊俘虜他父親和小妾陳圓圓的訊息,吳三桂審時度勢,從大局分析,認為李自成出身布衣,毫無政治頭腦,部下又不乏好色之徒,將來必定不會成就大事。而清軍又許諾他如若助力滿清成就大業,必將給予他一生榮華富貴,吳三桂是經過認真考量以後才決定投靠清政府,開啟大門,請清軍入關。其實吳三桂是個驍勇善戰的將軍,大丈夫志在四方,怎麼可能為了區區一個女子就“怒髮衝冠”?豈不是貽笑大方?再者,吳三桂對陳圓圓的愛也沒有那麼深,後來他又娶了她人為妾可以看出。

    而詩人吳偉業為何要把吳三桂請清軍入關的理由完全歸結為“為紅顏”?因為吳偉業是明朝公務員,他一心想復國、趕走滿清,所以對吳三桂的做法是十分憎恨的,而且“紅顏禍水”自古就受人唾棄,為了表達心中不滿,他就將心思寫進了詩歌中,但沒想到自己的詩對後人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 6 # 倚雲

    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首詩在中國詩詞大會上還被提到過。大家都以為宋志文是一個親和有禮,感情真摯的男子。可歷史上真實的他是怎樣子的呢?

    作為女皇武則天的高階伴讀,他卻做夢都渴望像張氏兄弟那樣,得到武則天的寵愛。為了爬上女皇的龍床,便毛遂自薦,寫了一首豔詩,叫《明河篇》,獻給女皇。其中有些曖昧的詞句,比如有一句“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什麼意思呢?翻譯過來就是:

    武則天讀後讚不絕口,待宋之問離開後,卻對身邊人說:“這個宋之問,有才華,又風趣,我很喜歡。可是他貌醜,一隻癩蛤蟆。”

    原話是:“‘吾非不知之問有才調,但以其有口過。’蓋以之問患齒疾口常臭故也。”

    口過不一定就是口臭,但最後一句“口常臭”硬是把宋之問口臭坐實了。形象比較邋遢,不精雅。

    神龍政變後,中宗開始清算前朝舊事,因依附二張被貶的宮廷文人就有數十人,宋之問被貶到瀧州。宋之問原先和二張狼狽為奸。

    可能是覺得邊地太苦,不久,他又悄悄潛回洛陽,藏在他的好友張仲之家。從瀧州逃回洛陽的路上,經過漢江時,他寫了這首《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身於亂世,顛沛流離,其情可憫,但一想到他後來的所作所為,你就同情不起來了。

    神龍政變後,中宗復位,唐中宗是傀儡。任由老婆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弄權,老婆韋氏又勾結武三思,把朝綱搞得烏煙瘴氣。

    宋之問的這位好友張仲之,非常憤恨武三思。私下在家裡計議,想要除掉武三思。正好被藏匿在此的宋之問聽到,卑鄙的宋之問賣友求榮,向武三思告密。於是張仲之全家被殺光光,宋之問不但免罪,還得到遷升。

    通過對朋友兩肋插刀,得到升遷。渣子一枚。

    宋之問繼續在各種宮廷勢力中左右逢源,機關算盡。蠅營狗苟,一心只想往上爬。

    當時,朝中勢力除了韋武一黨,還有太平公主與李隆基一黨,兩派明爭暗鬥、勢不兩立。

    他先是諂媚太平公主,為之所重用,後來又覺得安樂公主大腿比較粗,又轉身去巴結安樂公主。牆頭草見風倒!

    宋之問見風使舵太過露骨,彎轉的太大摔了自己。後被唐玄宗賜死。

    離思五首·其四元稹(唐代)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這首詩後來也被當做痴情,忠於愛情。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可歷史上元稹的感情生活很濫情,一點都不專情!

    這首詩是元稹為悼念亡妻韋從所作。在元稹眼裡韋從就是“滄海”,“巫山之雲”,愛上她後,別的女孩紙都是泛泛之色,難入法眼,所以他這首詩表達的是對亡妻愛的死心塌地,矢志不渝。

    在和韋氏結婚以前,他和他的的表妹鶯鶯相處過一段時間。其母系遠親崔姓之少女名“雙文”者(即後來傳奇小說《鶯鶯傳》中的崔鶯鶯)戀愛。崔鶯鶯才貌雙全,而且家中富有,但畢竟沒有權勢,這與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離。兩人開始也是琴瑟和鳴,恩愛有加。過了一段時間,元稹就私自離去。

    在妻子去世後幾天他又當時著名的才女薛濤相戀。始於顏值,忠於才華。剛開始也是詩詞相賀,親親我我,你儂我儂。可這對姐弟戀也沒有持續多長時間,元稹又花心移情別戀。拋棄了大才女!

    期間又和安仙嬪,婚兩年妻子去世。

    和裴淑結婚。期間又撩歌女劉採春。

    劉採春當時25歲,見40多歲元稹歐巴深情款款,也動了心,甘願為他當"小三",兩人在越州一起生活了七年。

    然而與"無情"的元稹生活七年後,他奉召回京時,與劉採春不告而別,獨自離去。據傳,傷心的劉採春為此寫下絕命詩後投河自盡。

    元稹的事業先不說,就他對待感情這種三心二意的做法,和他的詩詞描述,一點都不相符。知道真相後是不是也大跌眼鏡呢!

  • 7 # 林睿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賈生》

    相信大部分人讀過這首詩的人,都會覺得這首詩裡的這個皇帝——漢文帝不是個好皇帝。

    因為他竟然不重用這麼有才的賈誼,不顧民生,專問這些亂七八糟的問題,實在不是一個明君所為。

    那麼,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嗎?

    不妨先來看一看李商隱所引的這個典故:

    後歲餘,賈生徵見。孝文帝方受釐[lí],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居頃之,拜賈生為樑懷王太傅。樑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譯文:

    一年多之後,賈誼(從長沙)被召回京城拜見皇帝。當時漢文帝正坐在宣室,祭祀完後,接受神的福祜。

    因文帝有感於鬼神之事,就向賈誼詢問鬼神的本原。賈誼也就乘機周詳地講述了所以會有鬼神之事的種種情形。

    到半夜時分,文帝已聽得很入神,不知不覺地在座席上總往賈誼身邊移動。聽完之後,文帝慨嘆道:“我好長時間沒見賈誼了,自認為能超過他,現在看來還是不如他。”

    過了不久,文帝任命賈誼為粱懷王太傅。粱懷王是漢文帝的小兒子,受文帝寵愛,又喜歡讀書,因此才讓賈誼當他老師。

    我們可以發現:原來李商隱根本只是有針對性地截取了這個故事一些很片面的部分。

    ①、文帝為什麼問鬼神之事?

    是因為剛祭祀完,有感而問。

    ②、沒有重用賈誼?

    恰恰相反,主動召他回來,誇獎了他,還把他派給了自己寵愛的小兒子當老師。要想想在這之前是長達三年的貶謫下放!

    其實,漢文帝之所以“不問蒼生問鬼神”,更深層次來說,是因為漢朝的統治是建立在“天人感應”這套儒教神學基礎上的,作為最高統治者,更好地弄懂“天”(鬼神),才能更好地制定“人”(蒼生)的政策。

    所以,此時,文帝才會不失時機地向他眼中的這位大天才尋求高論。

    (漢朝早期,陸賈和賈誼思想中都有“天人感應”的成分,後來,董仲舒吸收和發展了這些觀點,才在武帝朝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理論。)

    而且,根據司馬遷的《屈原賈生列傳》,文帝對賈誼一直是很看重的。

    當迎立文帝的首功之臣周勃(絳侯)第二次拜相時,文帝倚重政壇新秀賈誼甚至要多於這位老相,短時間內破格連升數級,要知道當時他才21歲!

    不過,因為賈誼提出的政治改革措施太超前,深深觸犯到了功臣派“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的切身利益,所以,遭到了他們的激烈反對,文帝只好“棄車保帥”,讓賈誼先到長沙歷練一下,其實也是暗中保護了他。

    而賈誼在去長沙途中和到長沙後,吊屈原、傷鵩鳥,牢騷滿腹,顯得十分地傷感和悲痛,讓人感覺到這個人的小家子氣,不懂得“風物長宜放眼量”的道理。

    這次“宣室會談”後,灌已死,絳就國,功臣派實力大為削弱。賈誼眼看就要重新有用武之地了,可命運弄人,他竟然又因粱懷王墜馬而亡事件,自責、悲痛過度而死,死時才33歲!“情深不壽”,令人唏噓不已!

    樑王墜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

    其實,如果賈誼再多活那麼幾年,會看到他的政治主張,在文帝朝、景帝朝乃至武帝朝,都得到了貫徹,繼承和發展。文帝雖然短時間內未用賈誼其人,但其實,一直用的是賈誼之策。並且一直把賈當作“儲備之才”。

    此生如此,夫復何求?

    可惜,一代英才……

    “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

    ——最同意與賈誼命運類似,雖然比賈誼貶謫得更慘,但仍不忘樂觀曠達的蘇東坡對賈誼作出的這個評價。(出自蘇《賈誼論》,附於文後)

    可以看到,李商隱用到的這個“宣室訪誼”的故事,其實是很正能量的。

    那麼,李為什麼“強行”解讀出負能量來了呢?

    其實,他寫這首詩是有自己的政治目的的。

    晚唐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藥求仙,不顧民生,不任賢才,詩人矛頭所指,是當時現實中那些“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封建統治者。在寓諷為主的同時,詩中又寓有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詩人夙懷“欲迴天地”的壯志,但偏遭衰世,沉淪下僚,詩中每發“賈生年少虛垂涕”“賈生兼事鬼”之慨。這首詩中的賈誼,正有詩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諷漢文實刺唐帝,憐賈誼實亦自憫。這就是典型的“借古諷今”的寫法,用歷史材料為自己的文學創作服務。

    李商隱作為後人,以更理性的態度審視這件事。我想,他也在一定在感嘆著,封建統治下,蒼生之事(蒼生的命運)竟然要被動繫於虛妄的鬼神之上,這是種時代的悲哀吧!

    附錄:蘇軾《賈誼論》節選: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遊浸漬[jìn z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後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談之間,而遽[jù]為人“痛哭”哉!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紆鬱[yū yù]憤悶,趯然[yuè rán]有遠舉之志。其後以自傷哭泣,至於夭絕。是亦不善處窮者也。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而為賈生者,亦謹其所發哉!

  • 8 # 公子皇鋣

    說到這個問題,不僅讓我想起一句詩“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難封緣數奇”。

    這句詩源自於王維的《老將行》,它很明顯會讓人認為衛青的成功源自於老天庇護,是命運眷顧了他,而李廣未能封侯原因是由於他命運多舛,沒有運氣。王維這首詩很明顯的帶有偏見,雖然這種偏見是太史公司馬遷始創,但是很明顯王維這首詩加大了人們的誤解。

    雖然詩詞不是歷史文獻,但是很多詩詞的傳播卻比史料文獻更廣,所以很多歷史人物就會被層層詩詞迷霧所遮擋,變得迷糊起來。

  • 9 # 潮打的空城

    高賢邈已遠,凜凜生氣存。韓範不時有,此心誰與論。

    商朝末年,伯夷、叔齊二人寧死不吃周粟,采薇而食,最終餓死在首陽山上。

    這個作者就是秦檜……

  • 10 # 我欲穿花尋路

    相信不少喜愛古詩詞的朋友都被唐代著名詩人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驚豔過:“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如果要在唐詩宋詞中推薦最深情詩句排行榜,這首詩一定名列前茅!特別是前兩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但凡經歷過失戀的成年人幾乎都會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是保母,接管一個70多歲老太太,腦血栓後遺症,合同應該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