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京不冷東京熱
-
2 # 悟空生活
歷史上日韓就是咱們的微縮版或者叫慢放版,文化都是學咱們的,我們都改朝換代好幾次了它一次還沒換!中國給它的不僅是文化還有更重要的是預防犯錯誤的經驗啊!雖然日本文化上幾乎都是山寨中國,但是有幾樣到它們那裡是水土不服的。一是科舉,皇權沒有實權,官都是地方豪強推薦的,他們都為家族傳承,根本不需要進行官吏選擇,所以沒必要學科舉。二是太監,還是日本皇帝沒有實權,沒有實權就弄不到錢,甚至有些連吃飯都吃不飽,娶到老婆就不錯了,哪裡來錢養閒人。三是纏足,日本資源匱乏,女人不能和當時的中國相比在家相夫教子就行,還要去勞作才能吃飽的,纏足那是溫飽之後的事了!
日本雖然在歷史上以中國為學習模版,但其實也不是事事學,或者事事學的很到位,很認真。
就科舉制度而言,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模仿中國科舉制度的國家。但實行科舉制時間較中國、北韓、越南為短,只在奈良和平安時代。
日本奈良時代仿照當時唐朝的科舉制度舉辦貢舉,以鞏固天皇製為目的。貢舉分為秀才、明經、進士、明法四科和醫、針二科,在這之中,秀才科最為受矚目。
貢舉考試由掌管考察和任命官吏之職的式部省直接主持,每年一度,在十月、十一月間進行。考試的學生分為貢人和舉人兩種,由地方諸國貢送來參加科考的學生稱為貢人,依據天皇臨時制舉(依臨時需要而特別招收人才)或由大學寮經過寮試而來參加科考的學生稱為舉人。
考試分為《周禮》、《左傳》、《禮記》、《毛詩》各四條,餘經各三條,《孝經》、《論語》共三條,和唐朝差不多。
但到了11世紀後,日本科技制度名存實亡。考生皆由權貴推薦,應考者幾乎是無條件及第,且不及第者可以改判及第,科舉制至此已經異化。
到了江戶時代,科舉制度似乎又重新回來,當時叫學問吟味,主考朱子學。到了明治時代,日本建立了一套西方的人才選拔標準。
所以科舉制度算日本學了個一半一半。
至於纏足,日本並沒有學。主要在於在古代日本,婦女也是勞動力。纏足沒辦法勞動。而且纏足之風主要是在宋代之後,日本那時雖然仍以中國為師。但自己的社會審美也漸起。不再事事模仿中國。
正式的科舉制廢除後,日本在江戶時代後期又出現類似科舉制的“學問吟味”制度,被一些學者視為“江戶版的科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