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煙柳畫橋
-
2 # 情感經營
我也是一名家長,女兒剛剛參加完中考,據她說考的還不錯,應該能上一所她比較中意的高中。說實話,在她剛上初中時,也讓我們家長費了不少腦筋,操了不少心。別的不說,他就特別喜歡看手機,尤其是電子小說,只要逮著時間,她就會沉迷於那種虛幻的世界,不可自拔。當時我們很是著急,軟的硬的全都用了,收效甚微,她跟你打游擊。對她的圍追堵截,都讓我快成了偵探。甚至我我通過我的一個懂電腦的朋友,破譯了她的網上的賬號,讓我驚呆的的是,她竟然在某平臺上發表了自己的小說,我試著讀了一下,奇怪的是我竟然把她的文字(有幾萬字)全都讀完了。在她的字裡行間,我讀出了主人公的孤獨,無奈,憤怒,還有她那一顆行俠仗義的心。於是我突然冷靜了下來,原來我離孩子那麼遠!雖然每天都見面在一起,我卻從沒有走進她的世界,一種失敗的感覺,讓我心裡好像堵了一塊石頭,好難受!於是我重新坐了下來,認真的梳理了一下我對孩子的種種:孩子有這種變化的時間節點我不知道,周邊關係我不清楚,空閒時間有多少不知道,跟孩子的溝通次數屈指可數。唯一清楚的是跟孩子的溝通方式,那就是命令和指責。想完了,我一身冷汗。當天下午,我請了假(湊孩子不在家),認真的開了一次關於孩子教育的家庭會議。討論出以下幾點(算是約法三章吧)。
第一點,作為家長,孩子身邊最親近的人,以後對孩子說話,都不能吆五喝六,不做大家長,學著走近孩子。
第二點,只要孩子在家,我們所有人都不要玩手機,不玩電腦,給她創造一種以身作則的氛圍,無聊就看看書,寫寫字,哪怕是裝裝樣子。
第三點,就是壓縮孩子的課餘時間,語數外全都報了課外輔導班,週末的時間只給她週日多半天時間,到晚上11點前,她可以幹自己想幹的,誰也不能干涉。
第四點,我私下找了她的班主任,把孩子的情況做了溝通,決定由老師牽頭,找她談話,然後請她參加班級的興趣小組畫畫(她從小的愛好),試著讓她多跟別人溝通,轉移注意力。
第五點,也是最重要的。我決定跟孩子一塊學習,開始寫寫文章(上學時的愛好)。沒事了,就學會放下家長的姿態,跟她請教,探討。剛開始,她都以為我是在惺惺作態,但在我的堅持下,她也就慢慢接受了我這個學生。
第六點,我們時刻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時不常的帶她出去散散心,多鼓勵她參加學校的還有社會的活動,讓她走出自己的那片小世界。
其實,作為家長,在學習上幫不了她太多。我們只能從情感上給她更多呵護和理解,讓她逐漸開啟心扉,卸下跟不屬於她這個年齡應有的負擔和包袱。同時,我們也學著走近孩子的世界,讓她身邊多一個可以依靠和說悄悄話的朋友,而不是指手畫腳的大家長。
經過三個月的努力,我們終於看到效果,她變得跟我的話多了起來,常常說起她們學校的一些新鮮事,手機和小說已不再是她放不下的東西,我也經常跟她探討一些小說的裡的人物和情節,我和孩子已不再陌生,那一刻我流淚了,那口憋了已久的氣,終於可以舒緩一下了。但我下決心,我一定不能再讓她感到孤獨和無助。孩子,我就是你的避風港!
最後,我想說的是,對待孩子,大家長式的教育不可取。真正要改變的是我們這些做家長的。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每個孩子身邊都之少有四到六個大人在圍著她們轉,並且指手畫腳,一套套家長的理論,試問誰受得了?那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吧!另外,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原則問題,家長們要觀點統一,細節上要情理並用。因為隨著她的的逐漸長大,他們已不是你得小貓咪,而是逐漸具備高段思維的小大人,不平等的相處模式已經時過境遷。孩子在日新月異的進步,作為家長的我們更要與時俱進,不拖孩子的後腿!
總之,讓我們盡力去做孩子的朋友,不行嗎就做他們的學生,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共進退!
-
3 # 豫見楊老師
關於“我是一個初二升初三孩子的母親,孩子總喜歡在手機上看小說,學習不大努力,怎麼辦”這個問題,我想談談我的想法。
很多事情都具有多面性,任何新鮮事物的產生都會造福一部分人,損害一部分人,造福和損害的分界點就在於如何運用,手機的出現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但是也拉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所以很難說手機的出現是好還是不好。
既然不是手機的原因,那麼就是人的原因,是孩子的原因還是家長的原因?我個人更偏向於是家長的原因,初二升初三的孩子也就十五歲左右,叛逆期,但是三觀還沒有完整的建立,首要任務是學習,交際圈也僅限於自己的老師和同學,沒有那麼多的人際關係需要交流和維護,為什麼孩子會有手機或者會有機會接觸手機?
第一種原因是因為家長對孩子比較嬌慣,生怕自己的孩子受了什麼委屈,生怕自己沒有做到讓孩子滿意的地步,所以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出發點當然沒有錯,愛子之心也可以理解,但是,作為孩子的守護神,父母應該具有最起碼幫助孩子們分辨是非的能力,一個三觀完整建立的成年人,都會忍不住沉迷手機不能自拔,何況是一個不懂是非對錯的孩子呢?有原則的愛是愛,沒有原則的愛是傷害。
第二個原因是父母沉迷手機,或許很多人看到這個原因會摸不著頭腦,我玩手機和孩子學習不努力有什麼關係啊?事實上不僅有關係,而且有非常大的關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很關鍵,言傳身教首當先,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孩子模仿學習,孩子看到你每天玩手機,他會覺得手機很有意思,所以他也會想玩,關鍵點就在於:在孩子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
我覺得:解決這件事情的辦法非常簡單,如果孩子自己有手機,那麼就收回孩子的手機,如果孩子玩的是父母的手機,那麼就儘量少讓孩子看到手機,每一個成年人都知道叛逆期到底有多可怕,所有的問題都儘量扼殺在萌芽,真到了孩子開始和你反抗,開始不再聽你話的時候,問題就不是你能控制的了,想要提高孩子的成績,就先幫孩子清掉手機的毒吧,希望可以幫到你。
-
4 # 傾城小團圓
孩子喜歡看小說,不是壞事。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努力學習的一種形式,只是學習內容和應試教育不大合拍罷了。建議父母從以下幾點著手調整:
1. 改變用手機讀書的習慣儘管用手機讀書經濟便捷,但弊端更是不可小覷。我最初也是用噹噹讀書APP,但很快發現用手機閱讀的兩大缺點:第一非常容易眼疲勞,第二不斷有各種手機推送資訊跳出造成干擾,對需要專注讀書的人來說非常不爽。
初中的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也是近視度數猛漲的時候,而看小說很容易迷進去忘了時間,而近視一旦形成便不可逆。也許你的孩子現在只是喜歡用手機看看小說,但很難講以後會不會迷上手機遊戲、小視訊,因為這些誘惑手機上無處不在。
所以我建議不要再讓孩子用手機閱讀,而改為讀紙質書,或者專門的電子書裝置譬如KINDLE,這些都好過手機。
2. 讀書的廣度深度題主只說孩子喜歡讀小說,具體不清楚是哪一類的小說。要當心一些低質網路快餐小說,那些玄幻、穿越、情感類的,那些充斥著厭學、拜金、投機等不健康思想的,那些打著色情暴力擦邊球的,孩子讀了有百害無一利。這也是我奉勸家長不要讓孩子用手機閱讀的另一重要原因。
我和孩子目前在用KINDLE閱讀,體驗還不錯,對於閱讀需求大的人群很合適。辦理借閱年卡一年50元,就幾乎搬了個圖書館回家。理由一墨水屏不累眼;理由二閱讀體驗好,更易專注閱讀,還有筆記書籤功能;理由三內容優質,沒有那些亂七八糟的低俗書;理由四省錢省地兒。(申明:我不是KINDLE的托兒,您也大可以選擇掌閱、噹噹等其他電紙書)
我還想說家長要引導孩子通過閱讀擴充套件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讀書的廣度和深度,閱讀內容不僅侷限於小說,其他科普、人文地理、散文詩歌、歷史類的書籍也要積極嘗試。家長不妨給孩子推薦一些好書,這些書單網上不難獲取,也可以自己先試讀,大致瞭解內容框架,或者參考類似豆瓣書評。
3. 關於讀書時間,制訂規則不管是不是初二升初三這個關鍵期,哪怕已經上了大學,讀課外書的時間都應該有計劃有規則,不應該影響到你的學習和工作重心。首先幫助孩子樹立目標(考哪所高中),找到差距,然後就讀課外書的時間達成共識,並制訂規則。具體要看孩子的學習狀況,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孩子因為讀課外書影響到了課業,那麼毫無商量地暫停讀書“福利”。
在目前這個階段,重心就是如何考入好高中,好大學。12年寒窗對平民百姓來說,就是一個個闖關遊戲,只有闖過了最後一關高考,才能獲得優質高等教育機會,而幾乎一半人在中考這關就已GAME OVER。許多人年輕時昏昏噩噩,上了歲數才悔不當初:當初哪怕稍稍再用功一點......爸媽當初怎麼就不逼我一把?......
-
5 # 齊老師講物理
針對這個現象,我覺得老師和家長應該一起想辦法,堅決的讓孩子們放下手機,把心思放到學習上來。如果真的是為了打電話方便,網上的電話手錶完全可以解決,為什麼非得用手機呢。而且我覺得對於學生而言,手機絕對不是來打電話用的,而是滿足自己的精神世界。這樣的話,手機對他們來說已經失去了意義。因為當下學習最為重要,而學生們的心都在手機的視訊及小說上,怎麼能考出高分?對於家長給孩子買手機的行為,真的是害了他們。
通過分析手機弊端,我們再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如何能解決這個問題是首要,讓孩子徹底放下手機,努力學習是關鍵。下面我就說幾點建議,希望可以幫助題主。
1、存在可能性,強制沒收手機這個方法存在一定的風險,風險在於孩子的內心承受能力。沒收以後,不會做出極端行為,比如自殘、輕生、自我暴棄等等。如果孩子有這方面的傾向,那這個方法還是不要實施,以防不測。但是如果在孩子承受的範圍沒收後,是真的可以控制孩子對手機的依賴。所以要做,就做的徹底。非常不建議做法是,比如規定什麼時間玩手機,玩的時間長短等等。即使有這個約束,那他在學習的過程中也不會太專心,只是希望時間快點過去,然後再玩手機。
2、來一次嚴肅的談判因為馬上進入初三階段,對於中考來說是最重要一年,也是否能順利進入高中學習的關鍵一年。這些需要他自己明白的事情需要找一個機會當面與他講清楚。如果因為玩手機最後沒有考上高中,家長也幫不了你,只能提前步入社會。那個時候就不會這麼輕鬆了,所有的辛苦與壓力都會接踵而來,對於目前的小身軀肯定熬不住的,而唯一可以避免這樣的結局就是,現在放下手機,儘快將心收回來,放到學習中去。因為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自己決定。讓他深刻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及學習可以改變提前步入社會的現實。只有放下手機,才有機會逆襲。手機只會給你帶來短暫的滿足,但是卻毀了你一生。
3、與學校老師達成共識,一起解決問題根據題主所說,想必在學校肯定也會玩手機,那麼老師有權利進行制止與沒收。家長不能因為沒收手機找老師麻煩。只有共同努力,才能遏制住學生目前玩手機的行為。也可以讓老師重點關注一下這個學生,讓他儘量可以對課堂知識有濃厚興趣。比方老師多問幾道題與他,讓他去回答。因為多次回答不上來肯定覺得丟人,所以他自己也會學習了。慢慢的就會融入到學習中,只要對學習有了上進心,自然對手機也就沒有依戀了。
綜上幾點是我對這個現狀的建議,作為家長有些時候應該換一種思維,而不是跟風、跟背景。手機確實帶來了通訊便利,但是它也帶著更多的誘惑。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時也會影響知識的學習,所以應該多加重視,採取合理有效措施避免。
-
6 # 王一一
第三,找孩子聊聊,談談心,多肯定優點,激發孩子學習興趣,提高孩子學習積極性。安排他擔任個某方面特長的職務,讓他明白老師對他的信任和重用。
第三,有時間多陪陪孩子。沉迷於小說,必然是心靈有點空虛,情感有所缺失,希望在小說中找到“愛”、友情、親情等。其實這也是孩子青春期一個正常的表現,所以帶他出遊,散心,見見外面的世界。人的心靈空間是有限的,裝滿了家庭的溫馨、父母的愛意,自然裝不下其他的東西。
第四,尋求老師幫助,尤其是班主任老師。孩子有向師性,有時老師說的一句話,抵過家長的咆哮。可以請老師多關注,多監督,多教育,也可以請老師幫忙出出主意,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家校合作,雙管齊下。
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過程,尤其是初中階段,正處於青春叛逆期。父母要多花時間,多花精力,切不可聽之任之。
當然不斷的學習教育方法,教育技巧也是必要的。要學會“愛”和“規矩”兼用,軟硬兼施,不可偏廢。要學會耐心點,再耐心點,再耐心點!告訴自己:孩子是親生的,我不費心,誰能費心?
家長朋友們,教育孩子的路途上,且愛且耐心著吧!加油!
-
7 # 陳墨晨思
初二是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也是成績下滑危險期。喜歡用手機看小說,絕對不是什麼好事情,因為現在的小說都是連載好幾部,吸引著你看了還想看,特別是一些網路小說,簡直是“精神鴉片”。等你孩子月考,聯考後,你就明白事情的嚴重性了。因為他把別人背單詞,背思品,背歷史的碎片化時間,都浪費在看手機小說上了。更令人氣憤的是,很多閱讀APP上經常會有少兒不宜的圖片、漫畫和小說等廣告推介,同學之間也會討論、交流哪些小說好看,十四、五歲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和叛逆期,一來二去,根本沒心思學習了,等你發現時,他很可能己經不知不覺的沉迷其中,而無法自拔了。所以,手機要立即沒收,嚴格監管手機使用時間,所有和學習無關APP一律刪除。
-
8 # 61781504113
初二 初三上冊很重要,到初三下冊選學校你就知道了,我兒子也喜歡看小說老師和家長經常都在說他你把你學習整好成績好了在看小說,老師說他只要你期末考好了把學校書架上的書全搬回家都可以,上課都在偷著看老師說我們也在濤,現在選學校了才知道鍋兒是鐵打的了。語文老師喊看的一定要看,其它小說最好別看。
-
9 # 清風小寒
孩子喜歡看手機小說,和學習不大努力沒有關係,必須要注意這一點。
總喜歡看小說,說明孩子喜歡閱讀,語文成績應該不錯,這個興趣一旦養成,將來有可能是學霸啊!
不知道家長如何看出學生學習不大努力的?努力不努力估計是看不出來的,難道是學習時間長就一定努力嗎?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很多家庭都遇到的問題,孩子沉迷手機,不學習,家長沒辦法,家長想管可是又不敢管。
想管只能批評講道理,天天磨破嘴皮子,孩子也不聽。
不敢管,心裡也恨得想狠狠的揍一頓,但是又怕把孩子打跑了,找不到了。更怕孩子模仿遊戲裡的給你來個自殺,然後留下遺書:我還會滿血復活的。
人死是不可能復活的。家長現在都被孩子拿捏的死死地。
所以很多家長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都說:只要不出去學壞,給家裡惹禍,玩手機就玩手機吧,考不上大學,大不了長大了打工,也比死了好。
現在的孩子因為生活條件好了,沒有經歷過什麼苦難和挫折,又加上現在孩子少,家長也比較溺愛,所以承受能力差,只能順著,有時候哪怕一句話也會讓孩子走向不歸路。
對於這種愛玩手機的孩子,家長不可以強制制止,要慢慢的引導,讓他逐漸遠離手機。可以試試一下幾個方法:
1,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出去玩玩,比如跑去,打球等,減少他玩手機的時間。
2,
家長也可以多安排一些勞動活給他幹,比如分給他一項家務活讓他幹,勞動時最光榮的,家長可以給予肯定表揚。
3,家長可以帶他去建築工地,去醫院,去偏僻的農村去看看,讓他感受生活的不易,健康的重要,貧苦孩子生存學習的艱難,
也許只有經歷才能改變一個人。勞動才能改變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