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頑石補天

    我覺得這個問題首先應該考慮站在什麼角度來看待“注重外語”這個問題。“改開”之前,由於我們長時間的被美帝封鎖,我們脫離了國際社會,對歐美激進的對抗外交導致外語(英語)需求低下。“改開”之後一旦對外開放,社會急需對外溝通,出於應急外語(實際上是英語)就被列為應試主科受到學生家長的重視。於是滿大街都是“英語班”。這不是崇洋媚外,是需要,是交流學習的需要。當時人家是真先進,真的需要聽懂他們的語言,看懂他們的書,會說他們的話與人溝通交流。——那絕大多數不是缺乏民族自信心,不是崇洋媚外。我們真的需要放下身段虛心學習。

    後來就變味了。後來人才飽和了,大學生遍地都是了!則“注重外語”完全就是考分需要了。其實無論文理科,只有外語是學習門檻最低的一門學科。——說話而已!——基本不用什麼智商。所以等於是就是“功夫”分——下功夫記單詞句式就全活兒了。這也不是什麼崇洋媚外,是撿分而已。

    我敢個打賭,一百個大學生,有九十九個大學生參加工作都沒使用過外語,並且兩年之內忘個精光。——他們根本沒機會崇洋媚外來“缺乏民族自信心”。

    現在的應試教育中每一門學課都是一種智力測驗。透過應試,把最具備有學習研究潛質的,最能吃苦耐勞的優秀青年選拔出來,經過優質的境教育資源培養,成為我們的社會精英,發揮他們應有作用貢獻。我倒是認為,這從主流上看沒什麼不好。外語,雖然作為一門技術含量不高的學課,但是它卻也能鍛鍊孩子們的耐得住寂寞,甘認吃辛苦的堅韌精神性格。這或許也是從辯證的角度看帶“注重外語”這個問題。我倒是覺得沒必要大驚小怪的把“注重外語”非扯到“民族自信心”上來。

  • 2 # 基礎教育隨感

    怎麼可能呢!華人學外語是為了外交需要,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歷史證明,小國寡民,閉關鎖國,一定要捱打。中國要強大,要進步,就要開啟門戶,引進先進的東西,語言是用來交際的,與自信沒有關係!

    一點拙見,讓大家見笑見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在你買新車時,4s店的人把你的車弄壞了,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