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個人覺得五歲打到十二歲,懲罰性的,有控制的,再大可以講道理,再不行才打。

34
回覆列表
  • 1 # 心理老師左叔

    我對這個提問匪夷所思,小孩子從幾歲可以打?

    第一,這位提問題的家長看來沒有一點心理學、教育學的常識,也不懂科學教養孩子的道理和方法。孩子在任何年齡都不能打,也不能嗎;不然,就會出現你不想要的結果,孩子年齡越大越與你扭著來,小時孩子弱不敢反抗,無法反抗,任父母打罵;一旦進入青春期,孩子就會與你有非常激烈的衝突,親子關係動盪,而且學習成績也不會是你所希望的。

    第二,為啥孩子不能打?就如你所說,打罵孩子,會在孩子心理上留下陰影,嚴重的會把孩子的自尊、自信打掉。人都有自我意識,在自我意識中核心是自尊,即面子,你打孩子、罵孩子,就是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孩子就會出現我就這樣了,不就是在打一頓嗎?破罐子破摔。

    孩子要以教育為主,即便孩子做錯事,也可以通過懲罰的方式,即罰站、減少零花錢等方式懲罰孩子,但是要給孩子講清楚為啥要這樣懲罰你。

    任何年齡段的孩子都不能打罵,打罵孩子不解決問題,打罵孩子是家長無能的表現。

  • 2 # 海鷺愛畫畫

    我家小朋友今年7歲,我和爸爸從來沒打過孩子。特別嚴重情況讓她罰站10分鐘想想為什麼罰站,今後怎麼樣避免罰站。

    個人感覺在教育沒必要打孩子,要做聰明的家長可多項思考的家長,教育的道路上打孩子是最不明智的,我很多朋友家是男孩子也都不打孩子,現在我看孩子教育的都挺好。我家沒打過孩子,孩子性格Sunny快樂,善於交友,大人和她說什麼她能理解優點很多。

    打解決不了大問題,效果可能暫時管用,孩子心裡會產生不服和害怕等心裡。

    我家孩子在2歲時期,我就開始像聊天一樣和孩子分享我的感受,我對一件事情的態度,遇到煩惱鬧心怎麼自我開導也和孩子聊,遇到麻煩怎麼處理都和孩子聊,所以我就慢慢發現,我家孩子比同齡孩子能聽進去道理,不胡攪蠻纏,一直到現在我們和孩子比較好溝通,說的事情孩子能理解。

    還有就是在引導孩子上,一味地說孩子我感覺是不明智的,家長換一種思考方式,換一種引導方式,換一種語言方式,孩子就一下會轉變和大人抵抗的態度,家長在引導上聰明點削減孩子的對抗心裡還是比較關鍵的。

    比如說今天我家孩子的字寫的太難看了,奶奶電話裡面和我說讓孩子寫好字太難了,和孩子說孩子還不服氣結果奶奶孫女小摩擦,晚上爸爸把孩子接回來,我檢查語文作業就發現“青”字寫的確實不好看。像這種情況家長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字寫的太難看了,你就不能好好寫字?這寫的什麼字?重寫!】你想想你要是孩子選擇上面的對話孩子能服氣能高興嗎?換一種方式我就用的這招還是青這個字【寶寶你字寫的非常好看,但有一個青字寫的比較歪扭,這不是你的正常發揮,這個青自你把它看成一個直溜溜站著的青年,但你看看它下面的月字都寫歪了,像一位喝酒喝多了站不直的人,咱們重下寫下,別讓他喝多了,讓他直直的站著,再出現怪聲怪態逗逗孩子】,結果孩子哈哈大笑,覺得給它寫的正點直點很有必要,就很認真的去修改,沒有負面情緒還很開心。

    這只是一個生活中的小小例子,家長選擇另一種方式,孩子接受,還用得著打嗎?孩子耍脾氣同理引導也沒必要打罵教育。

  • 3 # 庭蔭囀鶯

    有的天性過於頑皮的孩子,必須用肌肉記憶,但是打,一定要有度。老話說當面教子,犯了錯立馬懲戒,力度要夠,只一下,告訴他,比如(罵人)打嘴巴。關鍵是抓住頭一次,三歲之前可以基本完成,以後他會覺得,犯了錯會有巴掌落下來。

    管孩子最忌諱的是閒撩,孩子不長記性還多捱打。

  • 4 # 帶娃的心丫頭

    打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不犯同樣的錯誤。誰家的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打在孩兒身,疼在娘心。打孩子是最無能的表現,但凡有一點兒辦法我想也不會去打孩子,問題是有些熊孩子不打真的不行,有些原則性的問題必須嚴厲教育,小錯不管,大錯就會不斷,說了不聽,不改,父母必須強制。

  • 5 # 使用者3746294786536

    幾歲開始打?我們這茬人小時候只要不懂事做錯了就捱打,也沒看到有幾個有心理陰影的,現在的孩子唯我獨尊,沒有敬畏之心都是父母怕有心理陰影,其實都是無稽之談。只要孩子犯錯了就要及時讓他知道錯了,沒有年齡的說法。錯了不及時糾正他就會認為是對的,糾正的越晚心理陰影越大。

  • 6 # 米寶的爸

    其實題主心裡對於打孩子是排斥的,只是沒有找到好的教育方法來替代打罵式的教育方式。下面將從孩子的記憶力等認知特點來解釋“打孩子會給他們留下什麼樣的陰影”,以及用什麼方法來替代打罵。

    一、嬰兒的特殊記憶:條件反射

    剛出生的新生兒就會有條件反射,即嬰兒出生以後在現實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後天反射,它是一種高階的神經活動,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某種刺激就變成了習慣化。

    比如,我們在超市裡看到糖的時候,就會在嘴裡分泌唾液。這是因為我們以前吃過糖,看到糖以後和分泌唾液之間建立了聯絡,這就是條件反射。

    嬰兒出生不久,就出現了對一些事物的習慣化,也就有了記憶。比如說,寶寶餓了,但是看見媽媽來了,或者爸爸拿著奶瓶來了,馬上就停止哭泣了,這就是一種條件反射。

    米寶七個月大的時候,我們帶著米寶去醫院,當時一個護士態度比較惡劣,被嚇到了,一直哇哇哭。後來只要是去醫院,尤其是醫生或者護士要給孩子做檢查的時候,就會很害怕。

    隨著寶寶的成長,情緒記憶就會出現,比如看到奶瓶,孩子可能會出現開心的笑容;同樣,看到爸媽發怒的樣子,就會表現出害怕、甚至哭泣。

    二、嬰兒的思維

    嬰兒從出生開始,就有了思維能力,只是還處在發育中。他們會模仿大人的表情,如伸舌頭、張開嘴巴等,也會知道用哭泣或咿呀說話的聲音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嬰兒也會逐漸意識到一些情緒所代表的含義,以及那些動作會引起這些情緒。比如說,某一件事情,會讓媽媽感到不高興、發脾氣,那麼他就有可能會避免這件事。據研究發現,寶寶18個月大時,就可以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與他人的願望發生衝突。

    綜合考慮孩子從嬰兒開始就有思維活動和記憶力,他們可能會記住父母打他/她的樣子,也會記住被打時的心理活動,從而對孩子帶來心理陰影。

    三、替代打罵的教育方式

    用規則來約束孩子的行為:提前和孩子一起商量好規則,比如說,孩子每天可以看多長時間的電視,可以看什麼節目,是在看完電視做作業還是做完作業才可以看電視。

    和孩子一起制定違反規則之後的懲罰形式:有了規則之後,需要告訴孩子違反了規則,會有什麼樣的懲罰。這樣孩子事先知道懲罰機制是什麼樣的,在犯錯接受懲罰的時候,就不會對父母心生怨憤,而回更加關注與自己的什麼行為是不對的。

    當孩子違反了規則以後,父母應該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懲罰孩子:要想懲罰方式有效,就必須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是什麼地方出現了問題,以免將來重蹈覆轍。

    整個規則約束-確定懲罰形式-告訴孩子原因的過程,需要重複多次,孩子才能改正自己的哪些行為方式是需要改正的,應該如何做才能避免下次再犯錯誤。

    綜上所述,打孩子只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方法,但是會對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努力尋找長期有效的方法才是父母應該努力追求的。

  • 7 # 百科解答

    三歲對孩子尤為的重要,這時孩子的大腦已經發育到75%左右,而且孩子已經有自己的思維意識想法,孩子智力性格也會在這個時候慢慢的形成。對於下面這些事,家長就不能再做了。

    有意無意的說孩子笨

    當孩子做不好某件事情的時候,例如打碎碗、說不好話、摔倒,這時有些家長就會無意的說出,你怎麼這麼笨,這麼傻之類的話。雖然這是你無意識說的話,卻讓孩子產生心理暗示,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這麼的笨。

    其實孩子也是這樣的,如果家長總是給孩子說你真笨,他就會慢慢的對自己失去信心,懷疑自己的能力了,以至於最後堅信自己像梭子魚一樣是一條捕不到魚的笨魚,從而變的自卑、絕望。教育孩子家長要學會使用賞識教育,經常讚美孩子的優點和進步,這樣孩子才可以進入良性迴圈。

    其實孩子剛開始學走路、說話的時候,家長是非常有耐心的,可只要孩子有一點進步,家長就會催促著孩子能快點學會,有時希望一夜之間孩子就長大了,可是家長要知道雞蛋從外面開啟是食物,從裡面開啟才是生命。

    孩子也是一樣的,不是輸入程式就可以運作,他學習本領需要順其自然的完成,而且孩子本來就沒有大人做事情快,因為他們沒有經驗、動作不夠嫻熟,不要催促孩子,讓他慢慢學,不然你越是催,孩子就越是學不會,這樣你看著心急,孩子自己也自卑,甚至會留下心理陰影。

    沒有規律不成方圓,尤其是對於成長髮育期的孩子而言,更需要規律來約束,不然任憑他們的天性,簡直是可以上天了。想要的東西必須買,想做的事必須做,不然就大哭大鬧,這可不是一個好現象。

    家長應該從小給孩子立下規矩,讓孩子明白事情要在規矩內的潛意識,這樣孩子長大後,特別是青春期時,你才能管的住他,而且懂規矩的孩子,不管是在學校還是社會都會比較上進,受歡迎。但是不要依靠棍棒來維護你的規律,這樣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分析孩子的需求,“對症下藥”才能治本。

    -----------------------

    孩子到底在哭什麼?孩子拉肚子是消化不良?如何判斷孩子是否該補鈣了?孩子挑食不吃飯是什麼原因?1歲真的必須斷奶嗎?寶寶怎樣才能長高些?

  • 8 # 漢惠心理工作室但老師

    幾歲都不可以打,打就是打,並且打極有可能是在發現你自己的情緒,打永遠不是教育,也不是愛。

    家長千萬不要跟孩子說,我打你是因為我愛你,如果你這樣說,孩子是沒有分辨能力的。那他以後長大了組成家庭了,他的伴侶打他,他也會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那是因為愛自己,因為他已經被洗腦了,這是非常可怕的。

    打永遠也不是教育,打教不會孩子任何有用的東西。反而讓孩子恐懼、自卑,以後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都不能坦然。另一部分孩子則學會了一言不合用打來解決,因為他學會的溝通方式就是打。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先了解孩子,就像你買了一臺新車一樣,你得先考駕照,學會各種交通規則以及這個車他怎麼開,拿到駕照你才能夠開車。

    孩子比那臺車要珍貴太多,但家長們什麼都不學,就這麼上崗了。等孩子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才來補救,那就非常難了。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我尊重每一位和我觀點不同的人,以及你們的每一個觀點。

  • 9 # 月華享瘦心理

    1.打不是目的,教育才是

    在傳統文化裡面,很多人有“棍棒底下出孝子”“優秀是打出來的”這樣的觀念,所以,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有被打的經歷。NLP認為,每個行為背後都有正面動機。打是外在行為,不是目的,並非為打而打,教育理應是打背後的目的。

    2.效果才是衡量因素

    打與不打是一種選擇,不留下心理陰影固然很好,但這不是決定打或者不打的選擇依據,想要達到的效果才是我們衡量的依據。

    譬如,在孩子不懂得稱呼客人的時候,如果想要讓孩子學會懂禮貌,我們示範一次如何叫人,孩子就能學會的話,何必用打呢?

    很多人被打之後,留下了心理陰影,無非是因為,打的方式並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而已。

    3.打是一種方式

    打是一種外在形式,講道理也是。如果想要達到教育的目的,達到理想的效果,除了打,或許我們還會有其他的一些方式。

    4.做自我成長

    孩子生命前12年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在這12年當中,如何教養孩子,幾乎決定了孩子一生的命運。所以,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家長。

    家長教育的心態是值得肯定的,在教育方式上,或許更應該尋求一些自我成長,自己成長了,孩子才會跟著成長。

    可以問問自己,為何我會認為孩子需要打?為何我會推崇打的方式來達到教育的目的?為什麼我想打,又擔心孩子留下心理陰影?我曾經是否經歷過被打,留下了心理陰影呢?

  • 10 # 身心健康專家於際敬

    這個問題看了有些想笑,你的意思是其實你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以打為主,只不過現在因為孩子小,怕留下心理陰影,才忍著自己。

    五歲打孩子,他就不會留下心理陰影了嗎?

    用打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的父母,是最“無能”的表現。

    無能為力,因為你的其他方法對於孩子來說是無效的,只能用暴力來彰顯父母的權威,讓孩子屈服。

    打會上癮。

    當然會上癮,因為你嚐到了打孩子的“成果”,打完孩子後他當然會聽話,尤其是你說的5歲到12歲這個階段,孩子還小,他沒有能力去反抗,當然會害怕你,乖乖聽話,這樣你會覺得,打是有用的,那以後就用打來解決問題吧。但到了12歲之後,孩子一進入青春期,尤其是男孩,他會彰顯“男人”魅力,反抗你,膽小者自卑抑鬱,膽大者直接和你對抗,甚至離家出走,比你更暴力。看看新聞,有多少這樣的案例。

    打孩子的,只會激發孩子的極端反抗,厭學叛逆,網癮等等不良問題。而在家長和孩子的戰爭中,勝利的往往都是孩子。到時候你後悔去吧。

  • 11 # 蔣豔心理諮詢工作室

    為了教育孩子,從幾歲開始可以打,不會留下心理陰影?

    打還是不打?打又該如何打?可能是很多家長的困擾,有的說孩子得打,不打不成器;有的說家長要控制情緒,不能打,要鼓勵,要表揚,要給他講道理。可是現實是無論用了哪種方法,都有問題出現。

    1、三到六歲之間可以打

    2、不可以打,要引導,給他講道理。

    3、錯了必須打,家長也是從小打到大,也沒什麼問題。

    我個人認為,打不是個教育的好方法,能不用之儘量不用。當然你打了,有效果就行,也沒什麼問題。最好打之前讓孩子知道自己因為犯的錯誤而接受的懲罰,如果微不足道的小錯,或者無心之過,最好不用這種方式。

    如果你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2、不在外人面前打孩子

    3、明確告訴打的是他的錯誤行為,愛的是他這個人。

    4、不能打的部位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也有很多技巧,建議還是家長多學習,瞭解孩子,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 12 # 找心理

    雖說老一輩的家長都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但現代的教育觀可不推崇對孩子使用暴力,不管是因為什麼對孩子暴力相加,不僅會產生心理陰影、心理創傷,對孩子其他方面也都會產生影響:

    1、對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表現產生負面影響,長期因為捱打而處理憤怒或害怕,經常提心吊膽,學習上難以集中注意力;

    2、孩子也會使用暴力處理事情,父母的處事行為對孩子的行為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孩子是家長的鏡子,家長是怎麼樣的孩子就是怎麼樣;

    3、經常對孩子動手的家長,動手的程度會越來越嚴重,不僅對孩子心理造成創傷,孩子生理也會受到傷害;

    4、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5、對孩子的性格發展造成不利影響,經常捱打的孩子容易形成懦弱、自卑等性格;

  • 13 # 一隻恐龍的異想世界

    我覺得多大都不能打,六歲前把規矩立好,以後你就好管理了,起碼有規矩再先,他不敢輕易犯錯啥的,最起碼條條框框卡著他,想犯錯都難。但是你非要打,你就往死揍一頓,讓他長個記性。這個根據事情大小來定。

  • 14 # juliana焦糖姐姐

    正好相反,五到十二歲孩子很單純,好好引導,孩子能被你大道理說的一愣一愣的,很好溝通,但是十二歲以後青春期,可能啥辦法都得用了,因為孩子不但不聽你的,還敢公認頂撞你,駁斥你,學習上陽奉陰違,摸清你的脾性,與你鬥智鬥勇,特別難搞

  • 15 # 樑笙尹紹雅心理夫婦

    當你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實際上,你是在問如何打孩子嗎?

    其實不是的。

    你真正想問的是,我如何能夠把我的孩子教育好。

    只是在你的頭腦中,教育=打、罵和講道理。

    這樣的等號不是你自己故意形成的,或許你就是這麼被教育大的,也或許,你從小到大看到的是這樣的,倒也沒有必要過度的苛責。

    方法,真的只有打、罵、懲罰和講道理嗎?

    答案肯定不是的,只是鼓勵的、獎賞的、有愛的教育模式,你不相信、不會、也比較排斥去嘗試。

    人都是這樣的,我們更願意用簡單的、熟悉的方式去應對世界和自己的人生,哪怕自己很清楚體驗是不好的。

    知識的匱乏,讓你只能想到打和講道理兩種方式。

    家長不斷學習,不斷的擴充知識,不用自己的無知來自大的解釋孩子,才能教育出你想要的“好”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一6個月的嬰兒可以用飲水機裡的桶裝水衝奶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