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郝小茹

    我們都知道:人必有一死,但還是難免害怕死亡,甚至都害怕聽到這兩個字。如何破除恐懼,以平和的心態來面對死亡呢?

    有一本書名叫《直視驕陽》,是專講死亡焦慮的。在這本書裡,心理學大師,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歐文·亞隆為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他把死亡比喻成是像太陽那樣難以直視、又無所不在的一種事物,直視驕陽,就是讓我們拋開恐懼來直面死亡,直面這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向死而生,活出意義,活在當下。

    當我們探討生與死的話題時,我們最常聯想到的就是宗教。在宗教中,有一個術語叫作「頓悟」,說的是有那麼一瞬間你突然覺得思路非常清晰,好像看透了事情的本質,這就意味著你的思想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而同樣,人類的死亡焦慮也存在著這麼一個轉折點,歐文·亞隆把它稱作 「覺醒體驗」。當你有這種覺醒體驗的時候,死亡焦慮在瞬間煙消雲散了,你覺得豁然開朗,可以直面死亡了。

    這個過程是怎麼發生的呢?一位著名德國哲學家曾經說過,人的存在有兩種,一種是「碌碌無為」,你由著自己被慣性推著走,每天沉浸在瑣事裡,不知不覺就老了;另一種則是「活在當下」,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生命中,專注於每一件事,投入地享受人生。從“碌碌無為“到”活在當下“,就是一次覺醒。

    說白了,覺醒體驗能夠讓你在一瞬間意識到,現在的生活到底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如果是,那麼還有什麼可遺憾和害怕的呢?讓死亡自然地到來吧,你已經真正地活過了。

    如果現在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那麼在覺醒時刻,你看到了死亡這個終點,知道自己並沒有無盡的時間可以揮霍浪費,所以要抓緊活著的時候,去創造,去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就是直面死亡的意義,向死而生,它能幫你找到人生的突破口。在歷史上,有很多人都經歷了這樣的覺醒時分,比如俄國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他年輕時,曾經因為反對沙皇被判了死刑。但幸運的是,在行刑的前一刻,他突然被改判為流放。在生與死的邊緣走過一遭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把文學當成了自己畢生的使命,最終寫出了舉世聞名的作品《罪與罰》。

    所以,透過直面死亡,可以為我們帶來覺醒體驗,想清楚在有限的生命裡你到底想要怎麼活著,繼而大刀闊斧地去過自己的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的生活規劃和現實有多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