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把酸噴打回村夫原形

    二戰德國幾乎沒有彩色照,多為後期上色。

    當時雖然出現了彩照技術,但是因為戰爭的封鎖,德國只使用了可以彩洗的底片,沒有洗出彩照。都是現在對當時的照片進行上色(二戰主要的彩色膠捲生產國是德國愛克發和美國柯達)。

    另外日本蘇聯什麼的彩色膠捲都需要進口,所以非常罕見。

    其次,有太貴的因素,並且有些彩色照片也是後期上色的。

    公元1894年,法國盧米埃爾兄弟(Lumiere August and Louis 1862.1864–1954.1948)發明出真正彩色底片。

    另外受當時的技術限制,儲存彩色膠捲和底片也需要比較低的溫度

  • 2 # 大獅

    其實彩色成像技術在上世紀二十年的就已經開始使用,而第一張彩色底片的出現則更早,是於1894年出現,發明人是法華人盧米埃爾兄弟。(圖為1907年沙俄貴族照片,非後期上色)

    雖然彩色底片早就出現,但在當時彩色膠捲除了稀少且昂貴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很容易出現拍攝故障,導致拍攝出來的照片變成花花綠綠的斑紋,讓人不知道拍的到底是什麼。因此黑白膠片依舊是個趨勢,不但價格低廉,而且便於沖洗。戰地記者每天要拍攝大量照片,而且很多具有實時性,需要進行刊登或者用作其它目的,因此快速便捷才是關鍵。

    如果想擁有彩色照片,也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也就是後期上彩技術。通過後期處理,黑白照片同樣可以製作成彩色照片。(下圖為外國明信片上的大清國富裕家庭照片,年代不詳,大致為1901-1905年之間)

    筆者曾經看過一部紀錄片,講述的就是關於膠片和底片的歷史和發展。在二十年代的日本,普通家庭就已經出現家庭用照相機,而且他們已經完成了全部彩色影像技術,現在在網上可以找到日本在20年代拍攝地彩色紀錄片,你會為止咋舌,竟然如此的清晰。

    我記得八十年代我們很多鄉鎮地區的照相館中,依舊用那種笨重而體型巨大的黑白老式相機,筆者還親眼見過那種木製的大傢伙,古老而且笨重,現在估計可以當文物收藏了。那個年代我們的後期上彩技術甚至還不如外國20~30年代的技術,顯然在當時我們落後人家太遠太遠。早先總聽老一輩說,我們至少落後歐美50年,看來這種說法在當年是真實的。

    最後附上一張老相機的照片,這種相機,我們一直沿用到80年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年春招大戰已打響,教育培訓機構如何在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