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圓桌曆史

    俗話說,讀史以明智。我認為,對大部分人來說,歷史帶給我們的更多的是從中總結經驗與教訓。看看前人做事的總結,避免本代人再出現類似的錯誤。

    但是鑑於很多事情都是基於人性而發生的,所以就算是歷史上有過前車之鑑,還會前仆後繼的重蹈覆轍。

    所以儒家所提到的修身養性還是比較符合古今生存之道。

  • 2 # 賢愚生

    唐太宗的鏡鑑說的是宰相魏徵,魏徵去逝後,唐太宗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 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鏡矣。”

    歷史上,凡是以史為鏡王朝。都能充分的吸收前代的教訓。李世民作為一個開國之君,當然也能夠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所以他在位期間。能夠虛心納諫,容忍魏徵的犯顏直諫。正是看到隋朝末年,農民起義的巨大力量。他才會說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所以,他能積極改革隋朝弊政。使唐朝能有300年的國運。而強大的隋朝,正是由於隋煬帝好大喜功對百姓壓迫太狠,而又拒絕納諫,喜歡聽阿諛奉承的話,因而被矇蔽,導致隋朝滅亡的。唐朝正是看到強大的隋朝滅亡的教訓,才會有李世民的虛心納諫和貞觀之治。 中國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以來,有2000年帝王統治時代,自一代秦始皇相信的自己 的帝國可以千秋萬代以來,在沒有王朝的可以覺得的可以傳萬世了,長的300年,短的幾年,幾十年,帝王將相就像過江之鯽那樣頻繁往復。制度再好的王朝也難免滅亡,只不過統治長短不同而已,要麼亡於內憂,要麼亡於外患,即使再聰明的人也不不能改變,歐陽修說:“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歷史的迴圈和往復都是由於人的作用,人性都有弱點的,即使再賢明的君主,也不免犯錯誤,例如唐玄宗李隆基,前期勵精圖治,創造開元盛世,後期還不是由於自己寵愛楊貴妃,任用奸佞,導致安史之亂,使大唐由盛轉衰。

    前人犯過的錯,後人不吸取教訓,也同樣會犯,即使知道是錯的,但是基於人性的弱點,也不一定可以克服,可以克服的也需要運氣,假若運氣不濟,也終難成事,盡人事而聽天命,歷史的迴圈往復其實是人性的弱點造成的,尤其帝王,在取得絕對權力後不免驕奢淫逸,最終給國家帶來災禍。

    而整個人類的歷史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斷在總結經驗教訓,迸發出新的思想,在曲折中前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體驗過有理說不清的時候嗎?那種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