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上那點事兒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由少數名族通知的王朝之一,清朝入關一來,中國的強大依舊,尤其是康熙和乾隆時期,可以說這兩個時期中國的國土面積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出現了康乾盛世,要說清政府和國家沒錢是說不過去的。

    但是也正是這樣,乾隆皇帝以十全老人自居,尤其是到晚年更是傲慢到極致,在他眼裡清朝是萬世不倒的,是天朝上國,世界上其他小國家就想螞蟻一樣,隨便就能捏死。由於看不起這些小國家,乾隆也煩透了這些外中國人進入中國,因為風俗不同,所以很難管理,為了一了百了,他乾脆就把中國的海岸線封鎖起來,就單獨留廣州一個出口。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中國故步自封的時候,西方國家正在大張旗鼓的進行工業革命,到了清朝末期,因為中國的絲綢和瓷器在西方實在是太受歡迎,所以長年的貿易順差,為了扭轉這種局面,西方列強想到了用鴉片扭轉這種局面。

    這不鴉片一進來,從皇室到百姓,沾上了就傾家蕩產的抽,所有的積蓄和財富都被西方人賺走了,隨著時間的推移,西方列強的工業革命也弄的差不多了,就差原始資本就能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了,這時候他們將目光放在了地大物博的中國,清政府已經被鴉片腐蝕的殘破不堪,加上高傲自大,所以中國就成了西方列強瓜分的香餑餑,他們終於開始用大炮轟開中國大門,做起了真正的強盜。

    但是要搶劫也得講究手段,所以他們就開始一邊打一邊壓榨,一家輪流來一次,這就成了清政府為了苟延殘喘,一直在不斷的和西方列強簽訂割地賠款的各種不平等條約,在富有的國家和政府也經不起如此的壓榨,這讓清政府窮困潦倒。

    另一方面,慈禧掌權,這是一個極度自私的女人,只管自己享受,所以各種搜刮民脂民膏為自己生活服務,在她死後她的陪葬品清單湊不夠,一直放著一年的時間,等這些陪葬品蒐集夠了才下葬,由此可以看出,清末時期不單是清政府窮,其實整個國家都窮,可以說是民不聊生,餓殍遍野,慈禧是中國歷史的罪人!

  • 2 # 問答達人

    很多人都以為清末政府是很腐敗,國庫很空虛,其實事實並非如此。清朝到了最後幾年,迎來了經濟上的 快速增長。在1908年,清朝財政收入達到了2億兩白銀。到了宣統年間,清朝最高年收入已經達到3億兩白銀,這一中國古近代歷史之最。

    第一是放開民間資本辦廠的限制。清朝放開辦廠的限制,再收取各種各樣的稅收。此舉甚為奏效,清政府的稅收很快就有明顯的增加。慈禧太后對此還頗有得意,自憾早就應該這麼辦了。工業時代搞大機器生產才是王道,以前學老祖宗的重農輕商,改變了以前以農為主的局面,開啟了新的生產模式。

    第二是向外國銀行和本國富商借錢。比如馬關條約的賠款就是找英國、德國、俄國等銀行借的錢,一共三億兩白銀。當然借錢的代價也是很大的,清政府出讓了很多主權做抵押,比如開礦權、築路權等。像這些抵押出去的主權就給後來的民國政府造成了很大的負擔。不過總算是借到錢了。

    第三是鐵路收入。最早的時候,清廷認為鐵路破壞風水,不肯修路。後來甲午戰敗,清廷才發現清軍雖本土作戰,但因為沒有鐵路,只能靠馬拉車推,很不方便。於是清政府開始大量修建鐵路。很快大清官員們發現了鐵路另一個妙處:火車一響,黃金萬兩。比如盧漢鐵路通車之後,去掉借款利息和成本,朝廷每年還能淨賺三百多萬兩白銀,這還不算各地火車站所帶來的商稅收入。

    通過這三項舉措,民國元年一月,清政府度支部公佈的1911年財政收入高達三億兩白銀,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數字,比三年前的收入翻了兩倍多。

    但是凡事也都要有個度,清政府就屬於典型的不知深淺的政府。它允許民間辦廠,但是徵稅的負擔卻讓資本家喘不過氣來;它向民間借國債,結果卻惡意不還;它在利益的驅動下,從一開始的討厭鐵路,到後來瘋狂的修路,把鐵路視為香餑餑,不讓民間資本染指,甚至還把早先出讓給民間的一些地方築路權又強行的收回。結果就是民怨沸騰,連最軟弱的民族資本家最後都與清政府決裂。

    1911年清政府宣佈鐵路國有,將民營鐵路和路權全部收回,由此引發保路運動,這也成為了武昌起義的導火索。最終引發了辛亥革命,埋葬了清王朝。

    因為海關新稅的增長,近代化事業的收入

    1、海關新稅的增長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中國設立海關稅務司制度,僱傭歐洲人充當中國海關的高階僱員,並在海關征管體系中引入歐洲式的制度。當時,經歷第一、二次鴉片戰爭,中國對外通商口岸城市增多,中外貿易的額度也逐年上升,這種背景下,海關稅的數量越來越多,對清王朝國庫收入的增長起到了非常大的積極意義。例如1864年,外貿總值9000餘萬兩,海關稅收800餘萬兩,而到了北洋海軍成軍的1888年,外貿規模到了2億餘兩,海關稅收高達2000萬兩,到了清王朝覆滅前的1910年,中國的外貿規模達到8億餘兩,海關稅收增長至3000餘萬兩。

    2、近代化事業的收入

    總體而言,清王朝末年,在磕磕絆絆中緩慢地進行近代化變革,而國庫收入的增長,實際就是國家近代化的一項自然成果。同時,清末自太平天國、捻軍、西北迴亂等事件後,國內政局相對穩定,尤其是沿海的江浙、兩廣、長江流域等財富之區局勢穩定,工商業繁榮,也是這種增長的重要原因。

    一、戰爭後的安定

    對外開放、洋務運動和鎮壓太平軍後較長時間的國內局勢比較安定,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從而讓清政府的財政收入有了“新增長點”。

    特別是前者很大程度上摒棄了舊有的“重農抑商”思維,改為鼓勵民族工商業發展和對外貿易,由此突破了傳統封建社會財政收入主要靠農業稅、鹽稅的狹窄路徑限制,開闢了建立在近代工商業基礎上的關稅、厘金等新稅種。

    二、向外國銀行和本國富商借錢

    比如馬關條約的賠款就是找英國、德國、俄國等銀行借的錢,一共三億兩白銀。當然借錢的代價也是很大的,清政府出讓了很多主權做抵押,比如開礦權、築路權等。像這些抵押出去的主權就給後來的民國政府造成了很大的負擔。不過總算是借到錢了。

    三、斂財有道

    厘金作為常規收入,來自於鎮壓太平天國的曾國藩等人,清廷鎮壓太平天國的手段就一個,賣官帽,安徽、江蘇、江西、浙江等地的官位,全都給曾國藩承包,於是,厘金發展起來,從一開始的百分之一,上漲到百分之二十!不管你是種地還是做生意,全部要交錢!

    四、鐵路收入

    最早的時候,清廷認為鐵路破壞風水,不肯修路。後來甲午戰敗,清廷才發現清軍雖本土作戰,但因為沒有鐵路,只能靠馬拉車推,很不方便。於是清政府開始大量修建鐵路。很快大清官員們發現了鐵路另一個妙處:火車一響,黃金萬兩。比如盧漢鐵路通車之後,去掉借款利息和成本,朝廷每年還能淨賺三百多萬兩白銀。

    隨著外貿的發展,海關的關稅收入大幅增長。

    首先清末的清政府並不有錢,恰恰相反,非常非常缺錢,這個分水嶺大體上是甲午戰爭。在甲午戰爭之前,清政府大體上每年財政略有盈餘,但甲午戰爭之後沉重的賠款負擔是清政府年年虧空。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到甲午戰爭前,清政府確實還是比較有錢的。也正是這段時間之內,清政府的財政得以支撐消滅農民起義,平定內亂,收復新疆,打中法戰爭,甚至很有錢去建造、購買軍艦組建亞洲數一數二的強大海軍。

    那段時間清政府比較有錢,主要因素包括內外兩方面。

    從內因來說,一是因為增收了厘金,極大擴充了財源;二是隨著外貿的發展,海關的關稅收入大幅增長。

    從外因來說,是因為南美洲的革命大體上結束,南美洲恢復了向外界供應貴金屬的能力。與清政府與清朝進行貿易往來的西方列強又可以通過向南美洲輸出工業產品,換來白銀購買中國生產的茶葉和絲綢,而不太再需要通過向中國走私鴉片來平衡收支了。

    推廣捐例,發行紙幣

    第一,推廣捐例。所謂的捐例就是朝廷賣官爵。比如當時給朝廷交一定的銀子就能夠買到官位。1852年,朝廷光靠捐例就賺到300萬兩。

    第二,發行紙幣以及大錢。印鈔票畢竟是最簡單的方法,根據粗略的統計,清朝那幾年發行的官票就有978萬兩,銅錢達到了450萬兩。

    第三,開始借債。清政府一方面在國內等地進行“勸借”,比如山西、廣東等地。如果朝廷實在是還不上了,就把這些借的錢當成捐例,給他們一些官爵或者功名進行彌補。外債主要是向外國的銀行借錢,比如左宗棠西征借款1595萬兩。

    第四,增加賦稅。賦稅主要有四種,田賦、鹽課、關稅、雜稅。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厘金了。比如在湖北一省,設立的厘金局就高達480餘出。厘金在朝廷賦稅彙總的比例也是越來越高的,這一點從下面的圖中也可以看出來。一年厘金至少能夠帶來一到兩千萬兩銀子的收入。

    除了厘金以外,另一個就是關稅了。由於清朝早期經驗不足,並沒有意識到關稅的重要性,當時的朝廷也沒有辦法從中得到足夠收入。後來,他們終於學聰明瞭,發現了關稅的收益。為此,清政府還特意找了很多外中國人來擔任海關要職,建立稅務制度。關稅也從早期的500萬兩增長到了後期的4000萬兩,這對當時清政府的財政,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也是為什麼大清朝能夠熬過了的重要原因之一。不過甲午戰爭以後,情況就徹底變了。整個甲午戰爭,清政府花了23150萬兩銀子。後期,為了訓練新軍,軍隊的花費就每年高達8000萬兩。清朝便出現了第二次財政危機。直到後面的八國聯軍侵華,財政情況就更惡劣了。

    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當時也是非常的有錢主要的原因有三個。第一,雖然當時的政策是重農抑商,但是在沿海港口和經濟富庶的地方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這一點也是當時衝擊著小農經濟,使得當時的商人和地主擁有大量的財產。第二實行“新政”,這一政策在原有的基礎上,放寬了對商業的打壓和干預,並且鼓勵開始興辦近代的金融業,也是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經濟也是開始快速的發展。第三就是“洋務運動”了,這個政策促進礦業和機械製造業開始迅猛發展,開始採礦、航運等其他製造業的發展,商品的運費也開始減少,機器的製造也是節省很大的人力。以上就是清末政府的經濟狀況,這也是為什麼清末政務有錢的原因

    貿易順差積累了大量白銀,賠款向外國貸款

    清朝的鉅額財富是由中國多個朝代積累下來的,從元朝開始忽必烈十分重視商業的發展,在中國生產的大量商品流向西方,西方的白銀流向中國。

    到了清朝時期,中國的資本主義開始萌芽,資本主義經濟也開始隨之誕生,中國的絲綢和茶葉等商品遠銷海外,而中國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和小農經濟,清政府處於貿易順差,西方國家的財富大量流入中國。乾隆年間國家的GDP達到了2.7億兩白銀,清政府徵收的農業稅、商業稅和關稅使得清政府的國庫充盈。

    西方列強入侵中國,軟弱無能的清政府被迫各地賠款,到了簽訂《馬關條約》的時候清政府的國庫已經所剩不多,清政府嚮應該英國,法國等多個國家貸款賠償條約賠款。清政府賠付的數額加上貸款的利息就高達3億多,看似有錢,實則是向外國貸款的。

    清末政府那麼有錢是因為實施新政和洋務運動

    新增了關稅等稅種,出口長期順差

    清末政府拋開了重農抑商的侷限,鼓勵工商業與對外貿易發展,新增加了以此為基礎徵收的關稅等稅種,增加了清末政府的一部分收入。

    清末政府通過抵押諸如築路權等主權利向英國、德國等西方國家借入了大量的借款,共計3億兩白銀,也在一程度上增加了清末政府的收入。

    此外,清政府和英國等西方國家進行對外貿易,清朝大量出口茶葉、瓷器等當時的奢侈品,使得國外白銀等資金大量流入清政府,極大的增加了清政府的收入。

    另外,清末政府開始大規模修建鐵路,許多鐵路通車之後,扣除各種借款費用,政府還能夠淨賺幾百萬兩白銀,而且火車的執行還帶來了更多的商業稅收,這也大大增加了清政府的收入。

    綜上所述,清末政府之所以那麼有錢,是因為開闢了關稅等新稅種,借了大量借款,出口長期順差,修鐵路通火車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

    戰爭後的安定以及向外國銀行和本國富商借錢

    對外開放、洋務運動和鎮壓太平軍後較長時間的國內局勢比較安定,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從而讓清政府的財政收入有了“新增長點”。特別是前者很大程度上摒棄了舊有的“重農抑商”思維,改為鼓勵民族工商業發展和對外貿易,由此突破了傳統封建社會財政收入主要靠農業稅、鹽稅的狹窄路徑限制,開闢了建立在近代工商業基礎上的關稅、厘金等新稅種。

    比如馬關條約的賠款就是找英國、德國、俄國等銀行借的錢,一共三億兩白銀。當然借錢的代價也是很大的,清政府出讓了很多主權做抵押,比如開礦權、築路權等。像這些抵押出去的主權就給後來的民國政府造成了很大的負擔。不過總算是借到錢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讓特朗普最寢食難安的事兒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