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向陽花木wxlg
-
2 # 江上俠chenxiliang
五代十國時後唐國君李昱想提拔大臣中書待郎韓熙載升為宰相,但懷疑他會篡權謀反。派顧閎中等畫家到地府第暗中觀察。韓熙載真心要後唐興旺,但也知道國君不信任,經常在府中邀請賓客,縱情聲色,以此表明沒有任何政治野心。顧閎中等目識心記,返回後畫成《韓熙載夜晏圖》,彙報國君。這幅傳世人物名畫實際上是生活實景寓意圖,說明韓熙載確實沒有貳心。畫圖寓意,比較明顯的有明末清初朱耷,朱元璋後裔,明遺民,他畫魚、鴨、鳥都是白眼向天,寓示對清朝反感。他畫一隻孔雀蹲在危石上,白眼向天,尾羽稀疏,寓意清朝危亟。至於古代繪畫細節,宋時及之前畫家常不署名落款。但為識別,寫在隱蔽處。如宋代山水大家范寬《溪山行旅圖》,“范寬”就寫在繁葉樹間,一般人是看不出的。
-
3 # 畫家王衍成
見慣了畢加索的“兒童風格”畫,再告訴你,如此寫實的肖像畫,也是出自畢加索之手,意外不意外?驚喜不驚喜?
從1901年起一直到人生的最後年月,“小丑”是貫穿整個畢加索藝術創作生涯的藝術形象之一。二十世紀初,小丑表演是西班牙巴塞羅那街頭的特色,畢加索賦予這個形象濃濃的鄉愁,或多或少把小丑作為自畫像,表達了藝術家內心無處訴說的孤獨與脆弱。
來透露幾個小細節▼
★蓬皮杜藝術中心收藏這幅《小丑》(又名《身著小丑服的畫家薩爾瓦多》)是畢加索1923年完成的,小丑的模特是畢加索的老鄉,西班牙畫家華金·薩爾瓦多(Joaquín Salvado)。鄉愁在這張肖像畫中更為直白與濃郁。
讓兩部分形成強烈對比:素描部分,精確細緻的筆法突出軀體的造型,有靜止不動的巨型雕像之美,顯示出畢加索無與倫比的寫實功底;頭部和右肩部完成了著色,柔和的色調顯露出一種秀美的古典風。
這一階段,畢加索的藝術創作從立體主義轉型到古典主義風格。畢加索的畫風為什麼大變呢?▼
1917年,一戰後期,畢加索在義大利結識了俄羅斯芭蕾舞演員奧爾迦,兩人速速墜入愛河,並於1918年在巴黎完婚。婚後,畢加索終於在巴黎有了家,過上了穩定的生活。1921年,畢加索的第一個孩子保羅出生了。這使得畢加索的創作風格和情調發生了巨大變化。此外,一戰結束後,法國反德情緒高漲。立體主義被扣上“德國”的大帽子,畢加索也只得轉型。
這一階段,畢加索和朋友們疏遠了,他顯得孤獨。沒有畫傢伙伴們經常在一起腦力激盪,畢加索感到很茫然。孤獨讓畢加索重新開始研究古典畫家,想從中找到靈感。他經常跑去盧浮宮,潛心研究柯羅、普桑的作品,回憶在義大利看到的龐貝壁畫。他以安格爾寫實主義學院派的風格進行更加純熟的創作。
畢加索曾說過:我14歲就能畫的像拉斐爾一樣好。這話,誰也無法下一個定論,但從畢加索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中能窺見一斑。這話還有後半句:之後我用一生去學習像小孩子一樣畫畫。
2016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曾組織了一次特展“未完成:看得見的思想”,專題展出塞尚、克林姆特、畢加索……的未完成作品,引起了轟動,其中就有這張《小丑》。
這些作品對當代藝術創作研究非常有啟發,在看畫的過程中,能夠看到作者的思維過程,拓展了藝術欣賞的新方式、新空間。
回覆列表
南宋愛國畫家鄭思肖畫的無根蘭花深表亡國之痛
南宋末年,有一位名畫家叫鄭思肖,字所南,又字憶翁。思肖,也是思趙的意思;“憶翁”、“所南”,寓意也都是不忘宋朝、絕不北向、絕不服從元朝的意思。
南宋滅亡之後,作為大宋遺民的漢族士大夫們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他們昂起高貴的頭顱,堅決不與元朝合作,其精神令人敬佩!表現的較為突出的人,當數鄭思肖了。
他的行為有些古怪。平時坐著的時候,必定要面向南方,每到臘月和夏季,都要跑到郊外去大哭一場,以此來祭拜大宋。每當聽到元人講話,他都要捂住耳朵,很快走開。起初,人們見到他的這些舉動,認為性格孤僻,時間久了,漸漸習以為常。
鄭思肖善畫蘭花,南宋滅亡之後,他畫的蘭花大都是無根無土。有人不解其意,便去問他:“先生,你的蘭花畫得很好,可就是有一點不足。”一聽說自己畫的蘭花有不足,他連忙問道:“請說說看,到底有什麼不足?”問他的人說:“你畫的蘭花,怎麼沒有根和土呢?”他沉痛地回答說:“土地都被人家奪去了,這一點你還不知道嗎?亡國之人無以家回,亡國之蘭無以土長,即便畫了根,叫它往哪裡生呢?”原來,他是通過這種畫法表示自己忠於宋朝的思想和對於異族統治的不滿。
鄭思肖能通過畫蘭花來表達對元人統治的不滿,這種愛國情懷,確實令人可欽可敬。據說,當他聽說好友趙孟頫降元並任官後,鄭立即與之絕交。
另外,他寫的一些詩也跟畫一樣,都有著鮮明的愛國傾向。比如這首,縱使聖明過堯舜,畢竟不是真父母。千語萬語只一語,還我大宋舊疆土。還有一首畫菊詩,詩中寫到,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