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視那些人和事

    因推行八旗制度,滿族人被稱為“旗人”,他們的服裝稱為“旗裝”。 傳統旗裝是統一的袍式,這就是“旗袍”名稱的來歷了。

    京派旗袍是滿族旗袍的改良版本,兩者的區別我總結如下:

    一、 出現時間

    滿族旗袍是滿族從清朝之前一直綿延至今的民族服飾,滿語稱“衣介”。

    京派旗袍則從清朝後期才開始出現。

    二、穿著主體

    滿族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幼通用的衣著。清軍入關後,在“男從女不從”的服制規定下,漢族婦女不穿旗裝,而男子要穿。到上世紀40年代後,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

    而京派旗袍一直是專屬於女性的。

    三、樣式及發展

    1)清初滿族男子旗袍的特點是:圓領、寬襟、窄袖、四開衩。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袖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稱為“馬蹄袖”,又稱“箭袖”。

    我覺得這個箭袖挺有意思的: 最初多是皮革製成,平時綰起,出獵作戰時則放下覆蓋手背,冬季可以禦寒。

    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 在旗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箭袖已成裝飾,但“放哇哈”一直是清朝拜見的禮儀。

    官員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敏捷地先左後右將袖頭擼下來,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相信大家在清宮劇裡見得多了吧。

    旗裝是平面裁剪,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滿族入關後受漢族“大領大袖”服飾的影響,窄袖變成了喇叭袖,四開衩演變為左右開衩或不開衩。

    至上世紀30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袖長袍。

    2)京派旗袍源於明清服飾文化,特別是晚清時期的旗裝改良。具體為:

    旗裝收腰設計,臀部略大,下襬回收,由寬袖變窄袖,加上漢服的立領,左右兩面開叉,有大的寬邊包邊,講究的是舒適和大家風範。

    後來發展出長袖、短袖、無袖等多種樣式,但堅持保守和傳統相結合:衣領緊扣,斜襟,盤花紐扣,高開衩,曲線鮮明,襯托出端莊典雅、雍容華貴的民族風格。

    四、搭配

    滿族旗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旗袍外可套上坎肩或馬褂。女性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繡花的褲腳,腳著花盆底繡花鞋。

    而京派旗袍沒有配套的外搭,下身光腿或穿長筒絲襪,腳著高跟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你想和前任一起做的事,而一直沒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