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見於晉·張華注引漢·李膺《蜀志》:望帝稱王於蜀,得荊州人鱉靈,便立以為相。“後數歲,望帝以其功高,禪位於鱉靈,號曰開明氏。望帝修道,處西山而隱,化為杜鵑鳥,或雲化為杜宇鳥,亦曰子規鳥,至春則啼,聞者悽惻。”其後,陳陳相因,散見於歷代的志書,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援引曰:“人言此鳥,啼至血出乃止。”
相傳上古時代,蜀地有一位很賢明的部落首領,名叫杜宇,他領導臣民走出了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蠻荒時代,深受百姓愛戴,人們尊稱他為望帝———寄託了百姓對他的殷殷期望。當時,與巴蜀東鄰的荊州,有個叫鱉靈的人,因犯法被判了死刑,他不甘束手待斃,便連夜越獄逃亡,駕著一葉小舟,沿長江溯流而上。到了蜀國,便去拜見望帝。望帝見他談吐不凡,頗有一番治世壯志,確實是個人才,便任命他為蜀國宰相。鱉靈一上任,大刀闊斧進行改革,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百姓富足,安居樂業,蜀地因之成了天府之國。不料,天有不測風雲。過了幾年,四川盆地氣候變暖,酷熱異常。蜀國都城西北的玉壘山上積雪消融,洪水氾濫,大部分地區成了水鄉澤國,許多人流離失所。鱉靈帶領數萬名民工,叩石墾壤,疏浚河道,修築堤壩,植樹造林,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治理了水患,讓蜀地百姓重建家園。
當鱉靈凱旋都城時,望帝親自出郭迎接,並設宴為他慶功。這時望帝決心禪讓帝位,但又怕鱉靈不肯接受,便乘夜悄悄離開宮殿,隱居到西山修道去了。臨行前,望帝留下一道命令,遍告天下,把帝位讓給鱉靈,新君帝號開明氏,希望百姓服從新主領導,不要以他為念。不料這鱉靈原是江湖的混混,劣根性未改,入主蜀宮後,一闊臉就變,驕奢淫逸,不久便掏空了國庫,於是橫徵暴斂,搞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訊息傳到西山,望帝懊悔不已,鬱郁病故。
望帝死後,化作杜鵑,叫聲十分哀怨悽苦,直至啼出血來。但是,他至死沒有忘記他的人民,每到早春二月,他都在山中呼喚著“布穀———布穀”,催促百姓下田播種。因此人們又稱杜鵑鳥為布穀鳥。後人遂用“望帝啼鵑”比喻冤魂的悲鳴:用“望帝、望帝魂、杜宇、杜宇魂、杜魄、杜宇魄、蜀王魄、蜀帝魂、古帝魂、蜀鳥、蜀魄、蜀魂、蜀鵑”等指杜鵑鳥;用“杜鵑啼血、子規啼血”等指杜鵑鳥的哀鳴。常用以描寫哀怨、淒涼或思歸的心情。“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我常見再拜,重是古帝魂。”(杜甫《杜鵑》詩)自晉以降,歷代詩詞曲賦用此典者不可勝計。
也有一說,說是杜鵑的叫聲似乎是“不如歸去”,於是杜鵑也叫“不如歸”。
最早見於晉·張華注引漢·李膺《蜀志》:望帝稱王於蜀,得荊州人鱉靈,便立以為相。“後數歲,望帝以其功高,禪位於鱉靈,號曰開明氏。望帝修道,處西山而隱,化為杜鵑鳥,或雲化為杜宇鳥,亦曰子規鳥,至春則啼,聞者悽惻。”其後,陳陳相因,散見於歷代的志書,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援引曰:“人言此鳥,啼至血出乃止。”
相傳上古時代,蜀地有一位很賢明的部落首領,名叫杜宇,他領導臣民走出了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蠻荒時代,深受百姓愛戴,人們尊稱他為望帝———寄託了百姓對他的殷殷期望。當時,與巴蜀東鄰的荊州,有個叫鱉靈的人,因犯法被判了死刑,他不甘束手待斃,便連夜越獄逃亡,駕著一葉小舟,沿長江溯流而上。到了蜀國,便去拜見望帝。望帝見他談吐不凡,頗有一番治世壯志,確實是個人才,便任命他為蜀國宰相。鱉靈一上任,大刀闊斧進行改革,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百姓富足,安居樂業,蜀地因之成了天府之國。不料,天有不測風雲。過了幾年,四川盆地氣候變暖,酷熱異常。蜀國都城西北的玉壘山上積雪消融,洪水氾濫,大部分地區成了水鄉澤國,許多人流離失所。鱉靈帶領數萬名民工,叩石墾壤,疏浚河道,修築堤壩,植樹造林,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治理了水患,讓蜀地百姓重建家園。
當鱉靈凱旋都城時,望帝親自出郭迎接,並設宴為他慶功。這時望帝決心禪讓帝位,但又怕鱉靈不肯接受,便乘夜悄悄離開宮殿,隱居到西山修道去了。臨行前,望帝留下一道命令,遍告天下,把帝位讓給鱉靈,新君帝號開明氏,希望百姓服從新主領導,不要以他為念。不料這鱉靈原是江湖的混混,劣根性未改,入主蜀宮後,一闊臉就變,驕奢淫逸,不久便掏空了國庫,於是橫徵暴斂,搞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訊息傳到西山,望帝懊悔不已,鬱郁病故。
望帝死後,化作杜鵑,叫聲十分哀怨悽苦,直至啼出血來。但是,他至死沒有忘記他的人民,每到早春二月,他都在山中呼喚著“布穀———布穀”,催促百姓下田播種。因此人們又稱杜鵑鳥為布穀鳥。後人遂用“望帝啼鵑”比喻冤魂的悲鳴:用“望帝、望帝魂、杜宇、杜宇魂、杜魄、杜宇魄、蜀王魄、蜀帝魂、古帝魂、蜀鳥、蜀魄、蜀魂、蜀鵑”等指杜鵑鳥;用“杜鵑啼血、子規啼血”等指杜鵑鳥的哀鳴。常用以描寫哀怨、淒涼或思歸的心情。“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我常見再拜,重是古帝魂。”(杜甫《杜鵑》詩)自晉以降,歷代詩詞曲賦用此典者不可勝計。
也有一說,說是杜鵑的叫聲似乎是“不如歸去”,於是杜鵑也叫“不如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