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未知世界的謬言

    日語有N2應該就能完全讀懂。基本上就講了甲午戰爭的背景是甲申政變以來中日為爭奪在北韓的利益而發生的衝突,然後由於日方對東學黨起義的干涉而最終導致戰爭爆發。它沒有明確分析日本勝利的原因(這本歷史教科書很多時候都不做意識形態角度的深挖),只是講了三國干涉還遼之後日本政府感到了危機,開始全面擴張軍備和加強工業化,政治上也趨於穩定,還附上了一條甲午戰爭前中日軍力對比圖;還講了講甲午戰爭前的亞洲局勢前,講了日本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努力,1894年就廢除了和英國的不平等條約。我想這可以說明編者對甲午戰爭本身勝敗的態度了。

  • 2 # 銳不可當1799

    甲午戰爭,被日本稱為日清戰爭。戰前,中西社會發展的差距使清政府認識到,惟有變法才能縮小差距。於是,洋務運動興起,全國各地開始變法圖強,師夷之長,補己之短。八十年代末,首次大規模派出少年留學生赴美學習。採購歐美先進戰艦,組建北洋水師。並且中途停靠日本補給,這就讓日本各界大為震驚,下決心迎頭趕上。

    此後,日本以北洋水師為參照物,購買了更加先進的戰艦,無論是艦船速度,還是大炮射速,都超越了北洋水師。

    而大清國卻還在沉迷於亞洲第一海軍的夢幻之中,把原本加強海軍力量的兩千萬兩軍費,用作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慶典,使裝備得不到及時更新換代,處於劣勢,而自己卻渾然不知,妄自尊大。

    看似裝備上的差距,實際上都是人的差距,制度上的差距。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對西方文化大膽吸收引進,社會變革比較徹底。而大清國卻猶抱琵琶半遮面,顯得十分被動,對西方文化有著天然的抵抗排斥。所謂變法,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做出的無奈選擇。

    在戰前,大部分國家都不看好日本,因為,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國土面積,人口規模,資源貧富上,方方面面大清國都佔有絕對優勢。但是,由於人和裝備的因素,最終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

    甲午海戰的勝利,使日本獲得了割地賠款,取得了以小博大的驚喜。全國上下自然一片歡騰,人們盡情高呼天皇萬歲。軍國主義野心得到鼓舞,極大地強化了日本走軍國主義侵略擴張道路的決心。這一思想,在十年後的日俄戰爭中,再一次得到印證和加強。從此,更加堅定了實現田中奏摺的決心,加大了侵略中國的步伐,最終走向了軍國主義的滅亡之路。

  • 3 # 百足之蟲蟲

    從一些參戰日軍中下層記述的過程來看,他們認為清軍智力,勇氣,訓練都差太多。國內有很多反省的,但從來沒有人去反省人不行這一根本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啥現在這多小孩子離家出走呢?究竟是社會原因,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