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禮說電影
-
2 # 典出先生
那麼,什麼叫真正的知行合一呢?知行合一,他有不同次第的解釋,我這裡就不多作闡述了。就簡單講一講,知——良知、知道,我們或者按佛家來講覺知,觀照,你在行,是個動態,你在動態當中,覺知觀照與動態是不是在一起的?是不是合一的?比如說我們在動態當中,與人講話,是不是保持一個覺知,保持一個知,心平氣和的,自然而然的,由心而生由心而滅的,這個就作為一個初解。
-
3 # 社會搬磚人
王陽明提出“致良知”,就是說做事對得起良心。 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學的本體論與修養論直接統一的表現。 良知是虛的,功夫是實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將知識與實踐、功夫與本體融為一體
-
4 # 共情者
“良知”一詞,出自孟子的著作《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
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是明朝大儒王陽明創立的心學的核心思想之一。“致良知”學說對後世儒家、漢字文化圈都有深遠影響。王陽明認為,“良知”是心的本體,認為“至善者,心之本體”。而“心”與“良知”的關係在王陽明《傳習錄》中有明確描述,是: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聖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若無有物慾牽蔽,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
王陽明的“良知”概念,出自孟子,但又有進一步的闡發。王陽明認為“良知即天理”。王陽明採納結合了《大學》中的“致知”思想,遂提出“致良知”之說。當時明朝中葉,傳統的程朱理學已走向死板僵化,與科舉緊密結合,走向形式化。而理學在理論上沒能有大的突破。王陽明提出“致良知”新說,是儒家的一大理論創新。“致良知”可以看作是一種實踐論。王陽明雖認為“良知”是“心”的本體,但也倡導“良知是虛,功夫是實,知行合一”, 要知行合一,將知識與實踐、功夫與本體融為一體。
-
5 # 尋道底呢
良知,近於宇宙生命夲體,夲性!它與良心是兄弟!如某人一輩子都在良知,良心中踐行為人處事!那他一定是開悟者!覺者…得道者!!!
回覆列表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王陽明所說的“良知”究其來源,就是孟子所說的“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孟子•盡心篇》)——從這個方面看來,良知便是一種先天的知識,良能便是一種先天的能力,它們都是人本來就有的“內在的道德性”,其本源都是人心。人的本心能自發地知仁義禮智信孝悌忠敬……。王陽明將良知代表人的本心,所以它也綜括了孟子所說的心之四端,陽明說道:“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致良知”就是如何為聖的過程,變本然的知為主體意識自覺把握的知的過程,也就是他所說的“知行合一”。在這一“致良知”的過程中,王守仁強調認識主體生命意志和情感投入。主要表現在:“致良知”是對“無一息之或停”的天道和作為人類童識歷史積澱的《六經》等的動態認識過程。這裡就要求認識主體要有歷史感。同時,也表現在“致良知”是主體澄靜體悟的情感心靈活動。隨著認識能力的提高,人們對社會、人生的認識也就有一個“再體到深處,日見不同”而覺“有滋味”的不斷深化過程。因此,“人若復得”“良知”,“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替與天地萬物同體並一氣漳通的超然自樂的人生境界。在這種境界中,主體人格精神獲得了高揚,個體的生命存在價值得到了肯定,人的心靈被提升為與天地同體無古今的永恆.而這正是生命的體驗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