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下面金偉榕說的,被動語態因為可以省略動作的施行者,雖然有時會【顯得】較為客觀(It"s believed that 肯定顯得比 3% of all the people on earth believe that客觀有力),但是也會帶來模糊混淆,所以這個【顯得】客觀是很容易被看破的,一般來說,不建議在你的作文裡一直用被動語態,要適時選擇被動語態的使用時機,和主動語態結合著用,行文才會均衡。
通常在以下情況中,可以選擇使用被動語態:
1,動作的施行者未知的情況下。比如my wallet was stolen yesterday,你還不知道小偷是誰,也沒有說的必要,那你就用被動語態。
2,動作的施行者不重要或者顯而易見沒有強調的必要。
不重要的情況:比如a book was published in 1999,誰出版的對你來說不重要,所以用被動語態。
顯而易見的情況:比如在描述實驗過程的時候,你說a rat was injected with water,具體是誰注射的,肯定是做這個實驗的researcher,因此可以用被動語態省略掉。
3,當你想要強調句子裡那個動作或者動作的賓語,而不是動作的主語的情況下。比如the plant was kept at the temperature of 34 degree。
被動語態不是“讓人聽起來很正式”,而是比較經常出現在比較正式的文本里。
就像下面金偉榕說的,被動語態因為可以省略動作的施行者,雖然有時會【顯得】較為客觀(It"s believed that 肯定顯得比 3% of all the people on earth believe that客觀有力),但是也會帶來模糊混淆,所以這個【顯得】客觀是很容易被看破的,一般來說,不建議在你的作文裡一直用被動語態,要適時選擇被動語態的使用時機,和主動語態結合著用,行文才會均衡。
通常在以下情況中,可以選擇使用被動語態:
1,動作的施行者未知的情況下。比如my wallet was stolen yesterday,你還不知道小偷是誰,也沒有說的必要,那你就用被動語態。
2,動作的施行者不重要或者顯而易見沒有強調的必要。
不重要的情況:比如a book was published in 1999,誰出版的對你來說不重要,所以用被動語態。
顯而易見的情況:比如在描述實驗過程的時候,你說a rat was injected with water,具體是誰注射的,肯定是做這個實驗的researcher,因此可以用被動語態省略掉。
3,當你想要強調句子裡那個動作或者動作的賓語,而不是動作的主語的情況下。比如the plant was kept at the temperature of 34 degree。
總而言之,被動語態的作用就是把賓語和動作放在首要的位置,而動作的主語在次要的位置甚至被省略掉,所以只有在動作的主語不重要或者會分散讀者注意力的時候,才使用被動語態。從另一角度來看,有一些人就用利用被動語態的這種特性來隱藏他行文的漏洞,因此閱讀的時候也要對被動語態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