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醫學微視
-
2 # 保險達人趙裕慶
孩子自閉症儘早治療的好處!
容易縮小孩子發展的差距
即使孤獨症兒童的年齡已經屆滿3歲,他的學習能力仍然不會減緩。研究表明如果兒童腦神經仍然處於成長時期,腦神經修復或形成新的通路的可能性就要大得多。在關鍵時期擴充套件孩子的學習能力就可能為他以後的成長髮展提供了更大的機會和空間。
根深蒂固的習慣行為越少
幼兒對他們的環境天然感到好奇。這是一個他們形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間。孩子的年齡越小,他們的負面行為也越沒有形成生活中根深蒂固的習慣,有時甚至不需要進行強化去改正他們的行為。
幼兒大部分的學習都是通過遊戲和玩耍,他們可以自然地從日常生活和遊戲中學習新技能,比如,在家裡和媽媽,爸爸或兄弟姊妹,在公園或者社群跟小朋友一起遊戲和玩耍等等。
容易對孩子進行個性化的干預
幼兒時期進行干預容易進行一對一的個性化的教育,讓家長及干預人員及時迴應孩子的需要。舉例來說,在進行早期教育之前,每個人對孩子的反應都可能不一樣,因為沒有人知道應該怎樣幫助孩子。這種不一致往往會使孩子感到困擾,增加他學習的障礙。實施一致干預計劃,加上專業人士和訓練有素的家長之間的合作,孩子有更大的機會在較短的時間裡掌握新技能。集中、突出重點的教學,是早期教育專案的重要標誌。
容易進行集中干預,重點突破
幼兒時期,孩子跟同齡的其他小朋友在能力上的差別不大,干預的內容和任務相對較簡單一些。另外幼兒幾乎沒有來自學校學習知識方面的任務。有時間集中精力對他們進行語言,行為和社交能力方面的訓練。
孩子在熟悉,舒適的環境裡更容易學習。沒有什麼環境比在家裡更利於學習了,而且孩子所學到的技能也最容易得到泛化。兒童在家庭環境中更容易熟悉新方法,更易熟練所學到的新技能,建立學習和成長的良性迴圈,從而使他有更大的動機把他學到的新技能運用到其他環境中去。
-
3 # 圓心理
自閉症是折翼天使的痛苦
我想說你們所有對自閉症的認知可能都是錯的,這些錯誤的認知,會導致你們會傷到患有自閉症的孩子。
自閉症孩子是完整的孩子,他們只是有些“獨特”,所以在常人眼中顯得很怪異。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有自己的痛苦與樂趣,以及他們怪異行為背後所要表達的思緒與情感。
自閉症對於全人類而言仍是未知之謎,說起自閉症,一般人可能會想起電影《雨人》裡那個患有自閉症的如孩子一般的天才哥哥,這就造成了固有印象,自閉症的孩子遠比電影中描述的複雜。
孩子社交語言差和生活能力差,不要只想著針對這些問題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需要系統的認識自閉症以及自閉症患者。
瞭解自閉症孩子及患者,我首推讀東田直樹的《我想飛進天空》,看完這本書,或許能讓你明白自閉症及自閉症孩子。
這是一個13歲的自閉症小男孩寫的書,用第一視角表達自閉症患者的內心和生活狀態,通過簡單地文字,通過一個個問答,講述自閉症兒童的內心世界,講述自閉症孩子的痛苦,我第一次讀完後,熱淚盈眶,自閉症是折翼的天使的痛苦。
摘錄幾句書中的句子,這是自閉症孩子帶給這個世界的對於內心哲學的探索,願能成為你看這本書的鑰匙。
【1】在我沮喪、痛苦、無助的那些日子裡,我甚至會幻想要是所有人都患有自閉症,那會是怎樣的一番場景。如果自閉症僅僅被當成一種性格特徵的話,生活對我們來說就會變得容易很多,快樂很多。當然,當我們給別人帶來許多麻煩的時候,確實會很難過,但是我們真心希望的是能夠期待一個更為光明的未來。
【2】一個人只要使用語言來表達,那就肯定是說他所想呢?正是由於這種謬思,自閉症人士的內心世界才變得更加封閉......基本上你們有的情感,我們也都有。所以在交流之中還需要你們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細心。
【3】我們被封存在身體裡面的內心,一直努力掙扎著想要指揮肢體按意識行動。
每當我們做錯事的時候,我們就會被斥責或被嘲笑,而我們卻連道歉都做不到,最後只能憎惡自己,對生活感到絕望,不斷地陷入惡性迴圈。我們有的時候也會想,為什麼要生而為人,來到這個世界上苦苦掙扎。
【4】我請求你們,那些整天跟我們待在一起的人,不要因為我們而感到有壓壓力。當你們有壓力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你們在否定我們人生中可能的所有價值—一而這也掐斷了我們繼續迎難而上的念頭。對我們而言,最大的折磨就是看到自己為別人帶來了這麼多的痛苦。我們可以很好地應對自身的困難,但是我們難以忍受自己的存在成了別人的負擔。
【5】人不可貌相。而一旦你知道了其他人的內心世界,你們二者之間的距離會拉得更近。在你看來,自閉症者的世界看上去一定神祕莫測。所以拜託你拿出一點時間,傾聽我想說的話。
【6】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所謂的“特殊需要兒童”。那麼我是怎麼發現的呢?從別人的口中,我知道自己跟其他人不同,而且這還是個問題。確實如此。我的一舉一動很難像常人一樣,即便是現在,我也仍然無法跟別人“對”話。我可以大聲朗讀或唱歌,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一旦我試圖跟別人說話的時候,我的大腦就似乎變得一片空白。當然,有的時候我也能蹦出幾個詞語——但是即便如此,也跟我想表達的意思差了十萬八千里。當別人讓我去做某件事的時候,我根本無法做出適當的迴應,而且每次一感到緊張,不管地點或場合,我都會立刻逃之夭夭。所以說,即便是像一個人購物這種簡單直接的事情,對我來說仍然是個巨大的挑戰。
【7】真正的慈悲在於推己及人,不去傷害別人的自尊。反正我是這麼想的。
順與時祺。
-
4 # 賈金湘1
誰也沒有我有經驗,我家孩子也是這樣,認知差,對視差,還不說話,每天到處亂跑,現在再鄭州兒童醫院住院做康復呢,有沒有效果還不知道
-
5 # 硬核心理
只要大腦發育健康,後期可以補救。如果大腦發育不健康(可以做智力測試),就難辦了。我說幾個方法僅供參考,這是建立在大腦發育健康,只是有自閉症的精神障礙之上:
-
6 # 兒科醫生王玲
智力低下顧名思義就是孩子的智力發育相對落後,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大腦受到過損傷,或者是大腦發育不良等,從而導致了孩子認知活動出現了持續性的障礙。如果這樣的症狀得不到及時的改善,那麼孩子的行為能力、語言能力都將受到影響,以至於孩子的學習、生活都不能自理。孩子得了智力低下要怎麼辦?
多種因素導致的大腦神經細胞發育廣泛性障礙是兒童智力低下的根本病因,在兒童智力低下的臨床診療中,已經查明病因者,如遺傳、大腦細胞發育受損、慢性疾病、中毒、染色體異常、剖腹產、難產、過期產、長期營養不良、聽力及視力障礙,則應儘可能設法去除病因,使其智力部分或有效恢復。
兒童智力低下最終確診是需要專業醫療機構相關人員根據檢查報告判斷,因此當孩子智力發育明顯落後,且存在以上其他症狀時,家長就要提高警惕,及時去醫院檢查了。
�|� |-
回覆列表
2020年3月27日,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最新的資料報告指出,孤獨症的患病率為1/54,2018年的報告顯示患病率為1/59,短短几年,孤獨症的患病率上升了約10%。
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疾病在威脅著兒童成長和發育?
自閉症,在醫學上又稱孤獨症,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臨床表現為三大核心症狀,即社會交往障礙,言語和非言語的交流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
兒童孤獨症(自閉症)的最佳治療時機是什麼時候?治療方法有哪些?目前,研究顯示兒童孤獨症干預越早,效果越好。
對於疑似孤獨症的孩子,不論是否確診,只要有發育方面的問題,就應該立即採取干預,而非等到確診之後才進行。
孤獨症的干預提倡綜合干預,包括一系列的方法:
教育訓練教育訓練是最為重要的干預方法。通過教育訓練促進孩子語言方面的發展,提高孩子溝通交流能力,同時促進孩子社會交往能力。
很多孤獨症的孩子,常伴有精神發育遲滯,他們的認知發育落後,這方面也需要進行教育訓練。
不同年齡段的孤獨症孩子,他們的教育訓練目標是不同的,比如,2~3歲的孩子,需要重點訓練他們的語言發展、交往能力的發展和認知發展等;而7歲以上的孩子,就需要關注他們的自主能力,要教會他們自己穿衣服、上廁所、進食,以及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家務。
此外,不同程度的孤獨症孩子,他們的缺陷程度不同,針對他們的教育訓練目標也應該有所不同,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確定訓練目標。
行為治療行為治療可以改善孤獨症孩子行為方面的異常,對於孩子情緒很不穩定,或者有衝動攻擊等行為,是需要進行行為治療的。
藥物治療目前來說,沒有很好的藥物能夠改善孩子社會交往的問題,或者交流方面的困難。所以,現在的藥物治療主要是針對孩子情緒行為方面的症狀。
除此之外,還很多學者在研究探討其他的治療方法,比如:
經顱磁刺激聽力統合訓練感覺統合訓練動物輔助療法體育運動孤獨症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是一種終身性疾病,所以他們的治療、支援和干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孩子患上孤獨症(自閉症),家長應該怎麼辦?應該怎麼做?當孩子患上孤獨症,很多家長的心情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會採取各種各樣的方法去幫助孩子,其中,有些方法通過循證依據證明是有效的,但有些方法往往是無效且不科學的,甚至可能是沒有經過研究的民間方法。
我們可以理解家長迫切治療孩子的心情,但還是要特別提醒家長要帶孩子到正規的醫院去接受康復治療。
在孩子的康復訓練中,家長正確的做法,可以發揮特別重要的作用:
瞭解孤獨症家長只有瞭解孤獨症,才能知道從哪些角度去幫助孩子。
掌握教育訓練及行為管理方法這樣可以將孩子的教育訓練融入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讓孩子在家庭中也能得到一定的幫助。
配合康復訓練老師很多的康復訓練內容需要在家庭中泛化,與老師好好配合,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掌握康復訓練中的能力。
培養孩子自主能力比如讓孩子自己吃飯、穿衣、上廁所等,自主能力的訓練不僅對於孩子,對於家庭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對沒有語言的孤獨症(自閉症)患兒如何促進交流?
主講人:劉靖——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主任醫師 博士研究生導師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黨委副書記;亞洲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及相關學科協會副主席;亞洲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聯盟祕書長;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兒童青少年精神病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兒童青少年精神病學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第七屆全國理事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