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講了《氓》,是《詩經》裡的篇目,內容是一個棄婦的自述,本來沒什麼,可是下課以後有同學說棄婦完全是活該,誰讓她當初選了這條路,誰叫她看人不準,落得如此下場沒什麼值得同情的。我被震驚了,說這話的還是個女孩子。
-
1 # 憶平生裡
-
2 # 綠波花影
這樣的話對女性帶有偏見了,只要仔細閱讀,你會發現,造成悲劇的結果並不是某一方的錯。
《氓》雖然是一首棄婦怨詩,但這首詩敘事清晰,而且層次分明。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一、第一章寫兩個相愛,首句“氓之蚩蚩,抱布貿絲“,蚩蚩有兩種解釋,笑嘻嘻的樣子,或者同痴痴,指忠厚老實的樣子。這裡就能看出,男人在女人最初的印象當中並不可惡。
男人以用成品布來換原料絲的機會,向女人商量婚事,女人男人回家,並且要求男人按照禮制迎娶自己。這時的女人就算對男人已有愛意,但也剋制住了自己。一切都合乎常理。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二、第二章寫女人的深情和兩人結婚的經過。
女人看上了男人的忠厚老實,便開始對他一往情深,相思成災。盼著結婚的日子到來。要知道,在封建社會,女大當嫁,而丈夫就是自己唯一的依靠了,女人覺得找到了好的歸宿,自然希望早日塵埃落定。這一章也沒毛病。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三、第三章寫女人已經追悔莫及,發出感慨了。要麼是男人當初故意裝作老實人,要麼只是表面上的忠厚老實。只是女人等意識到為時已晚。古時候嫁了人往往就是一輩子,不像現在婚姻自由。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四、第四章寫男人的變心。女人自出嫁就辛苦勞作,踏實過日子,而男人卻前後表現不一,感情也變了。說明女人一直在用心經營婚姻,而且封建社會女人地位的低下,很難控制男人的變心。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五、第五章寫女人嫁到夫家後的操勞和受到虐待直至被棄,還不能被孃家人理解。
女人的操勞,和她受到的虐待形成鮮明對比,這個時候男人已經對女人厭倦,再也沒有當時的溫情了。女人孤苦無依,又得不到孃家人理解,幾近崩潰。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六、第六章女人表示對男人的憤恨和一刀兩斷的決心。
“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點明一件事,男人和女人原來少時就相識了,總角是古時少兒男未冠,女未笄時的髮髻。連青梅竹馬的人都能變心,女人已經徹底絕望。詩中並未寫女人最後是重新開始,還是絕望到自殺了,但在當時社會,一個棄婦生活下去,肯定很艱難。
綜上所述,並不能說女人自作自受。男人的變心誰也沒法預知,就算放到現代社會,這樣的男人也不能短時間內識別出他是渣男啊。只不過現代社會,男女平等,對於家暴可以依靠法律保護自己,就算離婚了也能重新尋找幸福。
整首詩的宗指是反映當時男女不平等的社會問題,以及婚姻制度對女性的迫害。並不是要我們去指責女主人公。
-
3 # 雲龍256013933
《國風·衛風·氓》出自《詩經》。為先秦時代衛地漢族民歌。共6章,每章10句。這是一首棄婦自訴婚姻悲劇的長詩。詩中的女主人公以無比沉痛的口氣,回憶了戀愛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後被丈夫虐待和遺棄的痛苦。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那個人老實忠厚,懷抱布匹來換絲。其實不是真的來換絲,是找個機會談婚事。送郎君渡過淇水,一直送到頓丘。並非我要拖延約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為你沒有找好媒人。請郎君不要生氣,秋天到了來迎娶。
登上那倒塌的牆壁,遙向復關凝神望。復關沒有見到盼望的人,眼淚簌簌掉下來。情郎即從復關來,又說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卜筮的結果沒有不吉利。你用車來迎娶,我帶上嫁妝嫁給你。
桑樹還沒落葉的時候,桑葉像水浸潤過一樣有光澤。唉那些斑鳩呀,不要貪吃桑葚。哎年輕的姑娘們呀,不要沉溺在與男子的情愛中。男子沉溺在愛情裡,還可以脫身。女子沉溺在愛情裡,就無法擺脫了。
桑樹落葉的時候,它的葉子枯黃,紛紛掉落了。自從嫁到你家,多年來忍受貧苦的生活。淇水波濤滾滾,水花打溼了車上的布幔。我女子沒有什麼差錯,男子行為卻前後不一致了。男人的愛情沒有定準,他的感情一變再變。
當初曾相約和你一同過到老,偕老之說徒然使我怨恨罷了。淇水滔滔終有岸,沼澤雖寬終有盡頭。回想少時多歡樂,談笑之間露溫柔。海誓山盟猶在耳,哪裡料到你會違反誓言。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終結便罷休!
《氓》是一首上古民間歌謠,以一個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說了其情變經歷和深切體驗,是一幀情愛畫卷的鮮活寫照,也為後人留下了當時風俗民情的寶貴資料。詩中男女雙方的矛盾衝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進步勢力與反動勢力的鬥爭。這一斗爭所顯示出來的思想,不管在當時還是在以後,都有鼓舞人們反抗惡勢力、追求自由的進步意義。
這是一首夾雜抒情的敘事詩,將一個情愛故事表現得真切自然。詩中女子情深意篤,愛得坦蕩,愛得熱烈。即便婚後之怨,也是用心專深的折射。真真好一個善解人意、勤勞聰慧、果敢率真、通情明義的鮮明形象。在婚前,她懷著對氓熾熱的深情,勇敢地衝破了禮法的束縛,毅然和氓同居,這在當時來說,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按理說,婚後的生活應該是和睦美好的。但事與願違,她卻被氓當牛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棄。原因就是當時婦女在社會上和家庭中都沒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這種政治、經濟的不平等決定了男女在婚姻關係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隨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婦女而不受制裁,有拋棄妻子解除婚約的權利。“始亂終棄”四字,正可概括氓對女子的罪惡行為。因此她雖曾勇敢地衝破過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運,終於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壓束下逆來順受的婦女命運,很不幸地異途同歸了。“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也,不可說也!”詩人滿腔憤懣地控訴了這社會的不平,使這詩的思想意義更加深化。詩中女主人公的慘痛經歷,可說是階級社會中千千萬萬受壓迫受損害的婦女命運的縮影,故能博得後世讀者的共鳴。
《氓》這首詩的結構,是和它的故事情節與作者敘述時激昂波動的情緒相適應的。全詩六章,每章十句,但並不像《詩經》其他各篇採用復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運發展的順序,自然地加以抒寫。它以賦為主,兼用比興。賦以敘事,興以抒情,比在於加強敘事和抒情的色彩。
《氓》詩一、二章,用賦直陳女主人公與氓從美好純真的戀愛到結婚的過程。據女主人述說,她原本是一位靠採桑、養蠶、繅絲賣錢為生的鄉間桑女。在生產品交換的集市上與一青年男子氓相遇,相互在交易中接觸相識。她追憶說:“當初那氓說用他的布來換我的絲,其實是藉故來向我謀求婚事的。他的憨厚、樸實引起我的好感,我願意與他相處。每次相會,我都送他渡過淇水,一直到頓丘才肯分手。他多次懇求我嫁給他,甚至一再抱怨我有意拖延佳期。我也一再向他解釋說:不是我故意拖延婚期,而是你還沒有選好媒人向我家正式行求婚之禮。你可千萬別生我的氣,那麼咱就把金秋作為婚期好了。”通過相處,一個熱烈追求,一個痴心相愛。經占卜問筮、說媒請親之禮,男娶女嫁,終成婚眷。女主人公對這一段戀愛生活,是那樣痴情嚮往。
第六章,是這首詩的總論,是全篇的點睛之章。女主人公唱道:“開始你對我發誓,夫妻要白頭偕老,如今老來卻使我恨怨。淇水雖寬尚有岸,沼澤再廣也有邊,惟我之痛苦無限?回顧少年未嫁時,想你言笑多溫雅,海誓還在耳,誰料翻臉變冤家。違背誓言你不顧,那就此算了吧。”女主人公認為,既然你背叛初衷到情意已斷、恩愛已絕的地步,我何苦為你的負情百思不解、自尋苦惱呢!對此,她並不徘徊留戀,憤而決絕大歸,表現了她性格的剛毅和強烈的反抗精神。
細分析一下女主和“氓”從相識到分離的全過程,就會發現他倆的故事從古至今都不稀奇啊,一個單純的女孩遇見了一個外表忠厚的男孩,被他的追求打動,不嫌棄他家裡沒錢,寧可頂著父母的反對也毅然嫁給了愛情,結果卻在漫長的婚姻生活中逐漸消磨了激情,丈夫有了外遇且死不悔改,孃家人也不理解她甚至還出言嘲笑,但女孩依舊忍無可忍,決然提出離婚或者是答應離婚——這樣的戲碼和時代、女權似乎並沒有什麼必然關聯吧,古今中外這樣的婚戀悲劇不是一抓一大把嗎?就算放到男女已相對平等的今天,也絲毫不違和呀。
所以我覺得吧,女主的悲劇並不是她婚前識人不明草率許婚,被“氓”忠厚的外表和熱切的追求所騙,畢竟誰也不是神仙,做不到能掐會算,誰又能保證自己看人從來不走眼呢?何況還是缺乏社會閱歷的年輕時代?再者我也不覺得“氓”在追求女主時就沒有付出過半點真心,更不能斷言他從一開始娶她就是為了騙婚,詩裡並沒有證據能證明這一點,只能說他是在婚後慢慢變了心,對妻子為家庭的辛勤付出習以為常,在生活有所改善之後遇到了更多誘惑,而他又沒能戰勝這些誘惑,更沒能戰勝人性中喜新厭舊的劣根性,這才導致女主的婚姻失敗,但平心而論她在這個過程裡並沒有做錯什麼,相反她一直表現得很堅強很有主見,包括她意識到丈夫的心已不可挽回的時候,即便她曾經“與士耽”,但也沒有就此一蹶不振或是走上絕路,而是發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決絕誓言,勇敢的與過去告別——講真她這樣的結局真的算悲慘嗎?比起那些軟弱怯懦對命運低頭的女子,或是被夫家拋棄後尋死覓活、徹底失去自我的女子,她已經算很好的了,起碼她敢於及時止損,也堅強的活了下去,總比被夫家氣死、打死或自殺而死要好得多了吧?
人生在世,誰也不能確定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到來,既然知道人性複雜多變,而且往往經不起考驗,那就長出一顆強大的心臟吧,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結婚也好離婚也罷,隨時都能為自己的決定買單,就像那首歌裡唱的:我愛你不後悔,也尊重故事結尾。
-
4 # 有綃縠的夏天
《氓》選自《詩經.衛風》。
這是一首棄婦的怨詩。女主人公在被遺棄之後,回顧往事,訴說自己不幸的婚姻,表達悲憤與決絕的心情。
詩中的女主人公,我個人覺得是非常欣賞的。
兩人相愛之時,純潔天真、熱情洋溢,對男方一往情深,結婚後任勞任怨,辛勤操勞。在看透男方的負心者本性後,能及時抽身,堅決和他決裂,說明了女主人公堅強與剛毅的品行。這種品質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值得每一個女性去學習。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女子不能一味地沉浸在情愛之中,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愛別人。
-
5 # 瀟湘子41563803
這是一個生長在溫飽環境裡的、用情專一,勤勞能幹,追求幸福生活的女子形象。
婚前她被‘氓’熱烈追求過,婚後她被丈夫遺棄,但還能冷靜處理婚變,是一個堅強的女性。
這個形象除了揭示人物性格之外,也揭示了她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男女可以自由戀愛,婚嫁必須有一定的儀式和過程,那個時代男尊女卑,丈夫可以隨便休妻,女子被休是名聲不好的。
-
6 # 孫彥博
《氓》選自《詩經.衛風》。
詩中的女主人公是一個善良熱情、忠厚純樸的勞動婦女形象。
她很熱情,雖然出於誤會,但確曾熱愛過氓,看不到氓便“泣涕漣漣”,看到了氓便“載笑載言”;她沉醉在愛情裡,而“不可說也”;她見到氓急不可耐,便“將子無怒”,並答應他“秋以為期”,她很純樸,純樸到天真的程度,誠心誠意地將幸福與希望寄託在騙子身上。
她忍受著貧困和虐待,精神受到悔辱,自尊心受到損傷,又不能從兄弟那裡得到安慰,相反地還不時聽到風言風語的嘲笑。這就激發她對自己發出“不思其反”的感傷,對男人引起“二三其德”的蔑視。
這是忠厚女人的感傷:“躬自悼矣!”這是善良女人的蔑視:“士也罔極。”在感傷蔑視的推動下,她咬定牙根,站立起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這是對惡人的指斥,對惡德敗行的揭發,這是一種鬥爭情緒的表現。
通過這形象,反映了私有制度特別是封建制度對婦女的悔辱和損害,反映了婦女特別是勞動婦女的悲慘命運,從而表現了人民反抗壓迫的意志。
-
7 # 冷靜看世故
《國風·衛風·氓》出自《詩經》。為先秦衛地漢民歌,共6章,每章10句。以女主人翁口吻敘述了自己一段婚姻的過程。首先,要明確“氓”的身份。根據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民也。詩。氓之蚩蚩。傳曰。氓、民也。方言亦曰。氓、民也。孟子。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從中推知,孔子在將這首民歌編入《詩》,其目的就是表現平民百姓之間的事。
其次,我們還要了解先秦時君王聽取民意的途徑。先秦前的君王為了聽取民眾意見,設立了採樂機構,派采詩官下去收集民歌,譜上曲,唱與君王聽,君王從民歌中瞭解民情,以便能改進自己的統治策略。因此,《詩》中的民歌大多是“確有其事”的,只不過經過了潤色,“原貌”基本沒有變化。
其三,後世對《詩》的闡釋“變了味”。
北宋歐陽修說,《氓》,據《序》是衛國淫奔之女色衰而為其男子所棄困而自悔之辭也。今考其詩,一篇始終皆是女責其男之語。凡言子言爾者,皆女謂其男也。(《詩本義》卷三)歐陽修定調為“淫奔”。
到了南宋朱熹,就這樣說了,刺時也。(衞)宣公之時,禮義消亡,淫風大行,男女無別,遂相奔誘。華落色衰,復相棄背,或乃困而自悔,喪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風焉。美反正,刺淫佚也。這就上綱上線了。
現在來看看女主人翁。
第一,她是一個勞動婦女,但不是一個底層的勞動婦女。她有一個比較強大的家族,“匪我愆期,子無良媒”,這是一個講究“規矩”的家族,家族並非反對他們的婚姻,反對的是不守“規矩”,女主翁也遵從規矩而“愆期”。後來男方踐了約,女家也應允了,而且很隆重,“以爾車來,以我賄遷”。男子按禮儀以“車”相迎,女家以“賄”相贈,都是按“規矩”辦的事,不存在“淫奔”。
第二,女主人翁確實是“自由戀愛”,而且愛得真摯,愛得熱烈。“送子涉淇,至於頓丘”,依依惜別,戀戀不捨。“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溫柔善良,善解人意。
-
8 # 漢字有味道
《詩經·衛風·氓》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首棄婦詩,內容是寫一位女子在男子的追求下墮入愛河,迅速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後女子勤於操持家務,但因年長色衰,男子移情別戀,兩人婚姻出現裂痕。最後,女子毅然決然同男子決裂。這是一個痴心女子負心漢的故事。
-
9 # 支支吾吾
《氓》既是中國文學史上“色衰愛弛”這一文學母題的發軔之作,也是世界文學史上至今熠熠閃光的不朽名篇。
作品以故事詩的形式,以人物自敘的口吻,塑造了一個因色衰而致婚變的婦女形象。這一形象一經產生就吸引了眾人關注的目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乃是主人公有著相當鮮明的個性:既有大膽熾烈的愛情追求、勤儉操持的戀家美德、理性清醒的自省意識,更有剛強自立的人格精神。可以說是個女性意識的早醒者。主人公與氓的相識始於一次集市貿易。也許是她的美貌吸引了氓的注意,氓“來即我謀”,向她示愛,而氓表面上的忠厚老實也獲得了她的好感,於是兩人建立了戀愛關係。戀愛後的女子是“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完全陶醉於愛情的漩渦之中。清人方玉潤對此有精闢的評論:“不見則憂,既見則喜,夫情之所不容己者,女殆痴於情者耳。”一個“痴”字,活畫出主人公對氓的愛是何等之熾何等之烈。
而剛強自立的人格精神更讓這一形象永遠不朽。隨著男權意識的漸趨強化,女子退出支撐家庭的歷史舞臺,男子肩負起養家餬口的重任,這是當時的社會現實。可氓的家庭卻是由女主人公支撐維持的。“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這是個耐人尋味的句子。語意表層顯示的是家庭貧困、女子勤勞的資訊,而深層上反映的恰是女子的那種不依不靠自立自強的人格精神。這樣的人格精神,也就決定了她在失敗婚姻後是那樣地幹練果決。既不會有“摻執子之袪兮。無我惡兮,不寁故也”(《鄭風·遵大路》),抓住對方的衣袖,苦苦哀求的媚態;也不會有“我躬不閱,遑恤我後”(《邶風·穀風》),歸路難尋的彷徨;更不會有“有女仳離,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中谷有蓷》)的長吁短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長袖一甩,刀起麻斷!這是古代女子身上少有的豪邁氣概,傷不落淚,哀不乞憐,情斷不失品節,愛弛不損人格,何其壯哉!
-
10 # 我教孩子寫作文
她是一個勇敢的女人,愛得熱烈,分得決絕;
她是一個溫婉的女人,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她是一個堅毅的女人,走進婚姻,敢出家庭。
她愛過,恨過;
她忍受過,暴發過;
她埋怨過,抗爭過。
她是女人一生最真實的註腳,也是時代最煙火的味道。
她不應該是棄婦,她只是不願一直將就。
-
11 # 何以伴月
這是一個讓人感慨的故事。
因為不管如何,女子的人生浪費了那些年。
話說現代還有多少小姑娘在重走著氓的老路啊。
國家也是用心良苦把這篇放到課本里,只可惜不愛學習的小姑娘太多了,等到懂了悔之晚矣。
-
12 # 春風十里199915321
女主人公無疑讓人感到悲哀,在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從這兩句就可以看出女子伏低做小的態度,那時的女子一直處於弱勢地位。這是社會整體整體造成的,男權主義,不僅男子壓迫,同為女子的母親不幫,婆婆欺負。古代有一句話“多年媳婦熬成婆”那時的母親也只會教自己的女兒女德,夫為妻綱。這是整個社會的落後,政治、經濟的不平等導致的男女婚姻的不平等,男子的壓迫自大三妻四妾,女子依靠於男人,當時的社會對女子不友好,女子也無法戰勝輿論。氓裡面的女主人公就是當時社會女子狀態的典型。這是舊社會千千萬萬受壓迫婦女的縮影。我們應當譴責的是當時的社會,而不是受害者。
-
13 # 柑檸梓
其實說這是“棄婦”詩實在有失偏頗了。
雖說最後男女主人公的婚姻終結,以分開收場,但是通篇看下來,更多的是女主自己的選擇,並沒有“賤妾煢煢守空房”的那種。極致哀怨。
如果和孩子們說清楚這一點,孩子的反應應該就很不同了吧
-
14 # 今古晉盂
《詩經·衛風·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是中國古代傳統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在詩篇中,她的形象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人生境況的不同,表現出了不同的形象特徵。
《詩經·衛風·氓》是一首棄婦自訴婚姻悲劇的長篇敘事詩,是中國古代文學中極為出色的篇章之一。它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它不僅將敘事、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具有詩的特徵,而且如小說一般,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展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百姓生活情狀。更出色的是它塑造了一個形象豐滿的不朽的藝術典型。
這個人物形象不是固定不變的,她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表現出了一種迥乎不同的思想性格,具有鮮明的階段性。
1.戀愛中的單純痴情
《氓》中的女主人公在戀愛時期猶如大多數少女一般,顯得單純而痴情。“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那個男子一開始便表現得極為虛偽做作。他裝著笑臉,以交易為藉口,別有用心地騙取了女子純真的愛情。可惜,這個溫婉美麗的少女太過單純,看不透他的本質。男子軟硬兼施,偶爾也發發脾氣,使女子很快便允諾了他的求婚。很快,這位女主人公便陷入了愛情的泥淖不能自拔。
總之,戀愛中的女主人公還是單純的、痴情的、浪漫的、理想的。她沒有對男子做進一步的瞭解與考察,亦沒有對生活做長遠的規劃與打算,她毫無心機,毫無思量,只是沉溺於當前的甜蜜與溫柔之中,追求著自己理想的愛情與婚姻,結果埋下了必然使人悲痛傷心的種子。
2.婚後的勤苦忠貞。
在經過一番甜蜜的浪漫與徹骨的思念之後,他們終於品嚐了婚姻的聖果。作為一個傳統的普通下層勞動婦女,《氓》中的女主人公勤勞刻苦、忠於婚姻。“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多年來她起早貪黑,日日為家務而辛苦勞作,而且在“自我徂爾,三歲食貧”的貧窮困苦的生活之中,她仍然恪守婦道,忠於丈夫。
但是“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丈夫竟然是在妻子沒有任何差錯的情況下,最先背棄妻子,背棄婚姻。我們可以想到這位勤苦忠貞的女子在當時所受的精神與身體的折磨與傷痛。命運之苦,竟然連她的兄弟們也不瞭解,反而都譏笑她,真是雪上加霜。
《氓》中女主人公的這種勤苦忠貞的品性正是中國古代廣大普通勞動婦女們的共同品質,併成為一種寶貴的文化傳統、道德標準、人格操守代代相傳。
3.棄婦的怨恨清醒
一箇舊社會的被遺棄的勞動婦女對於這一切又能如何呢?對於大多數棄婦而言,亦只能“靜言思之,躬自悼矣”。在痛苦不幸之中獨自傷悲。《氓》中的女主人公也不例外。但難能可貴的是,她除此而外,更多更充分地表現出了一種非常強烈的怨恨傷痛之氣與清醒決絕的態度。
女子並不自私,在這令她十分傷痛的時刻,她不僅僅悔恨自己當初墜入情網,不是隻為自己的個人恩怨而發牢騷,而是在向廣大婦女同胞們發出吶喊,告誡她們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轍,要她們正確對待和處理男女感情。
她可能是要讓天下的婦女們進一步認清那些薄情郎、負心漢的真面目,於是又帶著十分強烈的怨恨與傷痛之情控訴男子:“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這位卑鄙的男子開始只是垂涎於女子的美貌,並表裡不一、居心叵測地騙取了女子的身心,然後就三心二意、負情背德。這樣一個醜陋的面孔,真真枉費女主人公曾經的熱戀苦思,亦枉費女主人公的勤苦持家。這首詩歌就是一位棄婦在自訴婚姻悲劇,所以從頭至尾不論是在回憶什麼,都始終充盈著棄婦的傷痛與悔恨。
一個本來對生活充滿無限期盼、對未來充滿無限渴望、對丈夫充滿無限愛戀的女人,在一切遭到毀滅之後,她又該如何呢?《氓》中的女主人公頭腦清醒、處事果斷決絕。她在回憶了過去的種種不幸遭遇之後,在對天下女同胞們提出了一番忠誠的勸誡之後,她毅然決然地與那個薄情寡義的負心漢決絕了。
4.《氓》中的女主人公是中國古代傳統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之一,是中國古代文學塑造的極為成功的藝術形象之一。這一切又都集中統一而又順暢連貫地展現在這位女主人公身上,成為古代廣大普通勞動婦女的悲劇縮影,成為當時婦女命運的真實寫照,具有極強的典型意義與現實意義。
首先,我想分為三個階段來評價《氓》的女主人公,分別是婚前、婚後和決絕三個部分。
一:婚前的女主人公天真浪漫,情深意篤,感情專一詩中,“氓之蚩蚩”說女主人公覺得男子憨厚老實,天真的相信了男子的為人,而沒有深入探究其品德,可能是受光環效應影響,忽略了男子的缺點,或者男子剛開始也是喜歡女主人公的,只是後來言行不一。女子被氓的表象所欺騙,掙脫封建束縛,要嫁給這個農家的小夥。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這一句說明那個男子急切的想娶女子回家,婚期被延誤後竟然對女子發怒,這裡隱隱寫出了男子後期暴力行為的前兆。男子連像樣的媒人都沒有,就想把女子娶回家,也說明他並不是很重視他們之間的感情。但是女子有些愧疚,便溫柔的安慰他,那就以秋天為期吧。這裡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是個善解人意、溫柔的人。
“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說明女子很想念離開的男子,每天都在等待男子回來,前面的哭和後面的笑形成對比,寫出了女主人公對男子的思念之深,愛之真切。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這一句說明女主人公完全的陷入了和男子的戀愛中,她一心一意的愛著男子,體現了女主人公深陷感情,無法自拔。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說明女子嫁來之後,沒有過錯,而男子卻反覆無常,變心了。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女子婚後堅守負擔,日夜操勞,任勞任怨。女子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妻子了,為了這個家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可男子卻變本加厲,絲毫不懂得珍惜。
“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男子願望達到了,家業也有了,本性全部都暴露出來了。他對糟糠之妻施以凶暴,他不在珍惜這個陪他吃苦的妻子,這就是典型的忘恩負義,凶險狡詐。女子此時無依無靠,孃家人也不幫著撐腰,可憐至極,她這麼多年真心的付出,到頭來卻什麼也沒得到。
三:認清男子為人後,女子堅強應對,決定割斷與男子感情上的聯絡“及爾偕老,老使我怨”,女子想起之前與男子白頭偕老的誓言,如今還未老就已經讓她生愁怨。女子如今不再相信那些甜言蜜語。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當年那些海誓山盟還環繞在耳邊,哪裡想到竟會反目成仇,始亂終棄。既然如此,就不再回想過去違反的盟誓,既然已經恩斷義絕,那就算了。女子追求自主婚姻卻沒有得到她想要的幸福生活,心中悲傷不已,但她看開了,既然如此,那就斬斷情仇,不復相見吧。
最後,女主人公的悲劇婚姻是當時女子命運的一個代表。其實還有許許多多的女子們因為在家庭中經濟不獨立,淪為男子的附庸而落下悲慘的結局,這是在當時禮教束縛的大環境下普遍的存在。
放在當今社會,女子如果做到了經濟獨立,不依賴於男子,那麼,就有了尊嚴,有了話語權,也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婚姻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