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種花家的史料員

    這個和杜甫所在的時代,還有他本人的性格有關係,杜甫所在的時代,恰好是風雨飄搖的時代,大唐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百姓流離失所,由此才催發出杜甫這樣的憂國憂民的形象。

    詩都是用來言情抒志的,杜甫早年寫下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這樣的詩句,說明他是一個心懷遠大志向的人,但歷史有歷史的定律,詩人很少有能夠做官的,像李白,詩歌寫的好不好,確實好,但就是做不了官,杜甫也是一樣。

    其實說到底,杜甫終究只是詩人,他有憂國憂民的情緒,但是他做不到為國分憂,只能描寫歷史,給後人以警醒,抒發志向,安慰自己內心。就像哥舒翰兵敗之後,杜甫就寫出了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的詩句。當初哥舒翰陳兵二十多萬,抵擋安祿山,可是不久便失敗了。

    杜甫確實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也想著救濟天下,但這些都只是出現在他的詩句了,說明他有這種情懷,但實際上,他的能力在現實中並不明顯。哥舒翰陳兵二十萬的時候,他沒有站出來,去軍中挽救敗局,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讓他指揮,可能比哥舒翰更慘。

    再說到邊關將領,他們當中確實有些人是酒囊飯袋,但還是有不少有真才實學的,他們難道看不出來哥舒翰失敗的原因嗎?當然,這句話是有實際物件的,所以可以說杜甫說的也沒有錯,但卻不能說他有軍事才華。

    杜甫有濟世情懷,但他所處的時代是風雨飄搖的,所以他不能到朝中濟世,再一個,他的才華在詩歌,不在軍事,不在政治,所以他空有濟世情懷,但是做不到實際的濟世。

    並不是說詩詞不能濟世,而是不能很明顯的體現出來,就像一首詩改變了一個人的志向,立志從軍,這是有的,但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說是不能實際的濟世。對於杜甫,他確實有窮達都兼濟天下的情懷,但他並沒有實際做到,一個是他沒有怎麼達過,另一個是他窮的時候,只能用詩歌來抒發這種情況,卻做不了多少實際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已分手的情侶,其中一方卻還向另一方借錢是什麼意思,該不該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