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和氣發大財

    主要是競爭很大,畢竟一年個人或者團隊才一個,諾貝爾候選人本來就很多,很多都是排隊一樣,有的就算有這個資格但是到死都沒等到,本生前期學習積累知識起碼得30年,後期研發就是個漫長的工作,何況是這種世界性課題,等你研發出來了,還得找這個領域大咖認可,最好是這個大咖曾經得過諾貝諾獎,能夠引起他的推薦得到更多人知道,不然很多都是就算你搞出來,沒人重視,也沒用,因為沒人知道,就算有人知道,沒有大咖認可也沒用,因為行業的話語權在這些頂端人物手中,他覺得好就是真的好,所以諾貝爾中國的很少,很多是人都死了,研發的東西才有人知道,更悲催的是你研發的東西石沉大海,死了都沒人知道,因為你沒話語權,本生做研發的就不善於交際推廣,所以一個一心蹲實驗室的科研狗,是很難出名的!至於諾貝爾獎,能得到的就是極大的運氣跟天賦,活著能得到都不錯了!

  • 2 # 刁博

    諾貝爾獎獲得者年齡段都很高?未必都是這樣的,有不少人是在三十多歲時獲得的諾貝爾獎。比如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時35歲,李政道31歲,量子力學的主要建立者狄拉克和海森堡都是31歲獲獎,發現正電子的安德森也是31歲獲獎,獲得諾貝爾獎時年齡最小的是小布拉格,當時25歲。

    如果是按照做出獲得諾貝爾獎貢獻時的年齡,那麼有理由說那些科學家普遍比較年輕。歷史上,科學家做出偉大成就時往往都是在他們思維最為活躍的二三十歲,這是一個普遍的規律。牛頓、萊布尼茨都是二十餘歲時發明的微積分,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時也是二十餘歲。愛因斯坦給出狹義相對論時26歲,給出廣義相對論時36歲。還有更年輕的,法國數學家伽羅華是在他18歲左右時構建了群倫。而隨著年齡的增大,人的大腦會不可避免的發生生理上的衰退,六七十歲時想做出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成就,尤其是理論方面的成就,非常非常的難。

    從做出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成就,到最後摘得諾貝爾獎,只有極個別極為重要的發現會很快得諾貝爾獎,其他的可能需要經過二三十年的時間,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得到諾貝爾獎。比如1978年世界第一例試管嬰兒誕生,直到2010年試管嬰兒之父愛德華茲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發現漸進自由的韋爾切克、格羅斯、波利策從發表論文到獲得諾貝爾獎用了31年時間,波利策從24歲的小夥變成了50多歲的大叔。青蒿素是在1971年發現,到發現者屠呦呦獲獎時已經是2015年。所以即使做出成就時比較年輕,到了獲獎的時候年齡就比較大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烏克蘭新總統剛剛就職,就有專家預測澤連斯基還能連任,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