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印像海州府

    為何現在很多人,都在貶低諸葛亮?

    說句心裡話,看到這個問題,我感到很痛心。

    是啊,題主說“為何現在很多人,都在貶低諸葛亮?”

    對於這個問題,我反覆思考,也專門去翻書,並且檢視一下網路,心中疑竇叢生:到底是哪些人在貶低諸葛亮?為什麼這些人要貶低諸葛亮?還有,題主說這種人有很多,根據何在?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自從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以來,歷朝歷代,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百姓,對諸葛亮都給予崇高的評價。

    其中不乏有給諸葛亮加官進爵的各個朝代,更有眾多文人墨客,為諸葛亮寫文寫詩紀念。老百姓更是在茶餘飯後,說起諸葛亮,津津樂道。

    在這其中,我幾乎沒有找到什麼歷史資料,有貶低諸葛亮的。這就充分說明,諸葛亮是不容貶低,因為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是我們中華民族前進的精神圖騰。

    第二,那些貶低諸葛亮的所謂鍵盤俠,居心何在?

    首先,肯定的一點就是,貶低諸葛亮的人,並不是如題主說,有很多,這一點,題主沒有任何根據,題主有帶節奏的嫌疑。翻遍網路,看來看去,所謂貶低諸葛亮的,也僅僅是那麼一小撮分子。

    其次,我們重點分析一下,這些極個別居心不良的人,為什麼要貶低諸葛亮?

    說到這,不得不提到一個代表人物,那就是姓易的。可以說,他是抹黑諸葛亮最積極最厲害的一個代表人物,他扛著“說清史實,還原歷史”的自制大旗,汙衊諸葛亮“不輔劉禪是為專權”,“堅持北伐是源於野心”,“揮淚斬馬謖是基於平內亂”等等。

    那他為什麼睜著眼睛說胡話呢?原因就是藉著貶低諸葛亮,顯得自己是多麼的不同常人,顯得自己有多麼多的學識,以此來抬高自己人氣,成為所謂的網紅,而一旦網紅後,所帶來的名利雙收,大家都是很明白的。

    正因為有了以上這些所謂有影響力的文化大咖的推潑助瀾,自然,就博得網路一些為博出位的鍵盤俠的青睞,於是這些人,撥動鍵盤,推波助瀾,於是,就有了題主提出的問題“為什麼現在有很多人,都在貶低諸葛亮”,因為在中國漫長的歷史裡,幾乎沒有貶低諸葛亮的。

    他不容抹黑。任何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抹黑諸葛亮的人,絕沒有好下場,都會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 2 # 德馨先生

    一 、評價歷史及歷史人物最為客觀公正的做法是拉開時間距離,時間距離越遠,評價越為客觀公正。縱觀中國正史的二十四史,皆為如此。

    二、評價歷史人物時,應以正史記載為主,其他為輔,綜合參考,評價方能較為客觀。即便如此,也不能百分百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判:“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歷史是任人塗抹的小丑”而已。

    三、正史記載的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治理國家的一流丞相,但其軍事才能並不是特別突出,與《三國演義》描述的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才能大相徑庭。後人之所以有所謂的“貶低”諸葛亮的事情發生,大多都緣於此,特別是錯誤使用馬謖而丟失街亭,頗為後人詬病。其實這不怪諸葛亮,怪只怪《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把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才能過分誇大了。

    四、《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在他所處的大部分時代裡是蒙古人統一著中國,蒙古人為遊牧民族,在羅貫中心裡,遊牧民族不是代表正統,如其寫的《三國演義》一樣,姓劉的才是大漢政權的正統血脈,故其“尊劉抑曹” 的核心思想貫穿始終,加上諸葛亮正史記載中已經十分優秀,在此基礎上誇大、渲染其才能,亦屬於正常,讀者更願意接受。

  • 3 # 我站螞蟻這邊

    三國這段歷史現在在網上爭議很大,主要是演義裡的三國已經被大家所接受,歷史上文獻的記載和演義出處比較大,史書一般是簡化的,記錄大事件,大戰役,去雜從簡。給我們看的,研究的實在太少了,一段話就能代表好多。可以說一百個人看,有一百個樣子。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是羅貫中看《三國志》和《後漢書》蒐集民間傳說著作的!帶點神話色彩!

    因為是文學作品,當然要添文加墨。當然古人的小說不像現代,古人寫小說是有根據的。演義前言已經說了五實五虛!羅老先生尊劉貶曹,在古代這種思維是正確的,更符合我們的文化思想。儒家思想。

    現代的人貶低諸葛亮,貶低了劉備。是站在他個人的角度看歷史,很多東西拿歷史的邊角料進行論證是很難說的清楚的,

    時代不同人們追求的東西和看中的東西都不同。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在以前是文人墨客推崇的精神,借東風和觀星和以前重視農耕的社會更搭。現在有了天氣預報,這些看起來好像都不是什麼神奇的事情了,人們也更注重自己的自身價值,幹一行愛一行,鞠躬盡瘁也只是過往雲煙罷了。

  • 4 # 芝城小趙

    誇諸葛亮還得多看書,多麻煩。貶低諸葛亮只要會上網就夠了——小編戲言!

    為什麼現代人喜歡貶低諸葛亮,今天小編試著分析具體的原因。

    然而可以很準確的說,諸葛亮並不是因為《三國演義》才名揚天下的。是因為諸葛亮在正史中的事蹟、表現。得到了無數後人的青睞、追捧。無數詩人將他寫成豪情萬丈或惋惜感人的詩句:

    李白: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

    杜甫: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李商隱:管樂有才真不忝,梁父吟成恨有餘。

    看過《三國志》,藉助演義貶低諸葛亮就不攻自破了。

    以陳壽的評價質疑諸葛亮的軍事水平。熟不知陳壽拿的是西晉的俸祿,通篇都在讚揚諸葛,實在找不出缺點,才說出了這麼一句模稜兩可的話。況且陳壽從來也沒把話說死,在《諸葛亮傳》:“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從數次北伐可以得出諸葛亮善於圍點打援、聲東擊西、誘敵深入等戰術,對於攻堅戰是其弱項。數次北伐終究沒有光復漢室,但這並不影響其軍事水平。

    現代人覺得諸葛亮一般,除去不了解歷史的,那就是不待見諸葛亮的這種品質。畢竟現代人接觸很多利己主義、厚黑學。有的人以現代人功利心代入古代人物。

    總之,如果你喜歡武侯,很正常,因為他真的值得喜歡。別人不喜歡武侯,也很正常,因為有人不喜歡從眾,就是不喜歡。

  • 5 # TonyDeng

    歷史上,諸葛亮在晉、南北朝間的聲名,並沒有如後來《三國演義》描述那樣正面,這只要閲讀《三國志》及裴松之注裡附帶當時及後人的評價就知道了。唐朝杜牧的《赤壁》詩,也沒有把赤壁之戰的功勞歸諸葛亮。諸葛亮神化是從宋朝開始的,這與宋朝自身的形勢跟三國時蜀漢相似有關,那些有志於恢復江山的士人,捧出諸葛亮這樣的形象,影射自己,這就是《三國演義》話本在宋元時期逐漸形成的原因,羅貫中集中提煉成完整的小説,流傳於民間,於是諸葛亮的民間藝術形象定格,歷史人物演化為精神偶像。歷來評論諸葛亮的人,都是採用不同角度,談論歷史人物還是精神偶像,要區分開來,其實也說不上是貶低,理性的人,自己注意分辨之間的區別即可,切不可混淆,把自己的思想也弄不清晰了。諸葛亮如此,嶽飛也如此,總之,宋人之後提出的那些東西,一定要仔細分辨。

    隨便附蔡東藩的一段議論如下:

    孫權以妹妻劉備,詳閱史傳,並非計出周瑜,而羅氏《演義》,謂瑜使用美人計,弄假成真,說得周瑜如何刁狡,諸葛亮如何神奇,褒之太過,毀之亦太甚。雖系小說,究不應如是雌黃,得是書以矯正之,則足以存史之真,而不至為野乘所誤耳。周瑜年第逾壯,方可有為,乃以意氣之未除,遽致短命,不無可惜。至若三氣周瑜之說,亦屬無稽,盡信書不如無書,況燕談郢說乎?

  • 6 # 小嚴說歷史

    現在很多人乃至一些學者

    拔高洗白黑點人物,摸黑貶低聖人以達到譁眾取寵的目的

    一堆沒看過三國志 只是道聽途說的人的嚷嚷著

    正史中諸葛亮軍事根本不行 仗皇叔打的 發明他老婆做的 不過爾爾

    軍事家 政治家 發明家 文學家 武廟十常配文廟君臣同祀 試問還有誰?

    可他們只會嚷嚷著三國演義中誇大了諸葛亮,任何典範轉移都是從“異例”開始的。當某個人提出某個異於傳統的觀點,併產生較大影響後,往往會有一大批人跟風效仿。這個問題上,袁騰飛、易中天其實起了不小的作用。

    總有人這樣

    習慣就好

    不嚷嚷幾句顯示不出他們的優秀與眾不同而已

    (如果覺得有用,請點一波關注)

  • 7 # 樂高青蛙老師耶

    諸葛亮的確很“一般”,怎麼說呢?他又不是神仙...其實諸葛亮對於我們而言,早就是一個人被神話化的歷史人物,大多數人都是從根本的意識裡就認為諸葛亮是神人,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一提到諸葛亮,往往第一反應就是借東風,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等演義上的故事性內容。

    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太大了,而且演義中的描述也太精彩了,這裡面的諸葛亮天生帶著一個神化的光環,無人不向往。但是就這些年來,一種帶有著所謂“糾正歷史”使命感的人發現,只要你提出不同的聲音,就會引來目光和關注,就會被冠上“思想獨立”的標籤,你說的越是離譜,越是侃侃而談,信的人也就越多。在這種情緒下,人們普遍是帶著一種逆反心理去拋開演義,去重新審視那段歷史。之前的黑似乎不再黑了,之前的白也不會這麼白,尤其是一些人粗略讀了《三國志》這類正史範疇內的書籍後,更堅定這種想法。諸葛亮被拉下了神壇,他不再是那個呼風喚雨的人,他也有弱點,也有不足。他不是完人,我們竟然被騙了這麼久!

    與之相比,司馬懿曹操他們似乎更率性吧,他們也沒有演義裡那麼壞,他們是被演義惡魔化了吧...一個神化形象的垮臺,就需要另外一個形象“被神話”,來彌補歷史信仰中的缺失。這邊降的越低,那邊升的就越高,或者說這邊被捧得越高,那邊就相應被踩的越低,同一個道理。其實,認真看過三國志或者其他史實類文字的人,應該會更加欽佩諸葛丞相,因為真實的他,遠比演義裡要辛苦太多,他的堅持也就更為珍貴。真實的諸葛亮沒有演義裡那般神奇,他也只是個肉體凡胎,他會犯常人都會犯的錯誤,他沒有演義裡主角光環的加持,他每一步走的都很謹慎,也遠沒有演義裡那般瀟灑快意。如果你看演義感慨最後神一般的諸葛逆天殞命,怎會不心疼身為一個普通凡人所能堅持到生命最後一刻的嘔心瀝血?

    真實的諸葛亮,普通很多,卑微很多,卻更偉大。昭烈皇帝同樣如此,他們在演義的光環,被掩蓋了太多歷史當中的辛酸苦難。只希望那些彪炳個性的人,對於這些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先人,一份敬畏之心總還是要有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 8 # 烽火戲流氓

    因為諸葛亮專權有個特點:專而不越。

    諸葛亮如此辛勞既沒有為自己謀福利,也沒有為子孫謀利益。他死的時候家庭境況只能算是小康,他的後代也沒有繼承他的大權。按照所屬國威望和權力範圍,諸葛亮毫無爭議是三國第一權臣。諸葛亮可以面對如此權財慾望不心動,而是嘔心瀝血地忠心輔佐後主劉禪可謂是令人敬佩。這才是諸葛亮會成為千百年來封建文人歌頌敬仰為偶像的原因

    其次我認為後世人貶低諸葛亮有這麼幾方面原因

    1.羅貫中包括很多傳記等把諸葛亮寫的太神乎其神了,形成了反差。從小對其敬佩不已的觀念與讀到的正史形成了很多的不同,導致讀者覺得諸葛亮似乎沒什麼了不起的。但不得不說諸葛亮絕對是有很多把刷子的。

    2. 現代人糾結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沒有那麼高超,殊不知諸葛亮更精明的是在處理內政上,諸葛亮在處理政務上是條理清晰,事事周全。讓處理政務的蕭何來領兵作戰,那恐怕不難讓人失望;讓統帥韓信來處理內政,恐怕也做不到如帶兵一般遊刃有餘。我想說諸葛亮絕對是有一定軍事才能的,只不過不是像人們從小從演義裡讀到的如此神化,能被劉備如此信任的人會那麼差?能掌握蜀國主權那麼多年的人才能會那麼差?

    3. 大量的批判來博人眼球或吸引人的注意

    的確有些在如今看來是有虛構或者偷換人物的,但我們不能盲目得相信並做出評判。傳下來後世的諸葛亮奇蹟故事那麼多,你要說有一件是假,兩件是假,那總會有真事!現在“七擒孟獲”是假,“空城計”是假,似乎認知裡所有比較傳奇的事都被定義了說不定就是假的了一般。後世人終歸不是當世人,捕風捉影之事不會頻頻發生,肯定是有一些原因或源頭才會將其聯絡起來。

    縱使全是假的,那後世那麼多寫書說書之人還將其與諸葛亮聯在一起,從另一方面展現了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4.還有就是存在一些比較挑剔,眼紅的人大肆的貶低諸葛亮(這裡就不提了)

    5.諸葛亮的確一些方面對蜀漢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最後談一談蜀國後期為什麼人才跟不上了。我覺得因為和諸葛亮專權有一定影響,諸葛亮培養的費禕和蔣琬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聽話。例如蔣琬並非如此才識出眾,思維敏捷,諸葛亮很喜歡他,但在劉備那裡卻未得到重用,歷史證明其只能算是兢兢業業之人。而且諸葛亮事必躬親,對人才培養不利。再來就是連年的戰爭我覺得不是很好的決策。

    但是我還是十分敬佩和崇拜諸葛亮的,他絕對是個奇才!而且是那種萬里無一之人。

    可嘆“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事必躬親的諸葛亮加速了他的壽命。

  • 9 # 斯蒂芬林奇

    論地緣政治眼光諸葛亮的確不及曹操。定都成都就註定了蜀漢政權以後的日子不好過了。

    當年曹操主動放棄漢中,利用秦嶺天險把難題留給劉備,自己舒服過了多年的日子。

    當年劉備奪取漢中之後定都選址最好的地方應該是重慶,這是攻勢。

    重慶北上可以越過秦嶺攻擊曹魏,向東可順流而下通過荊州去攻擊洛陽。

    都城放在重慶主動權就在自己手裡,曹操時刻都不安生。另外關羽即便失了荊州,以呂蒙那點守軍,劉備從重慶發兵不日荊州又可復奪。關羽可能就不會被殺,劉備也能多活幾年。

    但他們偏偏選在了成都,偏安一隅。在這裡只顧著處理當地矛盾都來不及,哪裡顧得上興復漢室呢。

    劉備和諸葛亮此舉無疑是給自己多少了一個敵人,以前大家一致對外對付曹操。但到了成都,外來戶劉備就得花心思去安撫成都當地的世家大族。國家矛盾一下子變成了內部團結問題,陷在裡邊難以自拔了。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無非是集中力量一致對外,通過戰爭手段轉移內部矛盾,暫緩局勢的無奈之舉罷了。

    曹操讓了一個漢中,曹魏雖連年征戰,但國力日益強盛。蜀漢卻日益衰落,一蹶不振。

    由此可見,諸葛亮並非三國演義那麼神奇,軍事和霸主還是不一樣的。

  • 10 # 我是渺小的作者

    對歷史人物的說法,是要從多方面去考慮的事情,我們先從功勞說,他把很多人帶入門,使更多人對這段歷史產生了興趣,把演義和歷史的區別科普給大眾,他不是史學家,是一個好老師。但也帶偏了很多人的三觀!

    易中天的百家講壇品三國是《三國演義》套《三國志》的區分,但他自己都沒搞清楚是講的演義還是三國志。更像是講評書。

    《三國志》它屬於史書,史書一般是簡化的,記錄大事件,大戰役,去雜從簡。給我們看的,一段話就能代表好多。可以說一百個人看,有一百個樣子。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是羅貫中看《三國志》和《後漢書》後,蒐集民間傳說著作的!帶點神話色彩!

    因為是文學作品,當然要添文加墨。當然古人的小說不像現代,古人寫小說是有根據的。演義前言已經說了五實五虛!羅老先生尊劉貶曹,在古代這種思維是正確的,更符合我們的文化思想。儒家思想。

    最近三國這段歷史現在在網上爭議很大,說演義是小說的,說去看正史。更有可笑的,已經成為民俗的東西,也要說正史怎麼怎麼滴?顯得很有文化?

    我不說演義,就拿《三國志》易大師個人主觀上是尊操貶劉,更符合我們現代思想,進而讓大家對這段歷史更感興趣。(現代思想是我們之前的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結合產生的思想。)可是帶偏好多人。

    他貶低諸葛亮,貶低了劉備。是站在他個人的角度看歷史,諸葛亮成了不懂軍事,不懂謀略,智力下降,陰謀論者更甚。劉備成了假仁假義。曹操,荀攸,郭嘉成了不起的人,我們該像他們學習的人。這樣對嗎?

    易大師怎麼尊操貶劉的?很多東西拿歷史的邊角料進行論證,拿《魏書》《裴松之註解》裡面有的被否定的東西說,評價蜀國這邊不給大眾說清楚。評價曹操那邊用的是“不敢確定。”等詞語。

    陳壽評語: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是陳壽例完傳,站在個人的角度感嘆的。也可以認為是吐槽,“蓋”字表面了陳壽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了這個字。)

    裴松之後面有注。(意思是說陳壽一個史官懂用兵嗎?)易大師能不知道?但他並沒有給大眾說。連前面的評語都當正文。是否誤導了大眾?顯得標新立異?

    他喜歡曹操,那是他的事情。他不應該故意貶低諸葛亮,用心是不純的。毀人三觀。

    看看曹操 荀攸 成了人們學習的物件。他們的人品合適人們學習嗎?中華5000年的延續靠的不是自私自利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不是西方思想!

    諸葛亮死後,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

    可見關於對諸葛亮才能的讚揚和神話,並不僅僅是明朝的《三國演義》。在明以前不管是民間還是官方,不管是三國魏晉,還是後來的南北朝、隋唐都對諸葛亮推崇至備。

    所以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史書和官方、民間都有了完整的定論,豈能是個別人通過枝節末葉的風聞所能否定的。

    軍校教材:《中國軍略史》主編高銳,陸軍少將,曾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本書在軍事科學院院長,葉劍英元帥的指示下編寫。明確的指出,曹操和諸葛亮代表三國時期的軍事水平!

    以上也是個人看法。

  • 11 # 豫薦你

    為何現在很多人,都在貶低諸葛亮?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知何時起,有一群人開始從一些史料的隻言片語中,尋找諸葛亮的黑點,從而貶低諸葛亮。通過馬謖失街亭,黑諸葛亮不會用人;通過彭羕之死,黑諸葛亮妒忌賢能;甚至有人拿黃月英來調侃諸葛亮。但是這些黑點都未免牽強,最終這些人在《諸葛亮文集》中找到了諸葛亮的“黑點”。

    一封回信,成了貶低甚至是黑諸葛亮的把柄

    《諸葛亮文集》中收錄了一封諸葛亮寫給李嚴的回信,信中寫道:

    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帝還故居,與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這封信裡面說,如果滅了魏國,別說加九錫了,自己加十錫又何妨?於是很多人抓住這個點,說諸葛亮有篡逆之心,想當皇帝,事實究竟如何呢?

    九錫是什麼?哪些加九錫的人後來都怎樣了?

    九錫是指古代皇帝賜給有特殊功勳的諸侯或大臣的九種禮器,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榮譽。據《禮記》記載,這九種禮器分別為:車馬、衣服、樂縣、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秬鬯。

    歷史上加九錫的名人有王莽、曹操、劉備、孫權、司馬懿、司馬昭等,這些人幾乎都行了篡逆之事。

    曹操其實並沒有篡位,因為他以周公自居,在《短歌行》中他就曾以“周公吐脯,天下歸心”自比周公,而且加九錫時他還不忘拉周公下水,說“夫受九錫,廣開土宇,周公其人也。”

    事實上,並沒有任何文獻記載周公加過九錫,王莽才是加九錫第一人。

    周公,即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死後,兒子周成王年幼,於是周公攝政,成王長大後,就還政於成王,周公堪為歷代人臣之楷模。

    曹操加九錫時把周公也拉上,應該是想向世人宣告他沒有篡逆之心。

    歷史上這些加九錫的人,都是位極人臣,但是行篡逆之事的人,本身就有篡逆之心。如果周公真的加了九錫,以他的為人,也依然會還政於周成王。所以,是否有篡逆之心,和加不加九錫關係並不大。

    諸葛亮和李嚴之間的瓜葛

    劉備死後,託孤諸葛亮,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是絕對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在南征時劉禪曾賜他:“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這基本上是加了半個九錫了!

    李嚴也是劉備託孤的重臣之一,曾任中都護,封都鄉侯,擁有假節的權力,這項權力連跟著劉備征戰幾十年的趙雲都沒有。

    同樣是託孤重臣,諸葛亮的實際權力比李嚴要大得多,這引起了李嚴的不滿,於是他仗著自己是託孤重臣,處處和諸葛亮作對。

    諸葛亮回信很巧妙

    公元226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調李嚴鎮守漢中。李嚴不僅推脫不去,還給諸葛亮討價還價,希望劃5個郡到巴州,自己當巴州刺史,割據一方,諸葛亮自然是不同意。

    後來馬謖失街亭,第一次北伐失敗,諸葛亮自降三級。李嚴這時候居然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信中他對諸葛亮極盡吹捧,甚至慫恿諸葛亮稱王進爵,加九錫。其實他這封信無非是有兩個目的:

    一、故意譏諷諸葛亮。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還痛失馬謖,自降三級,心裡正不好受呢,李嚴卻寫信捧諸葛亮,勸他加九錫,這不是故意氣人嗎?言外意思是:你諸葛亮也有今天?你不是很牛嗎?怎麼吃敗仗了?你這麼牛,我看應該加九錫!

    二、試探諸葛亮。李嚴以此信試探諸葛亮,看諸葛亮怎麼回答,而李嚴然後根據諸葛亮的回信來抓住他的把柄,從而彈劾諸葛亮。

    諸葛亮看到信後,自然是明白李嚴的意思,但他此時還不到和李嚴撕破臉的地步,所以不能義正言辭的拒絕,於是他就寫了封回信說:

    正方啊,咱倆認識時間也不短了,不過好像你不太瞭解我啊!既然你說一切為了國家振興,別拘泥於常規,那我也不得不說兩句了。我原本只是一個東邊的讀書人,被先帝誤用,現在位極人臣,光俸祿和賞賜都多得用不完。現在討伐曹操還沒見一點成效,知遇之恩也沒有報答,正方你卻把我吹成齊桓公、晉文公那樣,這不是妄自尊大,自欺欺人嗎?這不合道義啊!要是哪天滅了曹魏,皇上能回到故都,到時候咱一塊兒升官,別說加九錫了,加十錫我都能接受。

    這樣一來,不僅委婉的拒絕了李嚴的建議,最後一句半開玩笑的話,還把李嚴氣個半死!

    李嚴自食惡果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二次北伐,這一次比第一次順利的多,5月,諸葛亮大破司馬懿,形勢一片大好。結果6月份,李嚴故意託人帶信給諸葛亮,說糧草不濟,諸葛亮只得還師。諸葛亮班師後,他開始演戲,甩鍋:“哎呀,糧草充足,怎麼退軍了?”隨後還上奏劉禪,假裝無辜。諸葛亮這次忍不了了,直接將他寫的信遞交給劉禪看,罪證確鑿,李嚴無話可說,後來才被貶為平民。

    李嚴自私自利,最終自食惡果,他的罪沒得洗!但諸葛亮一心為公,他寫的這封信,說自己加十錫,不過是句玩笑而已,可惜卻被一些人黑了近2000年,看完這封信,我更佩服諸葛亮的智慧。我相信哪怕是伐魏成功,以諸葛亮的人品,一定會像周公那樣,還政於劉禪。

    為何現在很多人,都在貶低諸葛亮?

    因為他們還是對諸葛亮不夠了解,總想拿自己的心態,去衡量一個偉大的人物,諸葛亮的境界真不是這些普通人都達到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葉仙嫁接的蟹爪蘭夏季怎樣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