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宸175863
-
2 # 望君山人
大陸人對臺灣人一般都比較客氣,不會拿內地的標準去衡量臺灣人,也不會用對內地的口氣去批評臺灣人。這倒不是說大陸人認可臺灣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深的理解,而是內地人寧可放臺灣人一馬,也不會放過內地的一匹驢。這裡有利益衝突的問題,也有臉面上的問題。加上傅先生比較內斂,而於丹比較張揚,故而會有兩種態度。華人一般都是這樣,不怕你低能,就怕你囂張。你一旦囂張,就算你有三頭六臂,也抵擋不住眾人的口水。你原本有的那一點點真本事,也跟著沒了。
-
3 # 哲海衝浪
于丹無過,”懷璧“有過。
一,於老師用學習感悟的形式,講授《論語》心得,推廣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何過之有?持不同”知見“者,可以用自之矛,攻其之盾足矣!誰之對錯,均可爭鳴。罵人者有失學者之風度。
二,若說於老師錯授《論語》本義,這裡的”是非“標準唯: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若宣示負能則屬非,反之則為正能量。”非“類可批駁,”正“類也許撥高,乃至發展,對社會無害,也無礙學術界爭論!豈能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大急?
三,於老師無過, 懷”璧“之過。恕我直言:”璧“為”功利“之過也!木秀於林,風必催之。”拙“與”柔“遠勝”鋒“與”剛“。
-
4 # 使用者誰不說咱家鄉好
語彈太炸外,熱情洋溢,就像夏天裡的一把火,不知內斂,文化的博大精深,給講成波大井深了,還是跟她讀論語吧,論證令人無語。後來,調整姿態,也是包裝論語,娛樂文化。孔子,甚深的修養生息的學問,變成了深深的傷心調戲。
-
5 # 崔慧罡
我不管別人,我感恩于丹老師是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瞭解了《論語》!罵于丹的都是那些沒有文化、沒有修養的人,雖然他們都有高學歷、高職稱!
-
6 # 卜居陋巷頭
解《易詩老孑論語》,而言“各人視角不同,故解釋就不同。你不能要求別人怎麼樣”。——這絕不該是“中華思想”和“中國精神”。然而,大多數人(幾乎全部),卻似為這樣說“沒錯”!
-
7 # 穿山之虎
作為女人于丹最大的敗筆就是不應該選擇宣傳孔子,因為孔子古時候是女人最大的禍害者,什麼三從四德,男子女卑,三妻四妾,妻為夫綱,女人裹腳,等等。都是拜孔子所賜。對於孔子這些種種罪行,于丹不僅沒有加以批判,反而冒天下之大不韙,大肆渲染孔子的一些為統治階級服務封建思想,為虎作倀。是天下女子的叛逆,所以于丹最終會身敗名裂。
-
8 # 工夫
這問題很簡單,1....因為一個是男人,一個是女人,她搶了男人的飯碗,中國是個男權社會。。2...雖然臺灣是中國的,但外來的和尚好唸經
回覆列表
于丹講《論語》曾經風靡一時,當時百家講壇紅極一時,音響、書籍書店到處都有。主要原因是當時華人很少全面學習論語,覺得新鮮,如飢似渴地認可了論語和于丹,同時于丹滔滔不絕地講法也吸引了絕大多數聽眾。為巜論語》走進人們的視線和生活、國學的普及做出了積極作用。但隨著國學的普及及人們接觸地增加,人們對論語有了進一步的學習,人們認識到于丹的講解有好些地方是于丹自己的認識,加上了好多今天的價值觀!加之於丹成名後負面報道不斷,耍大牌等現象,這和自己講的論語背道而馳,言行不一致,導致人們越來越反感於丹。
而傅佩雲先生則不同。我記得傅先生當初來大陸講巜論語》時,主持人問傅老師:有人把傅老師比為臺灣的于丹,傅老師有什麼看法?傅佩雲回答的很得體,說各人有各人的解讀!既沒有正面回答又回答了問題。表現出傅先生的函養。其實這正好符合儒家思想的要求。
兩者講論語,一個是洋洋灑灑,盡是溢美之詞,康慨激昂,古為今用。一個是平易近人,儘量還原本意,表述自己的認識,一幅學究樣。誰符合論語提倡的君子象,漸漸地人們自己會對比。
論語提倡的仁、義、禮、智、信關鍵地是要踐行,如果說的和自身行象反差大,引用《論語》中一句話:“巧言令色,鮮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