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薊州府僑總

    這個很難說,先不說曹操和孫權會不會去茅廬,哪怕就是去了,也不一定會去三次。因為主動權根本不在諸葛亮哪裡,是曹操和孫權會不會選擇諸葛亮的問題。曹操當時已經挾天子以令諸侯,平定北方,手下戰將眾多,謀士不少,不缺諸葛亮這麼一個人。孫權雖然年少但是江東已立三世,文臣武將眾多,更有周瑜魯肅等人,也不缺他諸葛亮,所以說諸葛亮和劉備在一起也是有歷史必然性的。

  • 2 # 獨悟365

    諸葛亮是人中龍鳳,具有真才實學,是一個極其偉大的戰略家,他有他的遠大抱負,諸葛亮在茅廬中必定權衡過三方利弊。

    往往驚豔絕倫的大才都有他的傲骨,和不同與常人的眼光,那麼我們接下來在諸葛亮的角度中去分析他當時的思路。

    先說曹操這方,曹操賬下謀士如雲,良臣如雨,如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等等,才學各個不遜色於自己,到了那裡肯定不會重視自己,再去其麾下恐難有出頭之日,再加上諸葛亮骨子裡是一個正派的儒生,曹操陰險狡詐,多疑善變,又是屠城,又是吃人肉,又是挾天子令諸侯,在諸葛亮眼裡名聲不夠好,只能成為排行最低。

    再說孫權這方,孫權一族在江東已歷三世,胞兄諸葛瑾為長史,如果有他的舉薦或許能夠有所作為,但其手下已外有大都督周瑜,內有張昭,魯肅,政治框架已經形成,也不好出頭。再加上孫權,胸無大志,小富即安,偏安一隅,沒有平定天下的野心和抱負。所以排行第二。

    最後說劉備這方,雖然劉備實力最弱,最為落魄但心懷仁義,乃漢室正統,而且為人禮賢下士,求賢若渴,有高祖劉邦之風,手下關張趙各個武藝高強,威震天下,都能獨當一面,只有謀臣短缺,如同雄鷹只有一翅,如果我輔佐劉備,必能成為肱股之臣,讓其遨遊九天,光復漢室,永垂不朽,當為我的首要選擇。

    這個故事可以給我們現代生活什麼啟示呢?無論為人處世人品和名聲是關鍵,如同馬雲背後的男人蔡崇信,在馬雲的人格魅力及真誠的邀請下,放棄了70萬美元的年薪,去了馬雲的阿里巴巴領著每月500元人民幣的微薄工資,周圍人都不懂,覺得人家傻,可是凡是有大才的人,他們的眼光與魄力往往與眾不同,事實證明人家確實賭對了籌碼,如今坐擁54億美元。

    人的一生其實是由無數個選擇組成的,如行業公司的抉擇,婚姻伴侶的選擇,等人生大事,都得三思而後行,趨利避害,慎重抉擇。

  • 3 # 沐海聽風

    假如,孫權,劉備,曹操都三顧茅廬,諸葛亮依然會選擇輔佐劉備!可以說,諸葛亮別無選擇,這是註定了的!

    接下來,我就講講原因:

    古代的社會精英做事,講究順應天道!做事若違背了天道,就是逆天而行,屬於大惡之行,會令天下人不齒!不順天道,就沒有有安寧,則不能夠久遠。

    封建社會中,皇帝被子民尊奉為天子!百姓尊奉天子,就屬於順應天道!違背了天子之意,常常被看做忤逆行為,老百姓都會看他不順眼,弄不好還會有掉腦袋的危險!

    我們來看看,曹操、劉備、孫權各自起兵的理由!

    曹操,以漢朝丞相之名起兵!

    曹操手握兵權,殺伐果決,藉著漢相的名義,征討天下!也只有這樣,他才能做到師出有名,讓天下人覺得,只是在替漢天子做事,還是順應天道的!但曹操做事,根本不用向漢天子彙報!漢天子其實就是曹操手中的傀儡!當時,老百姓就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挾天子以令諸侯!令天下人不齒!

    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也忌憚社會輿論,不敢輕易廢掉漢天子,自立為天子!這樣的曹操,如果他去請諸葛亮,諸葛亮可能會與曹操在茅廬之中會面,指陳曹操挾持天子的惡行,然後告訴曹操自己不會跟這樣的人合作!

    劉備以天子皇叔的名義,以匡扶漢朝社稷為起兵的口號!

    劉備這個人,到底是不是皇叔,這個似乎也有爭論。但他這麼一說,再打出匡扶漢朝社稷的口號,這樣起兵就師出有名順應天道了!也只有這樣,劉備才能招攬到士兵和天下的英才!

    孫權起兵,理由是:天下紛爭,英雄當以自立!這話,聽起來也是冠冕堂皇的,但仔細尋味,天下豪強都自立為王,這不是成了雄霸一方的賊寇嘛?古代讀書人,是很看不起這種行為的!

    孫權這樣的亂世梟雄,師出無名,做事不能順應天道!如果他去茅廬請諸葛亮,諸葛亮根本不會搭理他!

    所以說,假如孫權,劉備,曹操都三顧茅廬,諸葛亮依然會選擇輔佐劉備!可以說,諸葛亮別無選擇,這是註定了的!

  • 4 # 槐裡六叔

    這個問題我們從當時的天下形勢,以及曹操、孫權、劉備、諸葛兩的個人情況分析就能得到答案。

    三顧茅廬發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春天,諸葛亮26歲的時候。

    此時的曹操一統北方(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打敗袁紹。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建安九年(204年)二月,攻佔鄴城。建安十年(205年),平定冀、青二州,同年黑山張燕率部眾十餘萬人投降曹操。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攻滅高幹,平定幷州),只剩袁氏餘孽袁尚和袁熙便投奔於北方的烏桓部落。這個時候正是曹操兵強馬壯,志得意滿的時候,用諸葛亮的話說“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事實上當年(建安十二年夏天)曹操為了肅清袁氏殘餘勢力北征烏恆,下半年掃平烏恆,次年班師途中寫了著名的《龜雖壽》。

    在三顧茅廬發生的時候曹操知不知道諸葛亮這個人都是個問題(我沒找到資料)。也沒有時間去南陽(這年五月,曹操親率大軍到達今薊縣),而且當時曹操手下真的是謀臣如雨(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戲志才、劉曄等)對謀士已經沒有了剛需,諸葛亮就是毛遂自薦都不一定有合適位置。楊修的事情就很說明問題。

    郭嘉是建安十二年下班年班師途中病逝

    再說孫權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年—208年),孫權三伐黃祖,最終將其擊殺,吞併江夏郡大部,可以說雄霸江南。諸葛亮的說法:“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孫權應該是知道諸葛亮的,因為諸葛瑾當時已經東吳的重要人士了,孫權擢為長史,後轉中司馬,且兩人關係很好,應該知道諸葛瑾的弟弟諸葛亮。

    典故生死不易說的就是孫權諸葛瑾,孫權曰:“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還是那個問題孫權也沒有時間,也沒有剛需,手下也有一干名臣能吏(張昭,諸葛瑾、魯肅、嚴畯、步騭、陸遜、徐盛、顧雍、顧邵)橫跨老中青。諸葛亮就算到了東吳也擺脫不了諸葛瑾的羽翼或者說陰影。

    最後就是劉備了,在荊州數年,自覺老之將至而功業未建,遂有“髀肉之嘆”。雖然史書上說“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但其實兵微將寡,因為名氣大有發言權但沒有決定權,劉備向劉表提出趁曹操進攻烏桓時偷襲許都的建議,劉表都沒有采納擔心劉備趁機自立脫離控制。手下謀士最有名有能力的就是徐庶,孫乾,糜竺,甚至趙雲都算。

    這就有了剛需,所以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史書記載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劉備讓徐庶帶諸葛亮來見他,徐庶說你要自己去見他不能委屈他來見你。於是就有了三顧茅廬,而且並沒有帶關羽、張飛。

    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出山,如魚得水,直接拜為軍師,這是曹操、孫權都給不了的條件,而且曹操、孫權大勢已成,沒有諸葛亮的操作空間。只有劉備勢單力薄,而且求賢若渴,又有英雄之資,諸葛亮可以盡情施展才華,一張白紙才能揮毫潑墨。

    另外,還可能有家族原因促使諸葛亮選擇劉備。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三兄弟分投三家。“蜀得一龍,吳得一虎,魏得一狗”,或許因為生逢亂世為了保全家族,所以分頭下注。當然這就是胡亂猜測,沒有佐證的戲言。

    還有一種在網路小說中出現的說法,水鏡先生司馬徽在背後操控了一切,給冢虎司馬懿創造機會。這就有些扯淡了,也不詳細說了。

  • 5 # 中孚鑑

    諸葛亮,蜀漢丞相,因為三顧茅廬而隨劉備,劉備死後,託孤於諸葛亮,諸葛亮也對蜀漢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幾次北伐中原,一心想恢復漢室,可以最終卻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是經過劉備的三顧茅廬才出山的,若是孫權,曹操和劉備一起去請諸葛亮,諸葛亮還會選劉備嗎?

    在當時的各種條件下,諸葛亮還是會選擇劉備的!

    他們各自的帳下陣營!

    諸葛亮是有理想抱負的,所以才自比管仲樂毅,也想像他們一樣,成為名相名將。所以他要找一個可以施展才華的地方。

    在當時曹操帳下文人武士很多,就單以謀士而論,曹操帳下就有許多,就算諸葛亮很有才,但是到了曹操陣營,也不會被最大限度的重用的。很難發揮諸葛亮的才智!

    孫權也是一樣,東吳的文人謀士也很多,即使去了,也很難發揮他的才智。

    只有劉備,當時手下就只有關羽張飛趙雲,和孫乾簡雍等人。諸葛亮來到劉備這裡,才能發揮他的才智。

    所以最終諸葛亮還是會選劉備的!

    諸葛亮的忠義觀念!

    諸葛亮除了想發揮自己的才智,還有就是他的忠君觀念。

    在他眼裡,曹操是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臣,是欺壓天子的亂臣。而孫權也不是皇室之後。而劉備是經過漢獻帝認可的皇室之人,被稱為劉皇叔。

    同時即使孫權和曹操去請諸葛亮,也不是真心的,從後來的就算諸葛亮多次打敗曹軍,可是曹操還是看不起諸葛亮,覺得諸葛亮不管怎樣,就是一個村夫,是諸葛村夫。

    所以在這點上,諸葛亮還是會選劉備的!

    諸葛亮分析的天下形勢,所做出的策略就屬合劉備!

    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從諸葛亮和劉備的交談的隆中對可以看出。諸葛亮雖然當時在隆中,但是對天下大勢很瞭解。

    並且已經做出了分析和對策,在諸葛亮心中已經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而當時曹操佔中原,孫權有江東,只有劉備還沒有固定的地盤。

    所以他的策略就如同是給劉備準備的,在曹操和孫權身上用不上,只有劉備使用他的策略,才能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所以不管怎樣,諸葛亮最終還是會選劉備的!

  • 6 # 老薑聰蒜

    首先,曹操、孫權和劉備這三個人的名氣不一樣,曹操雖然聰明,但是當時許多人並不認可他的為人,比如:陳宮。孫權,還年輕,只是繼承了父兄的基業。劉備,當時名滿天下,他是最沒實力的,但是最有仁義的一個人。當初曹操殺到徐州,孔融都派太史慈到找劉備來幫忙。因為劉備在當時真的人品好的很出名。所以,諸葛亮要選擇人品好的人出山。

    同時,曹操殺了許多文人、謀士。在曹操手中當差,謀士易死,相反,曹操對武將十分的厚愛。沒殺過任何一名武將。不管是投敵的,還是罵自己的。文人就不一樣了,殺了荀彧、楊修、許攸、孔融等人。

    孫權,諸葛亮更不會去,因為有自己的哥哥在那裡,兄弟在一起,有時不好共事。同時,如果孫權真的想網羅天下人才的話,他找上門來,但是東吳的孫權偏安一隅,沒有雄心壯志,諸葛亮也不會選擇他。

    最後,也是我們當代人找工作需要明白的一個原理,就是以自己的實力去找一個都是矮子的公司,你才有最大的機會成為那個長子。就是你文憑不怎麼好,就去小企業,你才有出頭的機會,去大公司,世界五百強,就只能做個普通員工了。劉備就是家小公司,曹操是世界五百強;孫權是國企,不怎麼重視人才,主要重視的是關係。

  • 7 # 我嘞熊

    諸葛亮只有劉備一個選擇,諸葛瑾在東吳,那麼孫權是自動沒有了,而曹魏並不適合諸葛亮去,曹魏文臣厲害的太多了,主要是荀世家在曹魏那邊,作為諸葛世家最厲害的人物,去和那麼早就投奔曹操的荀世家的荀彧,荀攸去拼,根本不現實。所以,諸葛亮只有劉備一個選擇,除非有人把劉備幹掉, 不然,在諸葛亮可活動範圍內,只有劉備是唯一的一個選擇。

  • 8 # 立志成蟲

    諸葛亮照樣會選劉備的。從當時的主流觀念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衣帶詔事件讓曹操成了奸相漢賊。而孫權是割據江東的諸侯。劉備是漢室宗親,而且是漢獻帝親口認下的“皇叔”,劉備成了漢室正統,當時知識分子階層的對漢室念念不忘的大有人在。從個人前途和發展空間看看,曹操孫權都已經有了自己的地盤和謀士隊伍,不缺諸葛亮這個人才,孫權曾經想把諸葛亮拉攏過來,但諸葛亮的看法是“能賢亮而不能盡亮”,意思是說孫權不會虧待諸葛亮,但給諸葛亮發揮的平臺和空間是有限的,畢竟孫權手下也是人才濟濟。而劉備身邊正缺乏能運籌謀劃的軍師謀士,諸葛亮是第一人,那地位就大不一樣了,在曹操孫權手下只能是之一,顯不出來決定性和關鍵性。諸葛亮為劉備效力也確實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學習人像攝影布光,閃光燈應用,有什麼書籍或者網站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