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茲貓49
-
2 # 吃個橘子115
人體聲音共鳴區共分為三個部分,亦即三個共鳴區(DIE、DREI、RESONANZEN),第一共鳴區是頭部後腦和頭頸以及肩部位置,第二共鳴區是前額、鼻腔及上額部位置,第三共鳴區是胸腔位置。第一共鳴區又肩負調整歌唱音域的位置,高音應當在後腦部及頭頂部,中音在後腦枕部,低音在額頭及肩部,那才是正確的,通常一個人所發出的聲音高、中音還好,可是一到低音就散掉了,沒有共鳴,原因出在沒把低音讓它在頭部肩部共鳴。 其次第三共鳴區(腹腔後部(後腰部))是最重要的聲音共鳴區,它是聲音的基礎,被稱為基礎音,它的重要性有如房屋的基礎。第一共鳴區、第二共鳴區不是“發聲點”,如果把第三共鳴區的位置移到背部,和第一共鳴區及第二共鳴區連結在一起,則形成了人體的樂器,發出的聲音則共鳴豐滿圓潤,反之則聲音單薄幹澀尖銳不堪入耳,有些人以為第二共鳴區只是在眉間一共鳴點,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第二共鳴區是由好幾個共鳴點串連起來的,亦即眉間、鼻樑、鼻尖、上顎、下顎、牙齒、觀骨等。 其次,要想做到有強有弱的聲音,必須先要了解聲音“前面”和“後面”的問題,要想明瞭聲音“前面”和“後面”的問題,要先明白“開母音”(Aperto)和“閉母音”(Accuto)的關係,“開母音”就用前面來唱,“閉母音”就以後面來唱,所謂前面就是第二共鳴區加上第三共鳴區唱出開的聲音(Aperto)。 所謂“後面”就是第三共鳴區和第二共鳴區再加上第一共鳴區唱出蓋(或稱閉)的聲音(Accuto)。要唱漸強時先要把聲音的芯抓到,然後以此芯作為發聲點,將氣在第三共鳴區內擴散膨脹,使它好象變成氣球,之後,把它推向背部及後腰部增加其氣壓,同時加入第二共鳴區,。
得先會氣息的支撐…
個人理解,共鳴的形成有兩方面‘氣道要通暢’發聲才不會卡…另一個‘聲部肌肉的控制’什麼時候用多大力,而形成不同位置共鳴。
以上是經驗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