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析人史
-
2 # 後浪的韭黃
關於八寶五膽藥墨其實是有歷史記載的。
清光緒年間八國聯軍入侵京城,慈禧西逃途中罹患背瘡(魚鱗病)頑疾,尋遍諸藥不治,得八寶五膽藥墨而愈,一時名動天下,因善治頑症、防病養生、美容功效奇絕,當時與雲南白藥、漳洲片仔癀稱中華三大奇藥之首,達官顯貴、富商巨賈、文人雅士、名門閨秀皆以追遂擁有八寶五膽藥墨為榮,因藥源珍貴稀少,手工製作、工藝複雜、產量有限,重病患者往往只能望藥興嘆,故民間流傳“黃金易得而藥墨難求”之說,此藥遠銷海外,至今仍廣泛流傳於東南亞一帶。
-
3 # 檀紙間
在智慧這個方面的表現,我們的古人,是從來都沒有過表現不佳的時候。
竟然,在他們的腦子裡,想到了將“寫字磨墨”與“有病得治”這二種理論上毫不相干的事情做到一起,形成“藥墨”這個神奇的品種。
也就是說,藥墨是一種”可以治病的墨條“,也是一種”可以磨來寫字的中藥“。
據史料記載,以藥入墨大約始於三國。其時制墨專家韋誕“參以珍珠、麝香搗細末合煙下鐵臼,搗萬杵”,首開貴重藥物入墨之先河。
“五膽八寶摻松煙,千錘百煉成方圓。奇墨入紙龍鳳舞,內外兼用病魔寒。”是一句世人用來描述藥墨的一首詩。
自古以來,流傳於民間的故事有不少,其中圍繞藥墨的尤以以下幾個為代表性:明朝永樂年間,有士名曰李三省,在傳承藥墨古法的基礎上,開創了外用藥墨的先河,以松煙入墨,加以名貴中草藥祕製而成,形成墨隨血走,內容五臟六腑,外透經絡肌膚,達到搜毒、鎖毒、攻毒的神奇功效。
朱棣早朝,某日一大臣突然暈厥,御醫多番診斷無果,李三省以藥墨敷其背後,不到半個時辰大臣甦醒,李三省從此有了“李一貼”至名號,即一貼就好。
到清朝時胡開文的“徽州八寶五膽藥墨”盛極一時,廣為流傳,它以麝香等珍品入藥,以醋為引,有消炎解毒,活血止痛,涼血止血,消腫軟堅,防腐收斂之功,適用於吐血、咯血、鼻衄、便血、赤白痢下、癰疽瘡瘍、無名腫毒、頑癬、皮炎、溼疹等病症。
八寶五膽藥墨,一直到解放後都在生產,但是,隨著科技的發達,這種藥墨作為藥的功能,慢慢用的人少了,”收藏和當做墨使用“的功能逐漸取代了其藥品的地位。
據本人親自接觸過的記憶,最後一家老牌生產八寶五膽藥墨的廠家,是在宣城的旌德,後消失於21世紀初期全國範圍的企業體制改革中……
文化興國的當下,這種藥墨又重新煥發了生機。
不僅已經作為常規的墨品,由現在的知名墨廠重新推出了墨錠產品,同時也作為藥品,由正規的藥企推出了“藥品”。
而我,有點茫然,這種做法,對於古老的藥墨而言,到底是該喜還是應該悲~~~
回覆列表
“五膽八寶摻松煙,千錘百煉成方圓。奇墨入紙龍鳳舞,內外兼用病魔寒。”這是一首清人吟詠“五膽八寶藥墨”的詩篇。乍看,可能有些人不太理解此詩,其實這首詩正道出了以藥制墨和以墨入藥的雙重含義。
墨,是中國傳統的手工藝品之一,也是重要的文房用品。墨的產生製造,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墨,是中國傳統的手工藝品之一,也是重要的文房用品。墨的產生製造,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以藥制墨,相傳最早的制墨家,是西周宣王的邢夷,據《述古書法纂》載:“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傳說畢竟是傳說,但據考證,戰國時期的竹簡上所書的墨跡文字,乃是天然石墨,並非人工製造。秦以前皆用天然石墨,秦以後才出現人工造墨。目前,中國所見最早的墨,是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中發現的墨塊。漢代,墨的重點產地是陝西漢陽,古稱“麋”。
以墨入藥,以墨入藥始於三國。其時制墨專家韋誕“參以珍珠、麝香搗細末合煙下鐵臼,搗萬杵”,首開貴重藥物入墨之先河。至南唐時,制墨工藝得到長足發展,藥墨也隨之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