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 今日小覓分享: 憫農二首 —唐•李紳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讀一半和全讀的差別為啥那莫大
8
回覆列表
  • 1 # 福州小菜

    古詩一般是律詩,為八句,比如

    《草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小學生學的可能是前面四句,幾個原因:

    1.從難易程度上來說,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背誦能力會比較弱一些,四句好背。

    2.從意境上來說,小學生理解前面四句會比較容易一些。

    3.從傳唱度上來說,前面四句念起來朗朗上口。

    又如《憫農》唐.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學的是後面四句,後四句的寓意明顯會比前四句更符合施教者的主題,教育學生珍惜糧食,而前面四句意義明顯就不一樣了,不太適合啟蒙階段的學子。

    到了高中和大學階段,三觀已經基本樹立完畢了,就不存在學詩學一半的擔心了。

  • 2 # 書蟲茶茶

    因為順因時代發展,學的古詩詞被篩選了。其一的“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這句詩詞在古代是農民真實生活的寫照,表達的是農民悽苦的生活。但是現在不存在呀,“雜交水稻之父”袁農平已經給我們解決了吃飯問題,不會出現這個景象。這句詩給學生學有什麼意義呢?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話現在還在用,教導孩子要珍惜糧食,具有教育意義,所以一直在課本里。簡單易懂,含義深遠,在現代還有實用價值,值得孩子一學。

    其實不只是詩詞,還有課本也是。現在的課本和以前的相比,也變化了很多。比如封面,內容等。內容方面變化比較大。有些課文之前有,現在不具有學習的意義了。還有一些可能是因為覺得不適合了,所以刪掉了。之前學過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不是也有課本刪掉了嗎?我記得最深的的一篇小學課文也早已經不在課本上了,內容不記得了,只知道是寫江南水鄉的,很快活開心童趣的一篇課文。

    順應時代潮流的,不止是課本,還有上學方式。疫情的影響,不能去學校上學,於是雲上課出現了。這是以前沒有的,但是它出現了。這也是一個趨勢,以後可能孩子不需要去學校了,全部雲端上課。

    時代一直在發展,現在學的憫農也許以後就不需要了。那個時候全部是機器時代,吃飯都是定量定需的,那麼這首詩就沒什麼意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創新就要衝破不被看好和試錯這兩重障礙,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