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來說,IE在排人力時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
1、瞭解目前生產現場可供的空間;
2、初步計算在目前這個空間內可以安排幾組裝置(考慮消防通道,人員物流動線、產品暫存區和裝置放置區等因素);
3、根據安排的裝置,計算一組裝置可以生產的最大UPH,然後將此作為基準(目標UPH);
4、將整個生產的工序拆分成細小動作(越細越好),然後在後面填寫分步工時,可以透過實測或者根據經驗確定,最好是用MOD法等預設標準值排時法;
5、根據這些有了工時的動作,考慮線平衡及組裝順序、組裝連貫性等約束條件將其劃分站位;劃分後再透過ECRS原則考慮下可不可以更優,然後將每個站位的完成單次任務的總工時SUM出來;
6、根據各個站位的完成單次任務的總工時,計算UPH,然後和目標UPH對比,如果距離目標UPH較遠,則增加HC編制,直到UPH>目標UPH,這時你就得到了HC編制表;
7、根據PDCA原則,在各個站位後面加上空間一欄,填入各個站位需要的空間,然後看現有空間是否能滿足,如不滿足則降低裝置組數,重複2~7步。
透過以上步驟後,一份科學清晰的HC編制表就出來了。
至於人機分析,也要看工時,這個在排裝置的時候就已經可以確定了,不再贅述。
通常來說,IE在排人力時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
1、瞭解目前生產現場可供的空間;
2、初步計算在目前這個空間內可以安排幾組裝置(考慮消防通道,人員物流動線、產品暫存區和裝置放置區等因素);
3、根據安排的裝置,計算一組裝置可以生產的最大UPH,然後將此作為基準(目標UPH);
4、將整個生產的工序拆分成細小動作(越細越好),然後在後面填寫分步工時,可以透過實測或者根據經驗確定,最好是用MOD法等預設標準值排時法;
5、根據這些有了工時的動作,考慮線平衡及組裝順序、組裝連貫性等約束條件將其劃分站位;劃分後再透過ECRS原則考慮下可不可以更優,然後將每個站位的完成單次任務的總工時SUM出來;
6、根據各個站位的完成單次任務的總工時,計算UPH,然後和目標UPH對比,如果距離目標UPH較遠,則增加HC編制,直到UPH>目標UPH,這時你就得到了HC編制表;
7、根據PDCA原則,在各個站位後面加上空間一欄,填入各個站位需要的空間,然後看現有空間是否能滿足,如不滿足則降低裝置組數,重複2~7步。
透過以上步驟後,一份科學清晰的HC編制表就出來了。
至於人機分析,也要看工時,這個在排裝置的時候就已經可以確定了,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