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麋鹿了
-
2 # 大饞師老顧
武俠,放在現實社會就是敢於面對一切負面人和事物,並以己之力匡扶正義。
武俠情結,不見得你要有高深的功夫,你心中有正義,做事遵循道義,一身正氣不卑不亢,便是有武俠情結之人。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
3 # 一個多情的小二哥
曾幾何時,我也曾幻想自己身穿白色長衫,手執長劍,踏入那令人魂牽夢繞的江湖,四處飄蕩、行俠仗義,快意恩仇,然後在我厭倦了江湖的時候碰見一位相伴一生的女子,從此退出江湖,隱居山林從此過上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生活。
情結是一心理學術語,指的是一群重要的無意識組合,或是一種藏在一個人神秘的心理狀態中,強烈而無意識的衝動。是藏在心底的感情,是心中的感情糾葛。
那武俠情結就是對有一種神秘的、無意識的、深厚的感情糾葛。本人對武俠也是情有獨鍾,每當影院有武俠電影上映,一定會第一時間去觀看。
武俠是我們80一代人心中飄渺虛幻的夢,也是我們的精神寄託。我們的武俠情結來自對公平、正義、自由的渴望和對理想人格、理想愛情、理想社會孜孜不倦的追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客身上提現的正義、灑脫、善良、誠信、義氣這些品質在現代社會顯得尤為珍貴。
-
4 # 慶兒說感情
你這裡問的應該是新派武俠文學,以古龍金庸為代表的小說,其實武俠小說最早在漢朝就就有了,司馬遷也說過麼,“俠以武犯禁”,所謂情節其實就是“忘不了”三個字。
我們看看在上世紀50年代古龍金庸他們開始寫小說之時,我們剛剛改革開放,白話文取代文言文,舊時的文言小說人們越來越不想看,而中國那些類似老舍他們寫的小說、散文又太深奧,人們急需一種茶餘飯後的談資,這時新派武俠出現,新奇的觀點虛擬的江湖讓很多人可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後來再加上影視劇的推廣,它們成為經典好像是一種必然。
至於情節其實就是我們人生中那些忘不了,在生活中有時會忍不住想想它們,看看它們的東西,武俠是情節,歷史不也是情節麼,還有動漫,動畫片,不也是麼,只不過因為它們存在的時間比較短暫,而會讓我們回憶,如果現在有人還能寫出類似《射鵰英雄傳》《蕭十一郎》《小李飛刀》之類的小說,你或許就不再那麼注意他們了。
-
5 # 柳隨風
武俠這兩個字,有武無俠,缺了一種精神一種氣節,有俠無武,少了根基空有風骨。當代武俠小說開山鼻祖梁雨生說的最為清楚:“俠是靈魂,武是軀殼;俠是目的,武是達成俠的手段。與其有武無俠,毋寧有俠無武。華人練武也是講究技為其次,武德為先的,可見對任俠武德的看重。中華民族最美好的品德和最偉大的精神風貌在哪種人身上有最典型最鮮明的體現,我想一定在古代的遊俠身上!
“俠”的概念最早見於韓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一直到《史記》的《遊俠列傳》“俠”的基本特徵才較為清晰地顯現出來。司馬遷把遊俠仔細的做了分類,說他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無論是布衣還是草莽都給了很高的評價。史書中的遊俠經過史家、詩人、戲曲、說書人的不斷加工,再創作,逐漸的成為後世武俠小說中揚眉振臂、叱吒風雲的俠客形象。華人的武俠情結來自古老的文化傳承和對超越現實的渴望,是武術和俠義精神相結合的歷史產物。
我的武俠情結來自金庸、古龍、梁羽生,唸書的時候瘋狂的迷戀。他們手中誕生過無數個“一燈能除千年暗”式的人物。無數個夜晚,我沉浸在古老的童話世界裡不可自拔,為書中人物的悲喜離合而感懷。談到武俠情結讓我想起一件事,事情的經過是樣的:我有一同事,論年紀,該叫老大哥了,車軸漢子,自幼練的童子功。身體素質那是沒的說,平生沒別的愛好,就好打抱不平,這是前提。有一次,我倆去法院辦事,在走廊裡等人。事兒也趕巧了,法庭剛判完一樁離婚案。把孩子判給了男方,可能在法庭上就憋了一肚子火兒沒地兒撒,出來的時候和夫妻兩人大打出手。孩子能有七八歲模樣,嚇得哇哇大哭,拉他爸爸的袖子。圍在外圈的人誰也沒想到那男的朝孩子身上就是一腳,這一腳挺重,哭聲都給憋回去了,把孩子蹬出去能有三四米遠。哪有這樣的家長?這不把孩子打壞了嗎?周圍的人都不幹了,七嘴八舌的齊聲數落那個男的。那男的長的刀條子臉兒,眼色陰冷,一看就不像個好人,給了他老婆兩嘴巴轉身就想走。這下可把我身邊的老哥哥給惹怒了,抬手照著那男的臉上就是一拳。畢竟是練過武術的,速度快,力量重。那男的還沒怎麼反應過來呢,我就看血順著那小子的鼻子就淌下來了。他左手捂著鼻子,右手就往懷裡掏。我心說:“壞了,八成這小子要掏傢伙。”老哥動作更快,朝小肚子上就補了一腳。估計這一腳得有百八十斤的重量,當時就把人揣出去老遠。“噹啷”的一聲從那男的懷裡就掉出一把刀來。這麼一鬧騰,法庭裡也出來人了,法警當場就把那男的扣下了。事後,老哥說了一句話,把我逗笑了。“多長時間沒練,好像退步了。”
除暴安良扶危濟困、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大義凜然赴湯蹈火。這是中華民族自古就留下來的傳統,俠客的人格內涵,也是華人武俠情結的具象表現。
回覆列表
什麼是武俠?
我們最早對於俠士的認識是來自《史記》
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什麼意思?
俠客們的行為雖然不符合律法,但是俠客們說的話一定做到,答應的事一定完成。哪怕付出生命也毫不吝惜。
由此我可以總結出武俠身上的特質,無畏的精神、有承擔後果的決心,此構成俠士的核心。
我們為什麼喜歡俠義精神?
古代社會是農耕社會,農耕需要是人的耐性、有序的社會環境、嫻熟的經驗。農業經濟就是安寧和穩定,並不是冒險或者劇烈的衝突。然而大部分的古代歷史總是伴隨著戰爭、饑荒、等與農業社會的特質形成衝突。在此背景下,人們渴望一個人或者一個組織,終結混亂。俠義就是人們渴望得到的。
在一個混亂的年代,一個仗劍走天下的俠客可能就是救世主,混亂的終結者。人們對現實社會的不滿轉變為對俠客出世的希望,對生存的希望、相對公平的生活環境、能保護家人和朋友的能力,由此種種讓人們對俠義充滿了推崇和期待。
在社會最為混亂、環境最為動盪、官府最為失序的時候。俠客憑藉自己的能力維持這社會在一定程度上的穩定。俠客們獲得了普遍的尊重。這時候的俠客不僅僅是個人的精神。也成為了大家對自由、對愛、對惡勢力的鄙夷、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成了大家的行為標杆。人人渴望成為俠客,人人夢想仗劍天下。這個時候俠義精神,就是混亂時代的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