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邊疆老卒
-
2 # 月夜luck
祕密建儲防止諸位皇子爭儲2113引發亂局。康熙5261晚年採取祕密立儲辦法4102,將立儲詔書藏在正大光明匾後邊1653。雍正帝從康熙帝兩立兩廢皇太子胤礽中總結出冊立皇太子的弊端,而實行祕密立儲制。由皇帝生前確定皇位繼承人,但不公開宣佈。祕密立儲的好處是可以“三避免”——避免太子驕傲,避免朝臣結黨,避免骨肉相殘。但“祕密立儲”完全由皇帝“暗箱操作”,所以也留下很多充滿了神祕色彩的傳奇故事。康熙臨死這一天,康熙61年,11月13日,早上寅時,大約四點鐘左右,康熙把他七個兒子和尚書隆科多,召到暢春園御榻前面,康熙向他們宣佈了諭旨說:“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康熙口諭,很明確。 據滿文件案記載,允禵出征當月,康熙帝決定於順天府昌平州內,距京城20餘里的鄭家莊建造行宮、王府、城、城樓及兵丁營房等設施。康熙六十年十月,鄭家莊工程告成。次年三月,康熙帝與大學士、都統的談話中,首次提及此事:“前因兵丁蕃庶,住房不敷,朕特降諭旨,多發庫帑,於八旗教場蓋設房屋,令伊等居住。近看八旗兵丁愈多,住房更覺難容。朕思鄭家莊已蓋設王府及兵丁住房,欲令阿哥一人往住。今著八旗每佐領下,派出一人,令往駐防。此所派滿洲兵,編為八佐領,漢軍編為二佐領,朕往來此處,即著伊等看守當差。”康熙帝雖然沒有指明讓哪位皇子移住彼處,但雍正帝繼位後透露:皇考已有讓二阿哥移住鄭家莊之意,“因無明旨,朕未敢擅自辦理”。可見,康熙帝擬將允礽移住鄭家莊之意,皇子們一清二楚。鄭家莊府邸乃是廢太子將居之所,康熙帝於此不便明言,暫以王府稱之。依照常理,康熙帝不會讓尚未成年的小阿哥遠居郊外。成年皇子中,除去被軟禁在原府邸的允禔與幽禁在鹹安宮的允礽,其他皇子常被委派辦理政務,於康熙帝離京期間,輪班值守紫禁城與暢春園。如果遷居鄭家莊,不僅上朝不便,承旨辦事也會受到限制。允禔既已軟禁家中,無遷移必要;唯有允礽,於紫禁城內幽禁數載,既非長久之計,對再立儲君亦有所礙。因此,儘管西征軍費浩繁,康熙帝仍決定啟動鄭家莊工程,歷時三載竣工。此時,允禵正在西北前線籌劃進兵準噶爾的軍事行動。康熙六十一年春,清廷決定與準噶爾議和,儘快結束戰事。看來,康熙帝準備在允禵班師後,冊立皇儲之前,將允礽遷往鄭家莊。 最終選定鄭家莊作為廢太子移住之地,康熙帝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鄭家莊距京城相對較遠,有重兵駐守,允礽移居於此,被隔離於清朝政治中心之外,不易與京城聯絡,難以重新聚集黨羽。鄭家莊臨近湯泉,康熙帝晚年百病纏身,足疾猶重,需要常去湯泉療養。鄭家莊又是康熙帝出巡塞外往返京城時頻經駐蹕之地,在此建造行宮,既便於休憩,也有利於他隨時瞭解廢太子動向,及時採取對策。 鄭家莊王府、行宮建成後第二年,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69歲的康熙帝突然病逝。他冊立允禵為儲君並移允礽至鄭家莊的意願,均成泡影。皇四子胤禛出人意料地繼承皇位,是為雍正帝。 新君繼位,廢太子允礽十年希冀一朝破滅,精神上受到致命打擊。他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雍正二年(1724)十二月逝於景山禁所。允礽生前未曾抵達為他而建的鄭家莊“王府”,他死後,雍正帝命擇定出殯日期,送至鄭家莊,設棚安厝。允礽被追封為和碩理親王,賜諡“密”,葬在薊州黃花山下理密親王園寢。 將廢太子允礽遷往鄭家莊,是康熙帝晚年實施祕密建儲計劃的一個步驟,因康熙帝猝死,這一計劃未能完成。雍正帝吸取其父建儲失敗的教訓,於雍正元年宣佈實行祕密建儲。乾隆帝繼位後,將祕密建儲定立為制度,為其後歷代清帝遵行。
-
3 # 江少晨
建立太子是為了鞏固國本,讓大清的皇位名正言順的傳下去,而太子的種種行徑,讓康熙感到了威脅,再廢太子,是避免眾位阿哥互相爭奪皇位,最後再次被廢,是因為,這個太子已經無藥可救了
於是乾脆廢了,永不再立,採用祕密立儲的形式
-
4 # 四爺sjc
清代立儲:,1616努爾哈赤皇一代外,
1八旗親王推薦(清太宗皇太極和順治都是)康熙也是孝莊太后意思多和順治因為康熙幼年有天花不過活了下來。
2祕密立儲制度,康熙朝就立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和咸豐都是。
3太后慈禧慈安垂簾聽政,特別是慈禧後來居上,晚清大拿就是慈禧。慈禧優於德,慈安優於德,1881年慈安東太后薨,慈禧唯我獨尊,大權獨攬。同治獨子,只能是他沒有立儲的別的選擇,光熙,宣統都是慈禧太后把持的。
-
5 # 平凡的歷史視角
祖訓規定不能立太子,反而康熙才是個例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體制遵循的是滿洲人傳統,大汗死後,繼承者是由貴族商議的,並且規定大汗(後來稱皇帝)不能在生前預立太子。
但由於“三藩之亂”康熙打破了這個傳統,1675年(康熙十四年),他公開冊封胤礽為皇太子。
-
6 # 金億桶
康熙晚年,隨著太子胤礽失德,康熙對他徹底失望了,他二度廢黜了太子的名位。這樣,他的那些兒子便都蠢蠢欲動起來,開始為了太子之位而明爭暗鬥,最終導致了歷史上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有人把九子奪嫡事件歸因於康熙年邁,無力管束自己的兒子,事實上,康熙即使再年邁,但是他依舊睿智精幹,大權在握,並且他依舊對這些兒子的生死榮辱有著絕對的話語權。那麼,既然這樣,為什麼還會出現九子奪嫡的情況呢?
開啟百度APP,檢視更多高清圖片
首先,九子奪嫡的主因就是康熙晚年未立太子。在封建王朝,皇帝年老時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立太子,這樣會使得朝局安定,減少謀權篡位的可能性;也會讓太子早一點擁有根基和威信,這樣以後接班便會順利很多。但是,康熙卻在廢黜胤礽之後,沒有再立太子,及時朝中大臣一再勸誡,他也沒有采納。當然,他也知道這樣會讓自己的兒子都覬覦皇位,而他卻並不在意。
其次,康熙希望通過九子奪嫡,觀察諸位兒子的品行和能力。康熙作為一代英主,無論鬥爭經驗、治國之術,還是陰謀權術,他都是非常得心應手的。他深知朝局艱危,如果沒有一個非常有才幹和心計的人來接班,那麼大清的江山便很危險。因此,康熙希望通過九子奪嫡來觀察自己的兒子們,從中選出一位有謀略、有城府、有心計而且用心正派胸有大局的人。
還有一條也很重要:不立太子反而可以保護將來的繼位者。胤礽本來也是忠孝良善、有才幹有抱負的一位皇子,但是由於他是太子,因此許多人都攀附他,於是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實力,以索額圖等人為首的太子黨,勢力大到幾乎可以與皇權抗衡,於是康熙最終不得不除掉索額圖;同樣,因為胤礽是太子,其他皇子為了爭儲,就會一致都胤礽開展陰謀陷害活動,於是胤礽最終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失去了太子之位。鑑於胤礽的經驗,康熙即使心中認定了某位皇子,也不會將他立為太子,從而成為眾矢之的。
其實,康熙晚年很有可能到臨終時才確定了繼位者的人選,在此之前,他一直在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之間猶豫不定。最終康熙突然患了急病,而老十四在西北大戰,假如傳位給他,估計京城的這些阿哥要翻天,從大局考慮,他還是傳位給了老四。
-
7 # 北斗最亮
個人認為,不是康熙不立太子,而是想保護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接班人。歷史長河中,有弒君奪位的,有兄弟相爭魚死網破的,為了爭奪皇帝的位置,不惜一切代價使用各種手段,排除異己。
曹植的七步詩,就是最好的表現。康熙正是看清了這一點,才不會把理想中的接班人放到火上去烤,等到時機成熟自然就上位了。
-
8 # 壹顆帥紅星
康熙兩次廢太子,第一次是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四日,巡視塞外返京途中,召集文武大臣,流淚宣佈廢除胤礽太子位。罪狀是:專擅威權,肆惡虐眾,窮奢極欲,結黨營私,窺伺皇位。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再次以罪被廢黜,禁錮於鹹安宮。康熙本意一是改革儲君繼承製度,二是鍛鍊和培養皇子為國家建功立業。最終事與願違,陷入漩渦,最終失敗。
-
9 # 浮生若淺
在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第二次廢太子後,就未再正式冊立太子,也未明確再公開繼承人選,這也間接造成雍正帝的繼位一直是存疑的情況。那麼康熙帝為什麼第二子廢了胤礽太子之位後,就遲遲不再冊立太子呢?
赫舍裡皇后之後,康熙帝的兩任皇后,均沒有誕下嫡子,除胤礽外,其餘的兒子皆是庶出身份,立誰恐怕都不能服眾;
2、既然沒有了名正言順的太子人選,那麼就只能讓諸子相互爭奪,從中他來選擇出最為優秀、合適的。沒有立太子會帶來的問題,他不是沒有想過,但是他仍執意這麼做,無非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從中決出生存能力、執政力最為優秀的繼承人;
3、之前的胤礽也是個優秀能幹的儲君,只是後來,身處太子之位的他被其他皇子針對,大臣們附庸慫恿,他逐漸迷失本心,心境發生了變化,更是沒有處理好與康熙帝之間的矛盾,逐漸演變成後來的局面。若是再選一位太子,是否也會重蹈覆轍?康熙帝心中是有這個擔憂存在的。
-
10 # 天蘭若空
康熙晚年不是不想立太子,而是迫於當時的形勢,無奈之舉!胤礽當了近40年太子,兩度被廢,尤其是第二次被廢后,其他的皇子和他們背後的朝臣虎視眈眈,躍躍欲試,頗有逐鹿中原之勢!聯想到胤礽被廢的經過,當然主觀因素是他不修德政,被人抓住了把柄,但客觀上有多少勢力在背後推波助瀾,暗自角力,康熙大帝肯定後脊樑骨都發涼的。康熙晚年選擇不明立太子,間接造成九子奪嫡的局面,是他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如果在胤礽二次被廢后馬上立儲,那這個皇子就會成為眾矢之的,成為眾人攻擊的物件,而康熙帝自己也可能因此失去對朝局的掌控,甚至可能死於非命!所以鑑於當時嚴峻的形勢,康熙帝必須慎之又慎,精心謀劃,既要穩住朝局,保住祖宗的江山社稷,又要確保身前身後皇子們不為了皇位自相殘殺。在這個過程中,康熙帝進行了一系列人事調整,十幾年的佈局就是為了在他駕崩後新君能順利繼位,不會引發動亂!作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的皇帝,康熙深謀遠慮,不愧為千古一帝!
-
11 # 威哥A歷史
祖訓規定不能立太子,反而康熙才是個例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體制遵循的是滿洲人傳統,大汗死後,繼承者是由貴族商議的,並且規定大汗(後來稱皇帝)不能在生前預立太子。
皇太極繼努爾哈赤,福臨繼皇太極,莫不是經歷了一番政治鬥爭。康熙也是有順治皇帝的母親孝莊太后拍板(因為在相對年齡較大的皇子中,只有玄燁,也就是後來的康熙出過天花)。
而康熙立太子是因為當時三藩作亂,他擔心自己遭遇意外,才將剛出生的嫡長子立為太子。沒想到的是,康熙非但沒出意外,在位還特別長,九子奪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兩廢太子之後直到去世前才在遺旨中確定繼承人(當然這個也有爭議)。
而康熙立太子是因為當時三藩作亂,他擔心自己遭遇意外,才將剛出生的嫡長子立為太子。沒想到的是,康熙非但沒出意外,在位還特別長,九子奪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兩廢太子之後直到去世前才在遺旨中確定繼承人(當然這個也有爭議)。
同治早死,無子嗣,慈禧做主立同治的堂弟,是為光緒。光緒也沒兒子,光緒、慈禧相隔半天相繼去世,慈禧生前確定溥儀為繼承人,是為末代皇帝宣統。所以有清一代只有康熙立過太子,前期是因為制度(當然這個制度有過變化),後期是因為沒兒子可以立。
-
12 # 好朋友心想事成589
這個問題問的有毛病,難道胤礽不是康熙立的太子嗎?只能說在胤礽第二次被廢后康熙已經無心再明立太子了,只能以遺照的方式明確在其死後由誰繼承皇位。
-
13 # 舍我談歷史
康熙皇帝共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兩廢胤礽太子後,選擇了不立皇太子並且一直延續到其去世。那麼,儲位空虛,容易生變,難道康熙皇帝怕出亂子嗎?筆者經過分析,認為基於以下原因,康熙皇帝不能再立儲了。
1.廢太子胤礽已經傷了他的心
本來康熙皇帝最屬意的接班人就是嫡子胤礽,本來清朝並不像其他王朝那樣的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度。清朝唯一的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是道光皇帝旻寧,其餘的繼承人都不是嫡長子即位。而胤礽是清朝唯一一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太子。康熙皇帝與他的皇后赫舍里氏感情特別好,而很不幸的是赫舍里氏在生下胤礽後難產而死。康熙皇帝對胤礽特別疼愛,很小就被冊封為皇太子,並在康熙皇帝出征時,由其監國。胤礽在一定程度上為父親分憂,也表現了很強的執政能力。但是康熙的兒子太多,而且各個都有能力,都覬覦儲君的位置,胤礽就成了眾矢之的。這些皇子不斷在康熙面前詆譭胤礽,有些屬於無中生有,但架不住經常說,康熙皇帝也不得不信。而胤礽的一個硬傷可能就是情商不夠,不知道在父親面前裝,尤其康熙皇帝很重視孝悌之義,而在康熙皇帝生病和兄弟生病,胤礽表現的無動於衷。最終在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廢了胤礽的皇太子位置。畢竟培養了幾十年,康熙皇帝內心還是覺得胤礽最合適。復立為太子的胤礽一反常態,變得有些瘋癲,在許多方面表現大不如從前。最終康熙忍痛第二次廢了胤礽的太子。而這一年了是康熙五十一年,此時的康熙皇帝已經進人暮年,自己在儲君選擇上還是這樣失敗,內心是很難平復的。
2.個人安全的考慮
皇帝和太子之間是一對矛盾體,皇帝終身制註定皇太子只有父親去世才能即位。帝王享不盡的榮華富貴,自然不想死,也不會主動讓位。而歷史上也存在一些儲君涉嫌殺害在位皇帝的情況。包括隋煬帝、宋太宗等人。康熙皇帝非常懂得權力的平衡,他敏銳的看到,他的幾個兒子爭鬥儲位已經呈現白熱化,而隨著自己年齡增大,有很大一部分臣子開始站隊。一旦自己確立皇太子,會有些兒子鋌而走險,採取武力奪位的可能性是大概率存在的。這種情況一旦出現骨肉相殘是必然的,而且自己很有可能會落得齊桓公的下場。顯然最安全的就是不冊立皇太子,讓具備奪嫡的兒子相互制衡,避免威脅自己的權力。而大臣們也不敢盲目站隊,因為誰也不確定皇帝會讓誰來接班。可以說康熙皇帝這一步是險旗,萬一他像皇太極希望那樣的猝死,清朝很容易會出現內亂。
3.保護繼承人的安全
兩廢皇太子,康熙皇帝肯定會總結原因,也懂得幾個兒子的心思。如果再立皇太子,一定會被自己的其他兒子攻擊。作為父親,康熙皇帝不希望兒子們決裂到相互殘殺,更不希望理想的繼承人在未即位前就遭受兄弟圍攻,甚至有喪命的風險。個人感覺,在第二次廢掉胤礽太子位置的時候,他已經有了明確的繼承人。通過不立太子,轉移幾個兒子的注意力,讓兒子們覺得康熙皇帝有三立太子的可能。雖然奪嫡場面依然激烈,但沒有暴露繼承人,間接保護了繼承人。等到自己不行的時候,再遺照讓繼承人即位。康熙後十年的脈絡幾乎就是這樣走下去的。
康熙在位61年,深諳帝王之術,懂得如何平衡關係,尤其是與自己躍躍欲試的兒子之間的關係。最終在其去世後,四皇子胤禛即位。站在歷史角度看,胤禛還是比較符合康熙皇帝繼承人選擇的標準的。以上純屬個人觀點,關係關注評論。
回覆列表
中國古代從秦始皇稱帝開始 國家發生影響王朝統治的動亂大致有六種:1 大家最熟悉的老百姓過不下去了 不反就死 各個揭竿而起 陳勝吳廣 李自成等等 2 皇室內部各繼承人或者其他分封的王爺相互殘殺 晉朝的八王之亂 朱棣起兵靖難等等 3 王朝內部權臣要取代原來的皇帝 起兵反叛 安祿山等 4 少數民族的入侵 破壞了原有政權的統治 甚至取代 蒙古的元 滿族的清等等 5 藉助宗教信仰 鼓動人心 利用社會階級矛盾起義 黃巾軍 天平天國等等 6 野心家利用社會矛盾 招兵買馬 打著各種旗號反對原有的王朝 項羽 黃巢等等 康熙那時除了第六個 其他都沒有 就是第六個 以那時的清軍戰鬥力 平叛還是沒有問題的 還有就是康熙的那些兒子 各個如狼似虎的 就沒有什麼菜雞的 立個太子他就會被他的兄弟們各種針對 太子和各個王爺的關係會異常緊張 那麼這個太子一旦登基 他的兄弟們恐怕沒幾個能活 為了這樣兒子的性命 康熙也只能這樣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