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樹先生!
-
2 # 掌盟小夢
意識流小說確實閱讀難度比較大,造成難度的原因,不是因為它寫作手法難度高。倒有可能是因為這種藝術風格有些門檻,需要挑選讀者。就我的理解,同理心強、覺察力強、敏感、感性等這樣特質的人可能會更容易閱讀這類作品。
比如畢加索的畫,有人告訴你這是哭泣的女人,你看她手的姿勢,畫作中色彩的對比,再告訴你這個人的背景故事,這幅畫的技巧的高超之處,你理解了,但還是無法觸動、無法欣賞。但對於一個藝術天分高的人來講,他不必聽講解,這幅畫會告訴他很多的資訊,他會深愛這幅畫、或者痛恨,總之會有情感上的聯結。這就是閱讀的門檻。
藝術從來都是挑選物件的。文學發展到後來,也挑選讀者。小說作者在創作時都需要先思考的問題是:該如何和自己的讀者對話,在自己和讀者之間該站在哪個位置。文學一開始,作者完全服務於讀者,站在讀者身邊端水倒茶。後來, 走向高階化了,作者越來越不在意讀者的感受,越來越愛刁難自己的讀者,甚至完全拋棄讀者,比如後現代文學、比如卡爾維諾、比如喬伊斯……意識流小說對作者也是漠然的狀態,它沉心於自己的內在,只在意自己,比如《追憶似水年華》纏綿反覆甚至有些囉嗦的內心描述。比如福克納的《喧譁與騷動》,它短句比較多、寫景寫物寫事的段落,不是從a到b一件事一件事的描述,而是在一個時間線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說出來的一股腦兒倒出來。一般方便閱讀的文法應是精心雕琢所寫之物、細細修剪講述的結構,意識流不然,它像一個人大腦的記錄員,攜著dv四處拍攝,心理想法、視線所及、人物的互動都是自然串聯,汩汩流出的。這種寫作方式,造成意識流小說行文中浸滿了情緒。印象中《喧譁與騷動》的破敗、絕望貫徹全書,即使一個小男孩戶外玩樂的片段都是這種色彩。
意識流是屬於西方現代主義流派之一,是一種文學創作領域新手法,作家擅長使用自由奔放的意識,情感認知表達作者自己對人性,生活,自然的詮釋。
非要把意識流應用到攝影的範疇,我個人來說應該是對生活,自然和人性的演繹。追求那種真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