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可月
-
2 # 歷史智慧書
最難的一點就是:傳播的人不重視外語。
所謂傳播傳統文化,自然應該是向外中國人傳播,用不著向同胞傳播,同胞都成長在華夏的大地上,渾身都體現出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同胞別管變啥花樣,在外中國人眼裡,絕不會當成是外國文化的代表:同胞穿漢服是中中國人,穿西服也是中中國人,穿燈籠褲是中中國人,穿牛仔褲也是中中國人,穿四角褲是中中國人,穿三角褲還是中中國人……因為文化在每個人的血液裡,甭管是讀書破萬卷的同胞,還是不識字的同胞,體現的都是中國文化。既然都是中國同胞,既然大家都是中國文化的代表,那麼,一家人不說兩家話,還用得著你向我傳播、我向你傳播嗎?要傳播就要出國去傳播,要出國傳播傳統文化,不精通外語咋行呢?歸根結底,學好外語才能為傳播傳統文化盡一份力,有能力出國向外中國人宣傳中國文化,才是爭氣的文化傳播者。不然的話,只待在祖國“子曰孫雲”,就算成天穿著漢服滿大街走,也屬於出洋相,對傳播傳統文化啥用。哈。
-
3 # 墨鄉異客
弘揚傳統文化,首先得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傳統文化,況且,文化這個概念的外延太廣了。所以不是說說弘揚傳統文化可以了,是一個漫長且艱難的過程。哪一種文化的傳承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這種問題實在是沒有意義!
-
4 # 葉榆染匠
當今社會弘揚傳統文化主要難點在於:
1、經濟、軍事、科技實力是主因,是樹立文化自信的根本。落後就得學習先進,學習的路徑首先是語言和文字,這是一個民族文化最核心的核心,如果語言、文字持續受到衝擊甚至消亡,那後果就是被同化,民族身份、民族識別失去了,那這個民族實際也無意義了。
2、文化的次級圈層如飲食、服飾、建築、習俗、中醫、武術等等,這是一個民族文化符號性的元素,就當今社會來說需要區別對待。如建築,傳統建築的市井、庭院、園林等的確有不適應當今經濟、人口的發展,城市由傳統市井走向西方制式的高樓大廈有它的合理性,畢竟市井是農業經濟社會的城市,當下的人口規模,市井是無法承載人口壓力的。但傳統建築文化即便作為象徵和記憶也應該適當保留,比如像大理古城、麗江古城那樣的仿古市井化城市,很多新開發的山野庭院別墅。
服飾文化也存在這問題,傳統漢服在功能性和便利性上的確不如西式服飾,變革可以理解,但至少應該在演出、旅遊等行業保留,留一絲印記,留一份尊重。
飲食文化我個人認為受到的衝擊最小,中餐和西餐的較量是中餐勝利。
習俗是可以完全續存的文化,但要看我們自己的作為,比如傳統節日要重點支援,洋節必須打壓。
中醫、武術都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沒有理由不傳承發展。
3、弘揚傳統文化的土壤是持續性,避免文化斷代斷層,所以落腳點還是教育,如果00後、10後至今後,我們的後代不再瞭解傳統文化,那就是傳統文化的斷層,這是文化續存可怕的真空。先讓世世代代熟悉自己的文化,才能興起傳統文化的研究,才能在具體生產、生活中進行融合發展。
-
5 # 梨花月照永豐柳
摘魔咒,畫圈子。
分志向,下基層。
本來就是一個圈子,卻一直把它當成緊箍咒,還原便是。
讓基礎好有志向的知識青年下基層支援新農村建設,幾年後經歷也有了物候知識也有了,剩下的就是盡情發揮就得。
-
6 # 使用者46401212138824大
首先是社會導向問題。近三十年的青年為什麼成為追星族?存在百年的老字號,為什麼沒落?百事可樂,雪碧為什麼只在青年中有影響?為什麼年青人不喝白酒?社會在文化上是進步,還走倒退,或是變成雞尾酒。首要是青少年的教育方向,媒體電演節目的引導追求。讀書與教學的互補,互動。不要把孩子培養成,理不理,文不文的大雜儈的學生。更不能培養成,沒有中國文化的中國後來人!
-
7 # 農民女詩人崔秀英
弘揚傳統文化是有一些難度,但對於熱衷弘揚傳統文化的人,他們是不會懼怕困難的。現今社會確實有些人心浮躁,但大多數人還是欣賞傳統文化的。我們要認真學習傳統文化,取其精華為今所用。這對於國家的振興是有益的,我堅信中華的傳統文化定會代代相傳!
-
8 # 三聲琴書
當今社會傳統文化確實受到了一定衝擊,所以弘揚、傳播確實很難,主要原因是:
一.快節奏的生活節奏讓人們很少關注傳統文化,老百姓都在努力掙錢買房、養家,根本沒有閒暇時間和金錢去學習傳統文化。
二.學習傳統文化投入成本太高,很多愛好者,比如學樂器的、學書法的,買了最好的裝置,學幾個月沒有出成績就放棄了。
-
9 # 山海村人
弘揚傳統文化,現已基本上是中國人共同心願,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和趨勢。從這點看,說難也不難。依愚之見,關鍵在於解決兩個問題:
一是區分精華與糟粕,在批判和揚棄中繼承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中華傳統文化跟人類歷史上所有文化一樣,都有其精華與糟粕,不能不加甄別、篩選地“全盤繼承”,甚至一味盲目地“繼承”一些迷信、落後的東西。比如,不好好研究和感悟《易經》中,客觀環境及時空變化與人們主觀行為相應變化的關係,反而饒有興趣地琢磨卜卦算命。這樣的結果,反而會極大地傷害中華傳統優秀文化。
二是將傳統優秀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合,而不能“兩張皮”。任何文化都有與時俱進的規律和要求。戰國時期的儒門弟子韓非子,就認識到對春秋時期產生的儒家思想,已面臨與時俱進的挑戰,轉而在思想變革中成為法家集大成者。更何況傳統文化來到今天,不將之融入現代文明和現代生活,如何發揮積極的社會作用?近年一些地方,一說繼承弘揚傳統文化,就讓孩子們穿長衫逢人作揖,說是“重現漢家官儀”。這樣”弘揚”,只能起“高階黑”的效果,極大妨礙了傳統優秀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
-
10 # 思學老師E
古人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對於自己能做的事,要多做。比如寫傳統文化的文章、舉辦一些傳統文化的講座等、這些都是我在做的事。在當前,國家其實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自己多修煉好內功、會有越來越多的傳播傳統文化的機會。
回覆列表
1.中餐美食(餐桌文化),中國有八大菜系;中華美食文化,已被全世界的地球人所接受、認同。凡是品嚐過的,都會豎起大拇指一疊聲地誇讚——好吃好吃!
2.中國京劇,(國粹京劇、豫劇屬於大劇種),除了中老年人願意聆聽外,恐怕沒有小青年喜歡它吧?而小劇種的地方戲(如山東膠東一帶的茂腔、柳腔),就更加無人理會了!
3.中國武術,在建國前即被稱為國術,世人稱其為中國功夫。也實乃國粹!金庸大俠的小說,功不可沒!影視作品中,也展現了武林好漢的徒手拳術和器械功夫。
4.中醫治療、中草藥、拔罐、刮痧、中醫鍼灸、小兒推拿,古有華佗、李時珍……今有國家創辦的正規中醫藥大學和中醫學院。師資力量可謂雄厚!培養了大量中醫人才。
5.中國刺繡,如蘇繡、湘繡、蜀繡、粵秀四大門類。山水、花卉、人物、飛禽、走獸,匠人手工製作,產品栩栩如生。
僅舉以上5項,事實上都早已形成了各個領域中的很有特色的中華文化。已上書架的各種著述也琳琅滿目。但是,弘揚傳播方面,似乎仍須努力!筆者回顧:特別是五六十年代,民間體育專案比較單一;山上、林中、海邊、操場、空地,練習武術的青少年大有人在!後來逐漸被足球、藍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運動所替代。而眼下,根本也難以尋找到習武的活動場地。凡是經過整修改造得場所,幾乎全都關起門來收費!誰能奈何它?練習武術套路,也被一些人說成是“花拳繡腿!”……而五六十年代人們生病之際,中老年人,更信任中醫中藥或鍼灸,如關節病、面癱口眼歪斜等症候,病人的確更信賴中醫,後來漸漸淡化,目前能保留“中西醫結合“,已是不錯的結果。然而,看眼下,需要發揚光大的一些傳統文化,卻與人們期望的還有不少差距,中醫鍼灸已被各國所認可,但中草藥卻未被承認!而在美國的藥店裡,中草藥是被當作進口食品銷售的。故此,提倡全民性熱愛、傳承“傳統文化”,並“長期”堅持下去,方才有可能得以弘揚吧!……又記起建國之初,遊走街巷場地的藝人,譬如變戲法的(西方稱為魔術),裡面也分門派,當然不管戲法大小,必得有道具,最重要的是手疾眼快!這個圈子裡“保密工作”做得不錯!洩密的很少,所以大家願意看“無解”的戲法表演。儘管有的小冊子上做過一些解密!但大多數戲法屬於未解之謎?故讓觀眾看得不亦樂乎,莫明其妙!可是,民間戲法、雜耍如何傳承下去?也著實令人擔憂?再是,五十年代走街串巷的手藝人,鋦鍋、鋦碗碟的工匠,他們用銅鋦子連合起有裂縫的器物,那手藝——修補後決不會漏水的!也有人被請去修補出土的歷史文物。因是“稀有手藝”,後來竟成了博物館的正式員工!……而刺繡方面,幾乎沒有年輕人肯坐下來靜心“繡花”。故接班傳承有問題?人們的擔憂並非多餘。
以上僅舉了些小例子;可以想見,弘揚傳統文化或多或少受阻情形還是有的。往大里說——美食、京劇、武術、中醫、刺繡,內涵豐富多彩……公眾需要繼承、發揚光大的東西多著呢!我們人人皆有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