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肇俊武
-
2 # 科技數碼小張
華為使用中國產元件其實是兩方面的。
一方面是為了擺脫美國的管制,5月15日深夜,據國內外多家頭部媒體報道,美國正在擬定全新的針對華為的限制計劃,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措施就是拉攏臺積電在美國建廠房,將來臺積電代工的所有晶片出口供應都會受到美國的管制,這樣一來就可以直接握住華為通訊產品的命脈限制其發展。華為使用中國產就是為了擺脫控制,獲得重新的自由。
另一方面,華為採用中國產元件就是為了扶持國內企業。國內供應商積累的技術確實不如高通、三星和其他知名外國公司,這就是使得大部分的手機制造商和他們打好關係直接購買最好的晶片,螢幕,快閃記憶體,儘管這可能有最好的體驗,但他們不能積累真正的核心技術,主動權還是在別人的手中,華為希望保持本地供應商支援儘可能多的,讓他們有資金積累自己的技術,可以同外國知名公司一較高下,擺脫目前國內元件低端現象。
-
3 # 遠方YF
未來企業間的競爭,再也不是單一企業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企業如何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就要看這條鏈的磨合程度。作為處於發展最迅速、波動最激烈的通訊行業,世界500強的華為也不例外。
實際上,目前華為的晶片和螢幕都是國外產的。除了華為以外,目前中國產清一色的高通處理器,專利費要交很多,聯發科市場份額已經很少了,就算是華為自主研發的麒麟晶片也是採用arm公版架構,高通也是。不過核心技術也是華為自己的。
再說螢幕,三星是世界上最好的螢幕製造商應該沒有懸念,其oled良品率在95%以上,並且質量極高,中國產京東方,武漢天馬都是國內比較著名的螢幕廠商,中國產很多螢幕都是中國產的,目前中國產旗艦機大多采用三星,和日本JDI的螢幕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在國內某知名手機跑分軟體科普下,數碼圈也是再次掀起了一股供應鏈技術的聲音,這樣的“科普”也是再次讓國內網友們認為中國產手機僅僅只是“貼個牌”而已,裡裡外外都採用的國外技術。
-
4 # 深藍darkerblue
一個最簡單的道理,企業要有進步,首先要有市場,其次要有利潤,這樣才能促進企業發展,能持續投入研發。眾所周知,研發不是天上掉餡餅,是需要長期投入的。而長期投入也不是做慈善,是需要有市場和利潤支撐的。所以,只有給到這些企業支援,而這些企業也爭氣,那就促進了中國產科技的進步,同時就會進入良性迴圈。能促進中國產科技進步的企業都是互相扶持的,會形成一個產業鏈,技術密切相關、不可分的產業鏈(而不是貼牌),這樣一些企業組合在一起,一定是有良性促進的。比如京東方,比如中芯,比如上海微電子等等,有了市場,這些企業就一定會成長。
當然,那些要掙快錢,只注重銷售,不需要研發的企業,和不爭氣的企業,尤其是HJ買辦企業不在此列。
這些企業的論調往往就是第一,我們中國產的不如進口的,所以我們用進口的,就是最好的,是對消費者負責;所以放棄底層了,不需要努力(參見80年代造不如買的論調)。第二,只要把好米和好雞蛋放在一起,就是最好的蛋炒飯,廚師?要廚師幹什麼?不需要廚師!所以把調教也放棄了(技術沒啥用論)!第三,是不是自己兒子不重要,隔壁老王的孩子,穿件自己做的衣服,那就是自己的孩子。
-
5 # 通訊一小兵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最開始的時候,華為支援中國產元件,其實也是為了優化供應鏈。但是最近幾年,華為的確是有意識的增加了對國內產品線的採購。
初期華為支援中國產,主要是為了優化供應鏈。
我們國內的液晶螢幕的生產,其中京東方之所以可以發展壯大,華為的採購可以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就這裡,蘋果等企業其實這些年也加大了對國內零配件的採購,一方面是國內的產品品質的確是提高了,另外也有優化自己的供應鏈的意味在裡邊。
最近華為有意識的增加了對中國產零配件的採購。
華為態度的大轉變其實是從中興被美國製裁開始的。中興事件給華為敲響了警鐘,華為開始有意識的培養國內的產業鏈的發展,避免和中興一樣被制裁了就停擺。
其實就華為自己也說過,如果美國願意賣的話,華為還是願意買的。對於全球的產業鏈而言,哪個國家都是其中的一環。
華為對國內採購的增加,客觀的起到了推動整個中國相關產業的發展。
就一個產品而言,它的研發和銷售也是息息相關的。銷售的好了,也就有錢進行研發了。有錢研發,產品的效能才會提升,這是一個互相促進的過程。其實國內的很多企業,現在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現在國家相關的資金有意識的進入了原本在歐美壟斷把持的領域,大批資金,人才的注入,是行業的利好訊息。
-
6 # 嘗試飛起來V587
這個問題,要從幾個方面來看待,一是華為現在在國內乃至世界的影響,二是華為現在各種供應商的構成,三是國內科技企業的現狀,最後才是談論華為的目的。
中華有為~華為的影響力說起華為,可能在十年前大家都不是特別的瞭解,但是在近幾年,特別是中國產安卓手機大批崛起的時候,從開始的“中華酷聯”,到現在的“華米OV”,再加上5G的浪潮,美國的制裁,在很多人心裡,華為已經成為了中國科技的代表,是中國的頂尖企業,也是全世界最頂級的通訊裝置供應商。
此外,前有中興的制裁史,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明白了被人卡脖子的難受,也更多的把希望寄託在華為身上,畢竟從綜合能力,無論是研發還是生產,華為早已把其他廠商甩在身後,無論是海思,還是鴻蒙,都給了我們希望,甚至在有些人眼裡,用華為就是愛國的表現。
所以,華為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很重要的,在國家的眼裡當然也很關鍵,他代表著中國科技企業的未來,甚至是中國科技的未來。
華為的供應商有哪些華為的產品有很多很多,供應商當然也有有很多,就拿華為Mate30的核心供應商來看:
1.射頻部分供應商:5G射頻前端:村田(獨家供應);4G射頻前端:村田、海思;天線調諧開關:卓勝微、Qorvo、Skyworks、SONY;射頻晶片代工:穩懋;射頻天線:碩貝德、信維通訊;
2.攝像頭供應商:攝像頭模組:歐菲光、舜宇光學、丘鈦科技、立景;鏡頭:大立光、舜宇光學、關東美辰;攝像頭晶片:SONY、豪威科技;影象處理:曠視科技;濾光片:水晶光電、五方光電;
3.螢幕供應商面板供應商:三星、LG、京東方A前後玻璃蓋板供應商:藍思科技、伯恩光學;
4.電池供應商:欣旺達、德賽電池;
5.快充裝置供應商:立訊精密(有線快充主供,無線快充獨家供應)、信維通訊不出意外的話,維信諾也將加入其中。
從這我們就能看出,華為的供應商基本是遍佈全球了,但隨著這幾年國內企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內廠商,加入到了華為的供應鏈之中。
ps:原來要是都是中國產的零件大家也不願意用啊,畢竟差距太大。
但是近些年國內科技企業的發展也是有目共睹的,國家的扶持也是越來越大,科技類的企業發展迅速,有注重網際網路的,有注重實體制造的,這些都為國內科技的進步做出了貢獻。
無論是各個領域的巨頭,騰訊也好,阿里巴巴也好,華為也好,他們在注重主業的同時,也都向進行了投入,哪怕是傳統行業的格力,都對晶片領域進行了投資,國家的積體電路大基金一期、二期,還有國外資本,都在持續不斷的投入,有了投入,也許現在我們還落後,但總有追趕上的一天。
對於一些核心的瓶頸,諸如關鍵的光刻機,光刻膠,還有作業系統等,我們確實短時間難以突破,這也是我們更應該集中力量去突破的地方,這些核心技術的突破,也離不開市場的支援,只有國內的企業相互扶持,國民給予最大的支援,勇敢的去讓企業試錯,國內的科技企業才能夠真正的成長起來。
總的來說,華為選擇更多的中國產元件,一方面是要擺脫外國的供應控制,另一方面,中國產製造也越來越好,這也是發展的趨勢,相信不久的將來,作為工業門類最齊全的我們,一定會有全中國產的晶片!
-
7 # 先森數碼
這話問得就很不舒服,華為使用中國產元件是支援中國產科技進步嗎?那難道其餘品牌使用中國產元件就不是支援科技進步,難道是純粹為了便宜?大家都是企業,做生意的時候都會相互促進進步,沒必要過於誇大!
華為確實在中國產化道路上走得不錯,但其餘廠家也不差之所以有這種說法,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華為用了京東方BOE的螢幕,基本上華為的旗艦機都是用的BOE,而目前的顯示屏,公認的三星第一梯隊,第二梯隊就是LG,BOE好一點的螢幕能達到LG的水準,差一點甚至還不如。華為已經連續用了很多年,所以大家才有這種說法!
但是小米、vivo、OPPO也有采購中國產的螢幕,為什麼聲音就不一樣呢。小米的CC9Pro用的是維信諾的螢幕,小米10也花了巨資跟華星光電定製。vivo旗下的144Hz螢幕貌似是天馬的,是中國產LCD屏中比較不錯的,還有螢幕指紋的匯頂科技,這項技術基本是vivo一家在推動。OPPO也有大量用中國產元件。為什麼同樣都是採用中國產螢幕,華為受到的讚美就多一點呢?華為用就是支援中國產科技進步,那其他品牌就是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了?做人不能太雙標!
華為用中國產元件的初衷可不是為了支援中國產科技進步任何一個企業一開始想的都是生存,然後才是賺錢,最後才是促進進步,盤活供應鏈。華為用中國產元件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高尚(至少一開始不是),但也不能否認華為這種大體量的採購和扶持,確實對這些企業有很大進步。
但反過來說,蘋果公司那麼大的訂單,也催生出富士康一流的製造力,那富士康在製造領域的進步是不是也有蘋果的功勞呢?
華為用中國產元件有兩個客觀原因:
第一、防止被卡脖子為什麼華為最先採用京東方的螢幕,並不是愛心氾濫要去支援京東方的液晶螢幕發展,而是因為當年華為的Mate系列有一款手機採用三星螢幕,被三星卡了脖子,所以華為才不得已用京東方的螢幕。
為什麼蘋果自己生產晶片也要採用三星的屏呢,因為三星的屏實在太好了,華為也想要,但三星跟華為不對付,人家不想賣給你,華為為了避免不受影響,只能換供應商。這就跟川普制裁臺積電後,華為第一時間派人去中芯國際技術支援是一樣的,既然是支援,為什麼不在臺積電能代工海思晶片的時候就去支援呢?
第二、中國產確實便宜不少很多人覺得京東方的螢幕技術落後於三星,在投入上也不少,算下來成本也不低。這是事實,但當你的體量足夠大時,上游供應鏈一樣會受影響。看看現在的蘋果,一樣把訂單給其他代工廠,這說明主導權還是在廠家手裡。
華為每年的手機出貨量大,用京東方的螢幕在價格談判上絕對會比三星便宜,高階的單價肯定不便宜,因為投入太大,要求高。但是中低端產品呢?這種走量的華為完全可以壓價。並且華為從初期開始投入(資金和技術),那以後就算是半個下屬企業,話語權在華為手裡,長期來看,優勢還是很多的。
但要是像三星這種不愁銷路的螢幕,那人家也不會給你便宜很多,你愛要不要,人家客戶排隊等著要貨呢。
總的來說,華為這種體量的公司,哪怕就是生產一個螺絲,也會促進一定的進步,因為手機在發展,科技在進步,作為供應商就要一起進步,不然就會被華為這樣的手機公司淘汰。不否認有一定促進作用,但更多還是從自身需求出發。要堅信,企業是賺取利潤,而不是搞慈善的。
-
8 # 成吉思汗縱橫天下
從系統角度看,合作大於對立,1+1>2是世界大勢所趨,1+1<2,是人類的悲劇,皆是私利導致,世界範圍內,抑制私有制,限制私有制,人類核心利益大於某一集團的利益,人類共同利益大於一切,但如今的人類卻在以美國為首的私利至上的氛圍中,人類世界要覺醒。
-
9 # 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
不是吧,華為被禁止使用美中國產技術,但這些中國產組元件是否也用了美國技術呢,如果不能100%純中國產,那也會被禁封。美國無所不用其極,估計華為很難買到百分之百純中國產。任正非說他用美國器件是為了合作共贏,但美國卻不給他用。孟晚舟不判刑拖著就是為了向華為施壓讓華為屈服。用中國產確實能推動科技進步,但是臨時抱佛腳估計沒用,十年前就中國產化估計現在才有用
-
10 # 細說科技
如果中國產堪用,國內高科技企業都不想使用進口零件,畢竟隨時可能被制裁!華為使用中國產元件目的是培育國內配套產業鏈,一方面是為了確保自己的供應鏈安全,另一方面培養國內供應鏈有助於協同發展,抱團取暖,增加抵抗風險的能力。
回覆列表
在日常或正常商業活動中華為使用中國產元件不是為了支援中國產科技進步。恰恰相反,而是為了得到對自己科技進步的支援。那麼,供應方供應元件是不是為了支援華為的科技進步?也不是,同樣是基於商業目的的商業行為,相互依存。如果一定要說支援,只能叫相互支援。
華為使用中國產和外中國產元件都是為了用來支援自己科技進步的實現或者叫落地。從而讓自己達到商業成功,其他所有使用國內外元件的廠商也這樣,與元件是否姓中國產沒有關係。
華為一直以使用外中國產元件為主。比如長期使用三星的手機螢幕,不是京東方的,儘管前者比後者價格貴很多,而華為這麼做,既不是故意支援外中國產科技進步,也不是故意不支援中國產科技進步,只因為外中國產元件比中國產元件技術先進、領先,與華為技術水平相配、與華為商業目的相符。基於同樣道理,華為一直使用臺積電代工的元件而不是中芯國際的;其他中國產手機廠商一直主要用高通晶片。
華為在被美國接連不斷打壓下很可能轉變為以使用中國產元件為主。顯然是逼不得已,屬於被動轉變、無奈選擇,並不是華為主觀上願意的。無論願意與否,都與支援中國產元件無關,只是與華為想活下去有關。
在異常情況下會發生主觀驅動的支援行為。比如,中國產供應方在華為其它供應渠道全部被堵塞的時刻,雖然之前華為沒有使用過自己生產製造的元件,卻主動地供應了,應該是為了支援華為;又如,在華為主動要求下,供應方冒著被美國製裁的可能,二話不說地供應元件,也應該是為了支援華為。
有人曾說京東方和中芯國際以至整個國內供應鏈是華為備胎。這麼說有道理,但接著說華為是去支援、去培養,就沒有道理了,要麼是由於對“支援”2字的誤解,要麼是出於對華為的拔高,只該既說華為是睿智的,又說華為是為自己著想,預先開闢一條退路,儘管包括退而求其次,倒是一定會對京東方和中芯國際以至整個國內供應鏈的科技進步有促進作用,所謂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
華為和供應方的科技進步都只能主要靠自己。使用中國產元件及其早或者晚、部分或者全部、主動或者被動,並不必然促進供應方科技進步,只決定於供應方的主觀意願和實際努力。
華為使用中國產元件應該對中國產科技進步有更大促進作用。只因為比較起來,華為的科技實力是強的、設計水平是高的,應該可以更大力度地倒逼供應方自覺地不斷提升技術。
回答完畢,感謝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