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年前就叫涯客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認知,包括透過體驗直接認知,和非體驗(透過書本,傳媒等)間接認知。認識是客體在主觀上的形成的影像和判斷,是主觀物件。體驗是實踐,是親身而為,是與客觀物件直接接觸或參與其中,是主客體的交融。認識偏向於瞭解,體驗獲得直接感受。對同一客體,體驗往往需要更多時間,認識可以快速獲得,可以透過別人,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認識是點線,體驗是體面。無論認識還是體驗,都可以瞭解客體,但是,又都有主觀性,都有盲人摸象的侷限性片面性。你認識的,體驗的都不是客體的全部特徵、本質與屬性。最終形成的都是主觀物件,而不是客觀物件本身。你聽說糖是甜的,是一種認識,你吃了叫體驗,是檢驗。但糖本身並不是甜的,就象大糞本身並不是臭的一樣,因為蒼蠅認為大糞是香的。人死了,主觀物件消失,但客觀物件該怎麼存在還怎麼存在。唯心論者只承認主觀物件,而否定客觀物件的存在。他死了,就什麼都不存在了?泰山依舊在,他兒子還活著。

  • 2 # 董豔臨

    謝謝邀請,認識是思考的結果,體驗是感受實際和思考區別的過程。認為是思考的結果,不可避免有自己錯誤理解的成分存在,所以帶有部分唯心的成分存在,而體驗就是以實際存在和實踐為依據,糾正自己錯誤理解的方法,是以唯物主義為主的。人最重要的不是你多麼聰明,而是你的糾錯能力是否強,智慧的人不一定特別聰明,同樣聰明的人不一定有大智慧,主要原因就是聰明的人,常常聰明反被聰明誤,不認識自己的錯誤,把自己繞了進去,而智慧的人不一定聰明,卻能夠不斷糾正自己的錯誤,一步三思,實踐中勇敢面對,參考別人的經驗,最終攀向最高峰。就像獨孤求敗一樣,屢敗屢戰,最後發現沒有了對手,難求一敗。在生活中我們面對比我們強的人,要勇敢面對,認真學習他的優點,屢敗屢戰,你的勇氣會讓人敬佩,如果你是嫉妒怨恨或者給別人使絆子,那麼你已經輸了,即使把別人拉下去了,也會被別人超越,你失去了自信和進取的精神。孔子告訴我們,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告訴我們,要吸收別人的優點,才能不斷前進,水納百川最後才能成為一望無際的大海,水碰到硬東西不會硬上,最後才能留向最低處。我從小不服人,但是也不斷留意別人的優點,總結別人的方法,聰明上很多人比我強,但是考試競賽都輸給了我,就是我的糾錯分析能力和學習別人優點的能力比他們強。

  • 3 # 光頭小金剛

    混亂的時候,就是真正認識的時候,不進門會分的很清楚,進門之後,認識的時候,也就體驗了,體驗的時候也就認識了,總之,體會,用身體去會,沒有前後因果關係,他是同時進行的,牽一髮而動全身

  • 4 # 哈大叔3

    認識分兩種,無形的存在和有形的存在,前者陰陽,後者物質,體驗也都這兩種,至於哲學區分就是唯物與唯心的區別,陰陽能認識和體驗嗎?得看天象,物候……,來認識陰陽和體驗,這在哲學看來是荒唐的,因為是非物質的存在,存在嗎?

  • 5 # Kant孟

    知識可以證偽,是因為人的認識是有加工程式的。理論上講,凡是加工的產品都是可做“合格”檢驗。哲學史上揭示出認識的加工程式和合格檢驗標準的主要是亞里士多德和康德。如果不懂這個原理能否認識世界呢?能,但認識程度是不一樣的。就像開車一樣,你不懂汽車的原理照樣可以開車,但4S店的人不懂汽車原理是無法修車的。現在網上經常看到一個困惑的問題:華人的思維模式到底是怎樣的?不懂認識的原理何以解答這個問題?不解答這個問題何談科學呢?要知道科學水平永遠是由認識的水平決定的。

    體驗是不可證偽的。有人用波普爾的理論斷定不可證偽的就是偽科學,因此,體驗也是偽科學。這個看法不全面。體驗有身體感官的體驗(外感知)和內心的體驗(內感知)。外感知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是感性認識;內感知是對事物的本質直觀,是對科學的超越。有些事物科學是無法解答的,如靈魂。人類最初用思辨能力去解答這些事物,卻得到“二律背反”的結論。所以只能靠內心的體驗,體驗到了就是“悟”了,典型的是“禪宗”。要說體驗,“禪”就是體驗。雖然“禪”是不可證偽的,但不是偽科學,而是超科學。

    認識與體驗,二者各有妙用。認識的頂端是科學,為形而下者所用,體驗的頂端是覺悟,為形而上者所用。

  • 6 # 心靈駭客

    談到在哲學上有什麼區別,就會涉及到本質。

    認識,只是在認知上,而體驗則在精神上

    什麼叫知行合一?你認識書本上的知識,就有一定的認知,在現實生活中,再把一些相關的實踐加以體會,這就是體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子42天和30天有區別嗎?炎炎夏日坐月子注意哪些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