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評書《薛剛反唐》講述道:兩遼王薛丁山的兒子薛剛在元宵節誤傷皇太子,驚崩聖駕。
武則天當了皇帝后,屠殺李姓皇族,薛剛聚集天下好漢,輔佐廬陵王李顯,最終推翻武周王朝,恢復了大唐帝國。
評書、戲劇中的薛剛,歷史上確有其人,不過他的名字叫薛嵩,絳州萬泉(今屬山西臨汾)人,是唐高宗時期的右武衛大將軍——薛仁貴的孫子,范陽節度使薛楚玉的兒子,唐朝中期的傑出將領。
薛嵩出身將門,生年不詳,從小就跟隨父親輾轉在“燕、薊之間”,薛嵩年輕時就聲名遠揚,以善騎射,臂力過人著稱於世,為人俠義豪邁,嫉惡如仇。
史書稱薛嵩“不知書”,不想憑藉讀書求得功名,只是靠著父祖門蔭做了個小官,因為不善於在官場逢迎巴結,因此一直升遷無望。
唐玄宗晚年整天和貴妃楊玉環鬼混,不理朝政,重用奸佞小人,終於引發了“安史之亂”。
因家族受排擠,想著混出點功名的薛嵩就選擇投入叛軍,作戰勇敢,屢建奇功,受封鄴郡節度使。
史朝義兵敗後,殘餘叛軍屢戰屢敗,朝廷派僕固懷恩率軍收復河朔地區。
薛嵩不想整個家族毀在自己手中,他認清了唐軍必然獲勝的形勢,於是獻相、衛、洺、邢四州之地,向唐軍投降,受封昭義節度使,為動亂後期的重建做出了巨大貢獻。
薛嵩“感恩奉職,數年間,管內粗理,累遷檢校右僕射。”
薛嵩雖然對讀書不感興趣,但是深明大義,感念朝廷的恩義,在任內恪盡職守,小心謹慎,頗有政績。
大曆年間,薛嵩被唐代宗封為高平郡王、檢校尚書右僕射等官職,官爵遠遠超過了他的祖父和父親。
薛嵩自控能力很強,最初喜歡蹴鞠,就是踢幾腳球,有位叫劉鋼的隱士認為喜歡蹴鞠會玩物喪志,就奉勸他:“為樂甚眾,何必乘危邀晷刻歡?”。
薛嵩從此不再踢球,他還在座右“圖其形”,時刻警示自己。
大曆八年(773年)正月,薛嵩病逝。
從一個人人得而誅之的反賊,成功逆襲為大唐的異姓王爺,薛嵩可算是一位傳奇人物。
反唐,這是錯誤的。實際上是反周興唐。因為武則天僭越登基國號大周,將兩遼王滿門抄斬,殺功臣,信奸臣。廢李顯。薛剛不滿,所以造反,也是為薛家報仇。
傳統評書《薛剛反唐》講述道:兩遼王薛丁山的兒子薛剛在元宵節誤傷皇太子,驚崩聖駕。
武則天當了皇帝后,屠殺李姓皇族,薛剛聚集天下好漢,輔佐廬陵王李顯,最終推翻武周王朝,恢復了大唐帝國。
評書、戲劇中的薛剛,歷史上確有其人,不過他的名字叫薛嵩,絳州萬泉(今屬山西臨汾)人,是唐高宗時期的右武衛大將軍——薛仁貴的孫子,范陽節度使薛楚玉的兒子,唐朝中期的傑出將領。
薛嵩出身將門,生年不詳,從小就跟隨父親輾轉在“燕、薊之間”,薛嵩年輕時就聲名遠揚,以善騎射,臂力過人著稱於世,為人俠義豪邁,嫉惡如仇。
史書稱薛嵩“不知書”,不想憑藉讀書求得功名,只是靠著父祖門蔭做了個小官,因為不善於在官場逢迎巴結,因此一直升遷無望。
唐玄宗晚年整天和貴妃楊玉環鬼混,不理朝政,重用奸佞小人,終於引發了“安史之亂”。
因家族受排擠,想著混出點功名的薛嵩就選擇投入叛軍,作戰勇敢,屢建奇功,受封鄴郡節度使。
史朝義兵敗後,殘餘叛軍屢戰屢敗,朝廷派僕固懷恩率軍收復河朔地區。
薛嵩不想整個家族毀在自己手中,他認清了唐軍必然獲勝的形勢,於是獻相、衛、洺、邢四州之地,向唐軍投降,受封昭義節度使,為動亂後期的重建做出了巨大貢獻。
薛嵩“感恩奉職,數年間,管內粗理,累遷檢校右僕射。”
薛嵩雖然對讀書不感興趣,但是深明大義,感念朝廷的恩義,在任內恪盡職守,小心謹慎,頗有政績。
大曆年間,薛嵩被唐代宗封為高平郡王、檢校尚書右僕射等官職,官爵遠遠超過了他的祖父和父親。
薛嵩自控能力很強,最初喜歡蹴鞠,就是踢幾腳球,有位叫劉鋼的隱士認為喜歡蹴鞠會玩物喪志,就奉勸他:“為樂甚眾,何必乘危邀晷刻歡?”。
薛嵩從此不再踢球,他還在座右“圖其形”,時刻警示自己。
大曆八年(773年)正月,薛嵩病逝。
從一個人人得而誅之的反賊,成功逆襲為大唐的異姓王爺,薛嵩可算是一位傳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