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根在河東
-
2 # 建華亂彈
這句話有它的道理。正如孔子反問的,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實際上還是說明,如果一個人分不清恩怨,最後在對待和處理恩怨時就會發生尷尬的一面。對恩怨的態度我們首先應當鮮明。怨就是怨,恩就是恩,絕不能恩怨不分。至於對怨恨很怎麼處理?那還得根據時代條件和許可的範圍來決定。有仇必報,這是一個做人的態度,同時也是維護社會正義和秩序的必要。至於這個怨恨如何報?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方式。在現代文明社會是不允許同態復仇的。對仇恨的解決是在法律許可的範圍,而且是依靠法律的強制力去執行的。原諒仇恨和追究仇恨是兩個層面的東西。對仇恨,首先是要追究定型,最後對處理的結果可以是原諒或者懲罰。對仇恨,如果一味的寬宏大量,甚至毫無原則的原諒,必將助長邪惡勢力的增長。從長遠看,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社會秩序的建立。恩怨不分必將導致道德的一種混亂。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如何?’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有人問孔子,我用德行或者恩惠來回報別人對我的仇恨,怎麼樣?孔子說,那你這樣,對你好的人你用什麼回報他?當然是誰打你你就打誰,誰對你好你就對誰好。以德報怨這句話一直被我們認為是君子的品德流傳到現在,可是看看孔老夫子的態度,這典型的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最應該使用的地方。當我們心靈環境的荒蕪,我們如何避免心靈資源的浪費呢?在面對一件事情,迅速的作出判斷,以最有價值的方式來面對;既不讓我們的心靈和感情資源被浪費,同時也要毫不吝嗇的給予我們的恩德給需要的任何事。
《論語》中孔夫子告訴我們,真正的君子一方面要追求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更重要的是要在為人處事時有所分寸,要有原則,要把握尺度。這也是所謂的”修身“。
道理盡在古人的智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