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全新視角觀歷史

    劉邦斬白蛇起義,建立漢朝。劉邦的原配是皇后呂雉,而寵姬是戚夫人。歷朝歷代後宮自然都是暗流湧動之地。而呂后與戚夫人之間的爭鬥可謂是爾虞我詐、刀光劍影。而最後呂后獲勝,戚夫人慘敗,落得個如此悽慘的境地。

    我們來探尋一下呂后獲勝,戚夫人失敗的後宮爭鬥的幕後原因。

    一、戚夫人寵冠六宮,不知收斂

    戚夫人出身名門,年輕貌美。相比呂后的容顏衰老,自然更受劉邦的寵愛。秀髮飄逸、長袖善舞、溫柔體貼,更是引得劉邦十分歡心,因此更是呵護備至、寵愛有加。而戚夫人仰仗著和劉邦的關係,與呂后爭風吃醋、明爭暗鬥,甚至勸說劉邦改立太子。這呂后輔佐劉邦成就霸業已經多年,何況又是原配,因為戚夫人缺失了寵愛,現在自己兒子的太子地位也保不住了,這能心中不生嫉妒和仇恨呢?然而,戚夫人卻一點也不知道收斂,奪走呂后的寵愛,屢次勸說劉邦改立自己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這就更加引起呂后的猜忌和仇恨。

    二、呂后的猜忌和仇恨

    呂后早年與劉邦成婚後,對劉邦是呵護有加。呂雉便親率子女從事農桑針織,孝順父母、養育兒女,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在劉邦亡命芒碭山時,還為他送飯。後劉邦起事後,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在劉邦當皇帝期間,呂后協助劉邦處理政事、打擊割據勢力,對鞏固漢朝統一政權起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劉邦的肯定和賞識。然而這樣勞苦功高,不但自己沒有得到絲毫的寵愛,反而連自己兒子劉盈的太子之位都保不住了。這怎麼能不讓人心生仇恨呢?戚夫人還在背後詆譭、中傷她。於是,呂后對於戚夫人嚴加防範,防止她咄咄逼人的攻勢,甚至心生猜忌和仇恨。

    三、改立太子,外朝無援

    戚夫人借劉邦對自己的寵愛,屢次向劉邦吹枕邊風,希望改立太子。劉邦曾經有一段時間有改立太子之意,然而遭到了眾多大臣的反對。孫叔通死命保太子,張良託病,外臣反對聲浪極大。有一次,劉邦賜宴,看到太子背後跟著商山四皓,便知改立太子之事已經不可為了。戚夫人面對劉邦的改悔,仍是吹枕邊風。然而,殊不知劉邦絕不會讓一個沒有執政能力的戚夫人和其子劉如意執掌大漢江山,他一定要選一個有能力的接班人。劉邦改立太子只是一時之意,遭遇眾多大臣反對,是肯定要打退堂鼓的。

    戚夫人在外朝中沒有勢力,因此也是改立太子失敗的重要原因。如果在外朝有一兩個位高權重的大臣替趙王如意說話,說不定劉邦會改變心意。但是,戚夫人只仗著自己的寵愛,為兒子謀取太子之位,萬一劉邦駕崩,那麼失敗是十有八九的。這是戚夫人沒有考慮到的一點。

    太子之爭,戚夫人咄咄逼人,呂后被迫應戰、處於劣勢。一方面是著急、興奮,借寵愛勸說改立,另一方面是無奈、焦急、憤怒、痛苦,力保太子之位。然而,在外廷支援上,呂后和其子劉盈是略勝一籌的。

    戚夫人與呂后的爭鬥,刀光劍影,愈演愈烈。然而,失敗的原因完全是戚夫人咎由自取,最後落得個如此悽慘的結局。

  • 2 # 真情贊贊贊贊贊贊贊贊

    劉邦死後,戚夫人的兒子被呂后鴆殺,自己被做成人彘,之所以落得如此悽慘結局,完全戚夫人是咎由自取。戚夫人有三不知:

    一 不知政治規矩。戚夫人所有悲劇的起源來自於劉邦寵愛自己,而自己生了兒子,偏偏這個兒子讓劉邦覺得很如意。自古以來,太子都是嫡長制,戚夫人竟然想挑戰這千年鐵律,不僅直接惡化了與呂后的關係,而且也為朝中大臣所不容。

    二不知長遠計劃。戚夫人憑藉劉邦的寵愛,和呂后爭太子之位,還想把呂后的公主送去和親,她侍寵而嬌,肆無忌憚,但從未想過劉邦死了以後如何自處。雖然劉邦把劉如意早早封王,而且派呂后的恩人周昌做相國,但是這些措施都不能儲存自己兒子和自己的完美措施。

    三不知死活進退。劉邦死後,戚夫人被呂后發配永巷舂米,這時候勝敗已定,毒辣的呂后已經掌控了戚夫人和劉如意的生死大權。如果戚夫人俯首作小,再加上週昌及皇帝的維護,也許自己和兒子還有一絲生機。但戚夫人不知死活進退,竟然邊舂米邊唱歌,歌曲大意就是自己的兒子為王,自己卻為奴,希望有人告訴自己的兒子。這首歌傳到呂后的耳朵中,徹底激怒了呂后,直接成了母子兩人的催命曲。

    假如戚夫人在劉邦活著的時候,積極和呂后搞好關係,不覬覦太子之位,也許兒子能做個富貴王,自己也能活的時間長一些啊。

    每個人的路都是自己一步步走出來的,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負責,戚夫人怨不了呂后,也怪不得劉邦,自作孽,不可活。

  • 3 # 野袍子仙女

    導語:戚夫人,劉邦的寵妃,在劇中戚夫人只活在了大家的印象之中,並沒有真正的現身,但是結合其他的一些影視劇或許也可以發現,戚夫人絕對堪稱是大漢的一代傳奇人物!她生的十分美麗,深得劉邦的寵愛,可惜的是,在劉邦死後其皇后呂雉把對戚夫人的怨恨全都發洩了出來,將她做成了歷史上有名的“人彘”!一代美人竟落得如此結局不免讓人悲嘆,但是細看才知,這戚夫人的悽慘結局其實都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也算是罪有應得吧!

    戚夫人

    戚夫人(公元前224年-公元前194年)亦稱戚姬,西漢濟陰定陶(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漢高祖劉邦寵姬。劉邦做漢王時娶了定陶戚姬,十分寵愛,戚姬生劉如意。太子劉盈為人仁愛懦弱,高祖認為他不像自己,常常打算廢掉太子改立如意,說"如意像我"。戚姬經常跟從皇上出征關東,日夜哭泣,希望冊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而呂雉年紀大了,常常留守在關中,很少見到皇上,就越發被疏遠了。如意被封為趙王,留居長安,有好幾次幾乎被立為太子。幸虧公卿大臣竭力反對,到了叔孫通進諫時,呂后採用留侯的計策,才沒有更換太子。

    劉邦去世,惠帝即位,呂后做了皇太后,就下令將戚夫人幽禁在永巷,剃去頭髮,頸束鐵圈,穿上囚徒的紅衣,讓她舂米做苦役。戚夫人一邊舂米一邊唱著《舂歌》,呂太后聽說後大怒,說:"你還想靠著你的兒子嗎?"然後毒殺了趙王劉如意,接著砍斷了戚夫人的手腳,剜掉眼珠,薰聾耳朵,喝下啞藥,把她扔在窟室裹,稱為"人彘"。數日之後,才叫惠帝來看"人彘"。劉盈見了一問才知道這竟是戚夫人,就大哭了一場,從此得了病,一年多還沒有好。惠帝派人去對太后說:"這不是人乾的事。我做了太后的兒子,終究不能治理天下。"

    呂雉

    呂雉(前241年-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通稱呂后,或稱漢高後、呂太后等等。單父(今山東單縣)人。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前202年-前195年在位),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時呂雉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皇帝制度之後,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被司馬遷列入記錄皇帝政事的本紀,後來班固作漢書仍然沿用。她開漢代外戚專權的先河。

    呂雉統治期間實行黃老之術與民休息的政策,廢除挾書律,下令鼓勵民間藏書、獻書,恢復舊典。為後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司馬遷在《史記·呂后本紀》中對她的評價是"政不出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給予呂后施政極大的肯定。

    戚夫人悽慘的結局,誰負有最主要的責任?

    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也是中國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他對中國的統一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漢王朝就是由劉邦建立的。劉邦除了在政史上有著雄才偉略,同時他的個人生活也是為人津津樂道,在他的身後有兩位很重要的女人,一個是漢王后呂雉,另一位則是和呂雉勢不兩立的戚夫人,這兩位美人都深得劉邦寵愛,但也正是因為這份寵愛,讓這兩個女人整天為了劉邦這位大英雄爭風吃醋,最終都以非常悲慘的解決收場。

    劉邦的本命叫做劉季,出生在一個江蘇的農戶家裡,劉邦生性豪爽豁達,幼時特別喜歡喝酒,據說劉邦最喜歡喝酒哪家酒館雖然劉邦喝酒總是賴賬,但是老闆發現只要劉邦來喝酒,那天喝酒的人就特別多。一年算下來,酒館還賺了不少,這只是一個劉邦的小故事,但是劉邦早年確實是放蕩不羈,輕視儒生,在他登上帝位以後,依舊固執的認為讀書是沒有什麼卵用的!

    劉邦的女人緣也是十分的不錯,在他還沒有做皇帝時就已經是左右逢源,在他當上皇帝后最寵愛的妃子當屬呂雉和戚夫人了,當然也就是因為劉邦對她們都非常的寵愛,這兩位美人也是明裡暗裡的總在較量,劉邦在世的時候呂雉和戚夫人都會看在劉邦的面子上不會在明面上搞矛盾,但是私底下一直在互相算計對方,關於這些劉邦都是看在眼裡的。直到劉邦知道自己陽壽不多的時候,便開始處理自己眼前比較擔心的幾個問題。

    首先劉邦擔心的是自己和戚夫人所生的兒子劉如意,因為此時的劉如意還在趙國,如果劉邦去世,劉如意的局勢就很有可能發生變化。當劉邦正在為此事憂心忡忡的時候,趙堯給劉邦出主意,讓對劉邦忠心耿耿的周昌前去趙國任職,這樣就可以順便協助劉如意了。劉邦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安排了周昌前去趙國,臨行前還再三叮囑了周昌要多多照看劉如意。

    劉如意託付給了周昌,劉邦也算踏實了許多,接下來就是自己最愛的著兩位妃子了,就目前的形式來講,呂雉身後皇后,她的兒子又是太子也就是將來的皇帝,這位呂雉並沒有什麼可擔心的,只是這戚夫人沒有了自己的庇護日子可不是那麼好過的,劉邦把戚夫人叫來,告訴她“我原本是想要換掉太子的,但是因為現在太子羽翼豐滿,沒有辦法改變”。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告訴戚夫人,呂雉和太子的勢力已經非常強大了,自己去世以後就要學會示弱,不能夠再和呂雉對峙,不然下場會很慘。但是戚夫人平時在算計呂雉的時候很聰明,結果卻在關鍵時刻沒有腦子,根本沒把自己夫君叮囑的話放在心上!

    要說這戚夫人有野心也並沒有什麼錯,誰不想走的更高更遠呢?但你一定要明白,既然選擇了更高的目標那就意味著要付出更大的代價,選擇了跟呂雉對抗,那一旦失敗就要承擔失敗者的痛苦!可是戚夫人不管是在一開始還是在失敗後都沒有表現出自己該有的安分守己。

    劉邦去世後呂雉並沒有打算殺掉戚夫人,只是把她囚禁在了永巷之中,但戚夫人並沒有將劉邦生前的話放在心上,依然想要於呂雉都上一抖,她雖身在永巷卻並不安分,因為對丈夫和兒子的思念,竟然非常高調的在永巷頌唱《舂歌》,這首歌傳到呂雉耳中,呂雉瞬間就被激怒,認為這個戚夫人是在挑釁自己,於是直接命人將戚夫人做成人彘,還派人殺死了劉如意,這樣下場雖然十分悽慘,但不得不說也算是戚夫人咎由自取了。

    總結:從戚夫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事情都有她的兩面性,不能總看到看似柔弱的一方!戚夫人想要的太多、太大,但本身又沒有那個實力,那就只能默默忍受最壞的結果了!所以說,她悲慘的結局都是她自己造成的,既然選擇了就沒有回頭路可走了!

  • 4 # 如是吾文

    《史記》: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

    五官已去其三,尚有味覺、觸覺。斷手足,使其不能自己從廁中出來。這裡應該是砸斷骨頭,而不是砍斷手腳,否則早就感染死掉了。漢時的廁所直接建在豬圈上,戚夫人生命的最後一刻是與豬作伴的。

    可見,呂后其實並不想要戚夫人的性命,只是降身為奴,剪掉頭髮以示羞辱。

    事出必有因。呂后和戚夫人本就不是爭寵,爭的就是身家性命。

    挑起爭端的是戚夫人,仗著劉邦寵幸,竟然要求劉邦換太子。戚夫人一定是很會討男人歡心的,劉邦不想直接駁了戚夫人的無理要求,但又不能答應。以戚夫人的本性,劉如意的年幼,將來會發生什麼,劉邦當然不願冒這樣的風險。

    於是史書記載了,劉邦高調向大臣徵求意見,一次,兩次,直到出現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的出現意味著呂后的反擊。劉邦把握分寸,拿捏的恰到好處,矛盾不能再擴大了,此時正好。呂后的反擊也是得當、有力。沒有把矛盾點指向戚夫人,而是聯合大臣,以國事解決家事。

    接下來是劉邦這個一家之主,就換太子一事進行收尾。把如意封到趙地,以周昌輔佐趙王如意。周昌不是去保護劉如意的性命的,呂后若動了殺心,周昌是無能為力的,後來的事實就是這樣。周昌為人耿直,識大體、懂政治,又是整個事件的親歷者。劉邦這樣安排,只能是希望周昌正確引導劉如意,消除這次事件再次產生不好的影響。

    劉邦做了自己能做的。

    然而報復心讓呂后不能就此罷手,她要懲戒戚夫人,以報復她對自己的挑釁。於是“戚姬髡髮入舂市”,於是“戚夫人《舂歌》: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相伍。相離三千里,誰當使告汝”。

    戚夫人以為這是百姓家的爭風吃醋,不管鬧得多大,也會有國法做高壓線。她完全沒有意識到帝王家不是百姓家,帝王是制定國法人。

    戚夫人以完全小女人的心態,承擔著她根本承擔不起的一切。

  • 5 # 河東來

    造成這個後果,應該說首要責任還是劉邦,因為是他背棄了與呂雉共有天下的盟約。

    其實在道家貴族的眼中,漢初有一個帝王三傑:道家貴族皇帝呂雉,兵家貴族皇帝項羽,儒家平民皇帝劉邦。

    漢初還有一個人臣三傑:道家貴族張良,兵家破落貴族韓信,儒家平民蕭何。

    劉邦問韓信,自己為什麼可以統領張良、韓信、蕭何等將才,韓信是大肆恭維,說劉邦可以控制將帥,是人中之龍,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決定性的因素,那就是身為貴族的張良,可以不在乎儒家平民代表的劉邦,但絕對不能不在乎道家貴族代表呂雉的領導,劉邦真正可以絕對領導的只是同為儒家的蕭何,至於韓信,本來就在道家貴族與儒家平民之間騎牆,是左右逢源的高手。

    道家貴族史學家司馬遷正是按照這一分類,將劉邦、呂雉、項羽都列入《史記》帝王本紀記事。

    劉邦與呂雉的夫妻關係,更多的是一種政治婚姻,他們能夠成為夫妻,更多的因素是政治的考慮,因為當時的劉邦甚至連正式名字也沒有,叫“劉季”,就是“劉三”的意思,而大家也通過影視劇知道呂雉有“逐鹿中原”的雄心,她的丈夫恐怕是名義上的成分居多,有掛名的嫌疑。

    歷史上有明確的記載,呂雉是有著明目張膽的情人審食其的,而劉邦自己也是大面積擴充後宮,明顯就是各玩各的,大家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漢惠帝能夠當上天子,不是因為他是劉邦的兒子,而是因為他是呂雉的兒子而已。

    劉邦對於漢惠帝及魯元公主是否親生,是有著巨大疑慮的,他能夠在逃命過程中多次推漢惠帝及魯元公主下馬車,天下初定,就預謀廢立太子,被匈奴人揍了馬上就想以魯元公主“和親”,只是因為呂雉的存在,這些想法都成為了水中花,井中月。

    最後,劉邦用上了耍賴皮一招,就是大封劉氏諸侯王,把與呂雉共同打下的江山進行肢解,讓呂雉當這個帝王所擁有的權勢也不完全。

    呂雉為了天下的“大一統”,只好大開殺戒,避免漢王朝成為“濃縮版”的呂氏王朝,外面則被劉氏諸侯王包圍。但劉邦分封的劉氏諸侯王實在太多,手都殺軟了都沒有殺完,最後導致儒家平民勢力得以成功翻盤,實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道家貴族勢力徹底趕出朝堂,走入民間政教分離為道教。

    可憐的戚夫人,就此成為了“替罪羔羊”,因為憑她的氣候,怎麼可能撼動得了與自己的丈夫一樣,甚至更為厲害的帝王之才呢?!

  • 6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這個不同的階段感觸還是不一樣的。

    剛開始接觸這段歷史的時候,很為戚夫人慘死感到悲哀和憐惜,作為劉邦最寵愛的妃子,最後卻落得人彘的下場,劉邦身為戚夫人的男人,又是大漢帝國的皇帝,連自己的女人都保護不了,劉邦自然負最重要的責任

    深層次瞭解這段歷史之後,看法有了改觀,作為戚夫人悽慘結局的製造者,呂后自然負有最主要的責任,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其一縣官不如現管,劉邦雖然是大漢帝國的建立者,在他生前他的旨意或者意志可以通行無阻的貫徹下去,但在他死後就不一定了,劉邦死後呂后是實際的掌權者,戚夫人的榮辱生死存活已不受劉邦掌控,呂后有了生殺大權。其二劉邦與呂后的面和心不合間接導致戚夫人慘死,·呂后不敢將怒氣發散到劉邦身上,作為劉邦寵愛的妃子,呂后掌權後戚夫人首先受到衝擊。

    再仔細瞭解這段歷史之後,想法又有了轉變,戚夫人慘死的結局雖然令人嘆息和憐惜,但歸根結底還是戚夫人自己作死導致的,劉邦與呂后只是表面的主要責任人罷了,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首先戚夫人對自身地位認知不清,呂后作為嫡妻,其地位僅次於劉邦,戚夫人只是一名妾,充其量在妾裡面出類拔萃罷了,可她卻妄想依靠劉邦的寵愛挑戰呂后的地位,這種對自身定位的認知不清才造成了自己的慘死,你比如漢文帝的母親薄姬對自身地位認知就比較清晰,選擇低調,最後呂后也沒把她怎麼樣,還把她放回兒子封地。

    其次戚夫人對自身的能力也高估了,她以為依靠劉邦的寵愛和呂后的敵對勢力自己也可以籠絡一部分朝臣,可現實給了她響亮的一耳光,有能力的大臣要麼選擇歸順呂后,要麼選擇裝聾作啞,轉向戚夫人的不僅沒有,甚至還落井下石。可以說是戚夫人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至於現在到底誰是戚夫人慘死的主要責任人?歷史君的想法又有一點轉變,簡單來說戚夫人的慘死是劉邦的放縱加上戚夫人自己的作死,最後在呂后的推波助瀾下導致悲劇發生。可以說他們三人都是主要的責任負責人,也都不是主要的責任負責人。當然歷史君的理解可能在第五層也可能在第一層,就看各位看官老爺的理解在第幾層了。

  • 7 # 水果阿蘭

    提問說戚夫人的悽慘結局,誰負有最主要責任?

    在我們看到的古裝電視節目中,大部分都宣揚宮廷內部鬥爭複雜,互相勾心鬥角,皇后心狠手辣,所以我很少看這些。

    但是從一些歷史題材上來看,過去歷代王朝都是差不多。至於說戚夫人的悽慘結局還是由以下幾方面來分析。

    呂后名叫呂雉,未滿20歲嫁給劉邦,並生下一兒一女。是漢室中的重要人物。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及震懾其他功臣,在劉邦征戰期間,將韓信殺掉。

    劉邦去世後,兒子劉盈繼位。呂雉開始獨掌大權。劉盈病逝,又立太子劉恭繼位。而她自己臨朝參政,獨攬大權,朝廷號令一概出自太后,從而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太后專政第一人。

    從呂后的經歷,不難看出她是一個很有手腕,很厲害的一個人,誰敢招惹她?

    她開啟了漢代外戚專權的先河。司馬遷對她的政績還是很肯定的

    說到戚夫人,有點眼高手低,仗著劉邦對她的寵愛,把誰都不放在眼裡,包括呂夫人,她都不尊重,處處為難,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沒事兒找事。

    智商低,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繼位,整天在劉邦枕邊哭訴,也不考慮自己的兒子適合不適合,劉邦因為寵幸戚夫人,想廢棄劉盈,也就是這時起,呂雉與戚夫人之間產生了矛盾。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戚夫人畢竟不是皇后,這個時候戚夫人適當服個軟道個歉,再加上劉邦在中間做和事佬,事情總是有轉機的,即便無法冰釋前嫌,也能與呂雉緩和一下關係吧。

    可戚夫人偏不。這更加加重了呂雉的厭惡之心。

    戚夫人眼光短淺,只看到眼前利益,沒有考慮後果。劉邦在世時,雖然很受寵,此時,更應該與呂雉及其他大臣們搞好關係。

    她眼中只有劉邦,沒有考慮劉邦以後她自己的處境,以至於很多事,沒有人來出面幫她。

    她不僅沒有處理好與呂雉的關係,其他關係也一般般。

    四,咎由自取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狗仗人勢。”戚夫人在勸劉邦立其兒子繼位未實現後,應該馬上意識到劉邦已經時日無多,趁此機會與呂雉搞好關係。

    劉邦在生命的最後期限還為戚夫人做了四件挽救措施,而這些措施確實讓呂雉不敢太過分,後來呂雉只是將戚夫人囚禁在永巷,讓其做苦役。至於她的兒子劉如意,在趙國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呂雉心狠手辣,死在她手中的功臣有很多,甚至是很多人都是劉邦不忍心殺,最終被呂雉害死的。因此《史記》雲:“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如此行事作風的呂后,對於這個差點威脅自己兒子地位的戚夫人,依舊能夠留其生路,並且對劉如意並未下手,可見呂雉已經算是手下留情了。

    然而,戚夫人似乎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依舊作出了一個極端低情商的行動。她在永巷感慨自己的遭遇,然後編唱了一首詩歌:“兒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距三千里,當使誰告汝?”。

    呂雉聽後便加害戚夫人,將其變為人彘,真是慘無人道。

    雖然史記中對呂后的治國理政有所褒揚,但是她加害眾多有功之臣及戚夫人的行徑令人不齒,不管是誰的責任,這種行為都是慘絕人寰的。

  • 8 # 探祕吧

    戚夫人,漢高祖劉邦的寵姬。用現代的話來說,戚姬就是當時著名的舞蹈家、歌唱家。劉邦做漢王時在定陶娶了戚姬,十分寵愛,後生子劉如意。

    但戚姬的一生並不如意,可謂悲慘致極。從結局表面來看,是呂后殺害了戚夫人,

    但是,如果我們分析其原因,戚夫人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一, 獨寵後宮。呂后年老色衰,戚夫人正青春,作為寵妾,長期陪伴在劉邦身邊,忘記了自己的身份,不懂得尊重呂后,長期霸佔著劉邦,享受獨寵。

    其二,依附男人。戚夫人只圍繞著劉邦一個人轉,相夫教子,不參政,也不和大臣來往,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社會關係,出事後也就沒有得到別人的鼎力幫助。

    最致命的是爭皇位。戚夫人竟然想讓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當皇帝,戚姬經常陪伴在劉邦左右,日夜哭泣,希望冊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枕邊風吹久了,有好幾次幾乎被立為太子。幸虧公卿大臣竭力反對,再加上呂后的計策,才沒有更換太子。

    故事到此還沒有結束,劉邦去世後,呂后的兒子劉盈終於即位,呂后做了皇太后,就對戚夫人動了手,但還沒有要她的命,只是將戚夫人幽禁在永巷,剃去頭髮,頸束鐵圈,穿上囚徒的紅衣,讓她舂米做苦役。這個時候戚夫人還沒有認識到危險所在,依然任性,她一邊舂米一邊唱著《舂歌》。戚夫人也是不作死不會死,呂太后聽說後被徹底激怒,心想 :“你還想靠著你的兒子嗎?”然後毒殺了趙王劉如意,接著砍斷了戚夫人的手腳,剜掉眼珠,薰聾耳朵,喝下啞藥,把她扔在窟室裹,稱為“人彘”。

    戚夫人的慘死值得同情,但是戚夫人自己的所作所為也值得後人借鑑。一個不顧別人的感受,自私自利的人,終究沒有好下場。

  • 9 # 蟻史為諫

    成王敗寇罷了,哪有什麼主要責任;如果一定要算責任,那無非是戚夫人自不量力結果。

    公元前206年劉邦出函谷關之後發動了一次規模空前的軍事行動。他組織並帶領了很多諸侯號稱56萬大軍攻打項羽的都城。

    項羽在滅了秦朝之後封分了18路諸侯,自己稱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江蘇徐州);由於封分不公的問題齊國的田榮發動軍事政變,項羽帶兵攻打齊國去了。

    劉邦趁著項羽不在家帶兵攻打了他的大本營。只是他沒有想到項羽如此勇猛,只帶著三萬人又殺了回來並且打敗了他的56萬聯軍。

    劉邦一路上被追殺,夏侯嬰、陳平等人一路保護劉邦逃出生天;在進入定陶地界時遇到了戚夫人。

    劉邦本來就是一個好色之徒,再加上一路上逃命才保住性命迫切需要釋放壓抑的心情;於是乎當天晚上就讓戚夫人暖床了。

    暖床的第二天,劉邦就帶著一行人去下邑和呂澤匯合(呂澤是呂雉的哥哥,攻打彭城時曾經分兵一支駐守下邑)。

    呂氏家族在劉邦還沒有成為漢王時就緊跟他的腳步,在軍隊中有著很大的話語權;而戚夫人只是長的漂亮。

    呂雉是劉邦的結髮妻子,還沒有起義前就已經嫁給劉邦。漢朝的開國功臣中蕭何、曹參、樊噲等都和呂雉的關係很好,呂澤兄弟也在軍中有自己的支持者。

    戚夫人半路出家,為劉邦生了一個兒子名為如意。她認為自己的兒子可以成為劉邦的繼承人,這是人之常情(母憑子貴、後宮的爭鬥在所難免)。

    只是她失敗了,雖然說服劉邦易太子卻遭到了朝中大臣的集體反對。

    在陳平建議請出商山四皓之後易太子風波徹底平息。

    她被呂雉砍去四肢、挖去雙眼、毒啞喉嚨、剃光頭髮浸泡在酒槓裡;稱為人彘(白皮豬的意思)這是呂雉的洩憤之舉。

    戚夫人的悲催結局即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

    意料之外的是呂雉殘忍的手段。意料之中的是戚夫人必死,在爭奪繼承權失敗後就已經註定她無法善終。

    所以說高風險高收益,高收益的計劃破滅也就意味著風險的到來。

  • 10 # 仁者厚德載物

    戚夫人名叫戚懿,在劉邦死後她年僅30歲就被呂雉下令做成人彘而慘死,對於戚懿的悽慘結局,罪魁禍首呂雉當然要負最主要責任。

    戚懿比呂雉年輕17歲,劉邦當然更寵愛年輕漂亮的戚懿。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西楚霸王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當時50歲的劉邦又娶了18歲的絕色佳人戚懿,封王成為諸侯又抱得美人歸,劉邦可謂雙喜臨門。

    眾所周知,楚漢戰爭開始不久,在彭城大戰之後劉邦的老婆呂雉就成為項羽的俘虜。而戚懿成為劉邦事實上的一號夫人,她又為劉邦生下兒子劉如意,更加受劉邦寵愛。

    如果項羽殺死被俘虜的呂雉,戚懿將成為最大受益者,可惜劉邦用假和談欺騙了項羽,雙方楚河漢界平分天下,項羽放走了呂雉與劉邦的父親等人質,而劉邦馬上翻臉不認人,撕毀了和約,很快在垓下之戰徹底消滅了項羽。

    而呂雉回到劉邦集團以後,她死裡逃生以後對鳩佔鵲巢的戚懿恨之入骨,戚懿當然看出了呂雉的敵意,為了自保她一天到晚在劉邦面前哭哭啼啼要求立她的兒子劉如意為皇太子,不得不說,戚懿的政治手腕遠遠不如呂雉,她年輕漂亮卻沒有手段拉攏劉邦手下的蕭何、張良等眾多大臣,相反這些大臣都站在呂雉一邊,最終劉邦改立皇太子的計劃因為很多大臣的反對而失敗。

    可見劉邦雖然偏愛戚懿,但戚懿自己不爭氣,她不能沒有能拉攏重要大臣支援自己。而劉邦明知道呂雉與審食其通姦給自己戴綠帽子,卻拿呂雉沒有辦法,可見呂雉的勢力羽翼豐滿,劉邦受制於呂雉,也實在算不上一代雄主。

    劉邦死後,失去唯一靠山的戚懿只能任人宰割,被心狠手辣的呂雉做成人彘而慘死也是必然的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雲水平到底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