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井夫子

    明朝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但最終仍舊逃脫不了滅亡的結局。

    就在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自縊殉國,明朝滅亡。

    那麼明朝是為何覆滅的呢?首先就是土地兼併和吏治腐敗。這是任何一個朝代發展過程中由盛而衰都會出現的內容,而明朝後期土地兼併的現象更是嚴重,導致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演變成起義軍。

    其次就是長年累月的戰爭。尤其是最後時期北方的滿清和國內各地的起義軍,都讓明王朝應接不暇。

    那麼既然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有一些遺民東渡日本了,這些都是什麼人呢?

    其東渡的明遺民群體中的主要是文人和僧侶,均屬具有較高文化水品的知識階層。這些人的理由其實多是因為走避戰亂或復明無望後的東渡,其情感傾向、道德規範與傳統、文化價值等,都是造成這一選擇的緣由。

    而且清朝是由滿族人建立的,在古代傳統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封建思想灌輸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清朝都是不被漢族人所認可的,所以素有“明亡之後無華夏”這一說法。

    所以東渡的人士之中就有以朱舜水等人為代表的儒士、史家,以張斐等人為代表的文人、以戴笠等人為代表的醫學家,以心越等人為代表的遺民畫家等。

    當然除了這些文化人士外,還少不了商人,與南明使節,當然這都是在初期為主,中期則是先前說的文化人士為主,後期則漸漸減少。

    明遺民東渡日本後,依然眷念故土,滿懷愛國深情。因其中許多人士具有相當的文化素養,幕府與各級官吏出於獲取資訊、學習中國先進文化的目的,遂對遺民中學術、技藝造詣高者則態度寬容、允其留居。

    當然,這其中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就是朱舜水。作為明末清初十二位誓死不降清的先生中的一位,朱舜水最為鐵骨錚錚,不論是安南還是清廷的數次白刃相加,朱舜水都談笑風生鎮定自若。

    甚至在朱舜水死後,以其學問形成了‘尊王攘夷’為核心的水戶學,與蘭學、陽明學一起成為了推動明治維新的三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為什麼要結婚生子?那樣多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