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林擷英

    苻融驗走

    【原文】

    前秦①苻融,為冀州牧②。有老姥③於路遇劫,喝賊④,路人為逐擒之,賊反誣路人。時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見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並走,先出鳳陽門者非賊。”既而還入,融正色謂後出者曰:“汝真賊也,何誣⑤人乎!”賊遂服罪。蓋以賊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賊也。

    蓋辨誣之術,唯博聞、深察,不可欺惑,乃能精焉。苻融驗走而得其實,可謂察之深而辨之明矣。

    (選自宋·鄭克《折獄龜鑑》)

    【註釋】

    【譯文】

    前秦的苻融擔任冀州牧時,有個老婦人在路上遇到了劫盜,大聲呼喊捉賊。一個過路人追上去,替她抓住了賊,可是賊卻反誣過路人是賊。當時天色已經昏黑,無法辨認他們誰是賊,只好一併送到官府。苻融見了笑著說:“這是容易查清的。可以讓他們二人一起跑,先跑出鳳陽門的就不是賊。”過了一會兒兩人跑完了回來,苻融嚴厲地對後跑出鳳陽門的人說:“你是真正的賊,為什麼要冤枉好人呢!”賊於是服罪。原來這是因為這個賊如果善於奔跑,決不會被人抓住,所以就知道不善跑的人是賊。

    大概辨明誣陷的方法,只有見聞廣博,觀察深刻,不被欺騙迷惑,才能夠精通。苻融檢驗賽跑而查清了事實,可以說是觀察深刻,辨析明白了。

    【閱讀訓練】

    1.解釋:

    (1)為 (2)孰 (3)乃 (4)既而 (5)正色

    2.翻譯:

    (1)路人為逐擒之,賊反誣路人。

    (2)苻融驗走而得其實,可謂察之深而辨之明矣。

    3.苻融認為跑在後面的是賊,其依據是(用原文語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

    4.苻融透過驗走而查清了事實,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做,擔任 (2)誰,哪一個 (3)就,於是 (4)過了一會兒 (5)用嚴肅或嚴厲的神色

    3.蓋以賊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賊也。

    4.只有見聞廣博,觀察深刻,才能辨析明瞭,不被迷惑,查清事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能寫好一篇歷史文章,什麼樣的歷史文受讀者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