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開口兩把火
-
2 # 旁敲側擊991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
莊子:人一出生,就會索食,食不飽,則哭鬧,這是善麼?
孟子:至少嬰孩不會傷害他人。
莊子:嬰兒也能捏疼人,如果他們氣力足夠,也可能會傷害到父母。傷害不了和不會傷害不能劃等號。
孟子:孩兒無知,我們要寬恕之,君子厚德載物,仁也。
莊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孟子:你那是什麼聖人?如此冷血,居然說不仁!難道聖人不該懷德載物、以仁治天下嗎?
莊子:仁,是正義的、正確的、強大的一方對邪惡的、錯誤的、弱小的一方寬恕、包容、幫助的行為,但是,你怎麼確定哪一方是正義並正確的?你又憑什麼是強大的一方?
孟子:聖人之所以為聖人,是因為聖人推翻了無道的君主,善待天下百姓,故能為聖人。聖人當然是正義的、正確的。
莊子:推翻無道君主是應該的,但誰規定推翻了無道君主的人就是聖人,天下老百姓同意你的聖人來管他們了嗎?天下老百姓為什麼要向你的聖人交稅?根據何在?
孟子:自古就如此,這不是理所當然嗎?
莊子:自古如此,就是對的?無道君主之所以無道,是因為他把自己當作天道的代言人。但是,天道之下,人人平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凡是人,就應如大地萬物一般自然生存,人人權利相同,百姓本來活得就不容易,還要向君王交稅,這突然冒出來的義務誰樂意接受?君王迫使百姓供養他,是替天行道嗎?聖人和你們有資格替天行道嗎?
孟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小民愚昧,如沒有君子的教化引導,必然為惡生亂,如此天下不安,又怎能維護天道意志?
莊子:你看那綿綿大山中,萬類競自由,有誰去教化它們?他們活得好不好?你能說出比森林生態更平衡、更有活力的環境嗎?在有君王之前,人們分居各地,不通文墨,雞犬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亂在哪裡?
孟子:這…… ,百姓很窮啊,我們教化他們,讓他們懂規矩、更富足不好嗎?
莊子:那是另一個話題,你就說你憑什麼認為你有資格對小民施以仁?假設你對小民施以仁,你用於施捨的東西又是從何而來?還不是來自於百姓的供養!你用百姓的供養之物施捨於百姓,這是仁嗎?別說什麼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但凡取了,就是掠奪,百姓的財物怎麼用不需要你們幫忙作主。除非天註定你比小民高一等!
孟子:這……,你總是咄咄逼人,審犯人似的!到我問你,現在天下這麼亂,打仗就沒停過,難道不應該有個仁德聖人來管嗎?
莊子:當下打仗不停的原因是那些想當聖人的諸侯引起的,不是百姓想打仗。正因為你們希望有聖人,才有諸多阿貓阿狗去搶那個位置,只要那聖人一直在那個位置上,他就不配名為聖人。所以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病出在聖人身上,你不想怎麼解決聖人的問題,卻要百姓服藥,莫非你是個蒙古郎中?
孟子:你說得再有道理又如何?你也沒有救世良方,還不是毫無作為?我儒門弟子長存浩然正氣,為救世毫無私心,問心無愧,如果世上多些我們這樣的人,天下必然太平。
莊子:我倒不懷疑你的人品,如果人人都有你的私德,天下太平是肯定的,不過,那叫理想國,然並卵。根據你的思路,我可以這麼假設:如果天下人人都不用幹活卻又有吃不完的糧食,天下更太平。你認為對不?
孟子:你這是強辭奪理!
莊子:彆著急,你的設想和我的設想在難度上並無高下,都是沒有可能實現的扯淡。我為什麼反聖人?是因為有了聖人,就意味著人有上下之分,人有上下之分,就意味著有不公,有不公,就有爭鬥,有爭鬥,就有更大的不公,就需要聖人擁有更大的權力,惡性迴圈之下,聖人的權力越來越大,就會成為天下的罪惡之源。當那樣的聖人掌控了天下,大道就徹底淪喪,整個天下就會被強權和謊言充斥,那樣的時代就是末法時代,有德之人也不能改變狀況,只能獨善其身。到時候,你們儒門又當如何處之?
孟子:儒門之人為道義不辭犧牲,雖千萬人,吾往矣!我們會向君王陳述利害,阻止君王縱慾為惡,勸君王懷仁厚德,只要君王是仁德君子,何愁天下不大治?
莊子: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事遂身退,是為聖人。之所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因為一切有為法註定徒勞無功,有為之下,人世繁華不過是水月鏡花,何如一開始就明道而無為?不過看破虛妄說來簡單,又有幾人能以身履之?靠勸諫使一個無道君王主動剋制惡欲而誠心向道,終是虛妄!罷了,大道終不免淪喪,世人終要親歷此劫數方能再立向道之心。貧道不再作徒勞之舉,言盡於此,逍遙去也!
孟子與莊子行禮辭別,待莊子離去,挺起胸膛,滿懷信心走向自己選擇的道路,不料路上遇到了楊朱和墨子,三人又辯論一番,但那倆可沒莊子那麼好說話,激辯之下,孟子被駁得直翻白眼,渾身哆嗦。這是後話。
-
3 # 石泉勵志哥
孟子和莊子看起來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其實卻是一路人。孟子以雄辯的面目出現,但用他自己的話說“吾豈好辯耶,吾不得已也”,不得已,是兩人的命運。孟子奔走列國,恨不得揪住那些混賬國君的耳朵,把自己的仁政灌進他們的腦子裡去,因為他不得已,他看不了時局崩壞,他對那些國君說話從不客氣。在他的身上,有鮮明的革命色彩,弒君是正義的,只要君是暴君,“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但他不能停留,他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莊子像烏龜一樣在爛泥巴塘子裡拖著尾巴游來游去,對於楚王的使者不屑一顧,因為他也不得已,他早已看穿了君王們虛偽的本質,對他們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對於世道也不再抱有任何希望,所以當他妻子死去的時候,他真心的為她鼓盆而歌,慶祝她的離去,莊子不是棄世,莊子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反抗,知不可為而不為,是無不為也。兩人的人生軌跡,無意中正契合了孔子兩名弟子的足印,子路與顏回,子路是狂者,狂者進取而無所畏懼;顏回是狷者,狷者無為而獨善其身。看似截然不同,其實殊途同歸。這樣的兩個人相遇,什麼都不必說,已經懂了。正是亂世中互相遇到唯一的知音,一定會擁抱在一起,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孟子和莊子都深切地感受到亂世的黑暗,因此他們都會出於本能而為黑暗流淚,這是老爺說的“不得已”。
-
4 # 思無邪賢賢
歲在庚子,時在初夏,天色將黯,月朗星稀。有幾片血紅殘雲羅列空中。夜色微醺,仍有薄光鋪透大河兩岸,岸邊菖蒲稍蘊墨跡,石峽之水依稀作響。
驟然間,一道閃電爚亂于山巔半道。稍許,雷聲狂放,大地肅穆。
一個半大稚子,面容清秀,難辨雌雄。手執一巨大荷葉蹣跚而來,似是囈語,口脣蠕動,不知所云為何。胖腳丫子踩踏砂石之上,右臂擺動有致,僅有萌態,無有扭捏。
“喂……”
當小孩左腳剛要踏入水中之時,有一粗壯聲音從大河中央遠遠傳來,只見一高大漢子和水狂奔如河神降臨一般,水花飛濺,模糊了此人身段。
小孩一愣,身體向前微顫,一屁股就坐在了岸上花草之間。
“喂!哪家的野孩子?在此 戲水?”高大男子三十來歲,滿臉胡茬,怒眼圓瞪的呵斥道。
“哦。”
“我說你是哪家孩子?”男子道,
“你是誰呀?嚇我一跳,我叫莊周。”
男子走進一看,如此秀美可人竟是個男孩兒,尤其是一雙明眸仿若晨星,亮而不失深邃,想必這孩子不是傻缺。
“你是誰呀?我是莊周,宋中國人,你呢?”小孩追問道。
男子沒有說話,也一屁股坐到了小孩對面,盤起腿來,整理好了衣冠。
“我姓孟名柯,鄒中國人。”男子鄭重其事道。
“那你為啥來我們宋國?”小孩不解道。
“孩子沒娘,說來話長”男子沒有直說。而是又反問道“那你為啥來河邊,你一旦溺水還得了,家長校長不得急死,你媽哭瞎校長被抹。”男子悻悻的說道。
見那熊孩子沒有反應,又道“現在可是溺水的高發期,你沒收到 校訊通?我得去找你們宋國的河道長,任由你一個小孩在河邊閒逛,也真是心大,我看他是不想幹了!”。
“溺水是什麼呀?叔叔。”小孩兒撲閃著那兩隻明眸道。
“為什麼水能把人給淹死?”
“因為水能堵住口鼻,無法呼吸,故死之,”
“為什麼無法呼吸就會死?”,小孩不解道。
“因為人活一口氣,樹活一張皮。”男子有些詫異,這孩子是真傻還是真傻?
“嗯,我明白了。”小孩望著往處的大河,大河泛著星月之光。
“唉,你明白了什麼呀?給我說說。”,男子似乎來了興致,追問道。
“我明白了人是被氣死的。”
男子一臉懵圈。
“人要是有了浩然正氣,是乃大丈夫,生死不過身外之物,有何貪戀”孟柯自語道。
“浩然之氣也是氣,有氣就有生,無氣就有死,何來浩然之說?”小孩歷聲道。
“你這小屁孩兒說得也有幾分歪理,那你認為何種死法有義有節?”男子問。
“只有明白死之義,才能通曉生之貴。並不矛盾啊”,男子道。
“既知生之貴,何必勞神通曉死之義?”小孩不屑。
“攔你溺水之舉,我動了惻隱之心,人若無此,於牲畜何異?救你免於死,才有生之義。”男子不服。
“我本來只是戲水,水還未沒到足背,何有溺水之說,倒是你那一聲喝,差點讓我墮於深水而亡,豈不是為我生惻隱之善而實傷與我亡,何故?”。
“這就是世人的通病。”。男子惶恐道。
“也罷,若我沒有溺水,你那一喝,斷我興致。若我已溺水,你在河中央,焉能救我上岸,何必多此一舉呢?”小孩兒不領情。
“罷了罷了,你一小孩兒,不與你一般計較。還是趁著星光趕路吧,你回你家找你媽,我得去找你們宋國的河道長,當面與他理論。回家吧,”
“好呀!”,說罷,小孩兒幾乎是跳了起來,扔掉左手裡的荷葉。
.“莊周,我可否送你一程回家,莫遇歹人……”孟柯關切地詢問。
“也好!聽我媽說,我長得漂亮,有人打算把我拐了買腎6。”,說完嘻嘻的笑了。
“哈哈哈。”
隨著男子的狂笑與小孩兒的吟唱,兩人手拉手消失在夜幕之下。
落雨了,聽得見雨聲,撲騰在地上,聞得見雞鳴。
-
5 # 飄1962
莊子一直隱於山野,屬神龍首尾都不見那夥的,既便孟子找到了莊子,莊子也會一臉的不屑,因為莊子壓根就不屑於儒家,莊子曾說過,當年孔子就曾問道於老子。莊子心中只有老子,他把老子的學說發揮到了極致,才有後人稱二人為“老莊”一說。
當然,孟子也豐富和發展了孔子關於“仁”的學說。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話聽起來多麼中聽!可是,這種話能實現嗎?是不是太理想主義了?請問,哪個君能把自己放在最輕的位置而去治理國家呢?君那麼“輕”,他又怎麼去號令別人呢?所以孟子的命運與孔子一樣,並沒有哪個國家真正請他出相入將。最後,他也只能跟孔子一樣,去“授業解惑”。理想太高,:墮到現實上是很慘的。
孟子見不到莊子,但可以見到別人。山東淄博市有春秋戰國時期的“稷下學宮”遺址,是孟子經常光顧的地方,他經常去那裡論戰。孟子最看不上墨家的“兼愛”學說,常與墨翟交鋒。可是墨家也有實用主義的一套,戰國時代的拋石機就是墨家發明的。我時常想,墨翟的“兼愛”,是否與孫中山先生的“博愛”有異曲同功之妙呢?
有人罵儒家虛偽,我倒不贊成罵。其實儒家不是虛偽,只是太理想化,如果皇帝老兒真的“仁”了,不是好事嗎?可惜“孔孟之道”讓董仲舒們弄歪了……
道子儒,兩種老死不相往來的學說,怎麼能一“如果”就遇上呢?沒有如果……
-
6 # 吹皺一塘春水
估計會握手,說聲你好,久仰,然後找個地方嘆二機功夫茶,然後談古論今,從原始社會談到2020年,以秦朝統一六國,到蘇聯解體,從中國抗疫到美國大亂。
-
7 # 趙日金141
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史記》有,孔子問禮於老子,捱了老子一頓批評之後,回來對學生說,我見老子如見了條龍。
不要以為孔子尊重老子,老子之後的道家與孔子之後的儒家,互不往來不說,還互相貶低,如《史記》記載,“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其謂是邪?”
如果孟子遇到莊子,二人畢竟是孔子與老子之後的儒家和道家名人,不至於忘了祖訓,互相絀,也就是互相貶低。客氣話還是可能說上幾句的,說過之後,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
-
8 # 謝安偉
爆竹聲沒有了、沒了沒了、2角8分大前門香菸沒有了,沒了,老虎灶沒了沒了、老刀牌香菸沒了、沒有了。爆米花沒了沒了、倒馬桶聲音沒有了、沒了沒了沒了了了疫經沒了沒了沒了沒了巳經沒了沒了..........................沒了了了了了了了了了
-
9 # 齊天大猴
當孟子見到莊子。兩人的聊天記錄
孟子:老莊人之初,性本善。那些壞人,都是受到外界們惡的影響才變壞的。
莊子:你這不就是道生一,二分陰陽嗎?如果每個做人性都是善良的,那麼惡又是從何而來的?那你所指的外界又怎樣界定善惡的區別?
孟子:所以仁政才能實現道德上的解放。
莊子:但有善惡,便有分別,有分別就萬眾萬求,千君一欲。方眾所求者,無非財利。千君一欲者,唯想獨霸天下。怎樣求仁政?
孟子:用浩然正氣去感化他們。
莊子:正氣可存之於意,卻難施之於形。你的所謂正氣,不是千君一欲亡求嗎?
孟子:去遊說國君。
莊子:道法自然,隨遇而安。
孟子:總得做點什麼。
莊子:心靜則涼。
孟子:¥$&$¥#
-
10 # 拾花小築
其實吧,這麼來講可能容易理解,聽過一個相聲說的是一個慢性子和一個急性子,這兩個人吧,算了,你還是回頭自己聽。
回覆列表
兩種人,孟子是儒家,莊子是道家。所持思想恰好相反。
1.孟子
孟子倡導仁義禮智信,君子要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孟子認為世人需要引導,需要要有自己的道德觀。同時,國家也需要愛護自己的國民,二者相互依存。國家要肩負引導職責。所以要禮制,來約束。
2.莊子
莊子反對仁義禮智信,並認為是盜賊,倡導無為而治。做事要順其自然,按照事物規律去做。認為仁義禮智信,管得太多,不適合自然的發展。而且還認為支援的人是盜賊。盜取別人的自由來滿足自己統治需要。
3.二者相見
兩者相見肯定會吵架,道不同不相為謀,是秉持的思想都相左。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莊子
孟子認為輕重有別,為君者要認清事實;莊子認為你怎麼知道他不快樂呢?這兩句話思想絕對相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