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顛倒黑白78268

    ⑴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規律。這就要求教育工作應該做到循序漸進。⑵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這一規律決定教育工作要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進行不同內容、特點的教育。 ⑶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規律。要求教育工作要及時施教,抓住關鍵期。⑷個別差異性規律,這一規律要求教育工作應充分重視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⑸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規律,這一規律要求教育者面對全體學生要樹立起堅定的信心,激發學生自我發展的信心和積極性。

  • 2 # 諮詢師Jason

    每個人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身心狀態,是一個客觀事實。這是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梳理的理念,甚至是信念。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面對不同階段的人時,能夠站在更加客觀的視角去理解和應對,而不是站在自我當下的視角來對待對方。

    一般來說,要適應個體身心發展規律,首先要認識每個階段的身心發展規律的特徵以及典型表現,只有瞭解才能理解。總體來說,一個人在21歲前的身心發展規律特徵包括5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0-1歲    信任與不信任

    第二個階段:2-3歲    自主與羞愧

    第三個階段:4-5歲    主動性與內疚

    第四個階段:6-11歲   勤勉與自卑

    第五個階段:12-21歲  身份(與對角色)的困惑

    其次,是建立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教育理念。一個人的教育理念決定了自己用何種思維和態度來對待個體。這裡有10個基本理念可以作為參考:

    1.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

    2.     一個人不能控制另一個人。

    3.     溝通的意義決定於對方的迴應。

    4.     個體的反應來自於對環境的理解。

    5.     所有行為背後都有正面動機。

    6.     有夠好的方法,每個人定會追隨。

    7.     凡事總有至少3個解決方法。

    8.     成長過程是一個學習過程。

    9.     應該幫助對方成長而不是替代對方。

    10.   “愛”不可以作為籌碼。

    第三,是在教育過程中的互動與理解。教育的過程其實是人際交往的一種,因此,彼此的積極互動和理解,才能保證教育過程中對目標、自我、對方和情境的更加客觀的理解,也才能讓教育發揮“知彼解己”的認知,找到更加適合和有效的方法,來發揮教育的最大功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第二天該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