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火藥與火器在宋朝之前一直是獨立發展的,到了宋朝,火藥開始運用到火器之上,,如此看來,宋朝開創了軍器的新時代。有沒有人知道宋朝當時的火器水平怎麼樣啊?開創了火器的宋朝為什麼還在戰爭中連連失敗?
2
回覆列表
  • 1 # 吳鉤的鉤沉

    首先糾正題主的一個表述:宋朝在軍事上並不是屢戰屢敗。雖然宋王朝的軍事表現確實不搶眼,但也不是像你想象中那麼差,如果真是屢戰屢敗,那怎麼可能在與遼、西夏、金、蒙古的對峙中堅持那麼多年。

    接著來說說宋朝的火器。北宋《武經總要》記載的火器有火球、引火球、蒺藜火球、霹靂火球、煙球、毒藥煙球、鐵嘴火鷂、竹火鷂、火箭。但這些火器的殺傷力,主要表現為燃燒或製造毒煙,而不是爆炸。

    將爆炸性火器應用於軍事的時代,是南宋。虞允文在採石磯迎擊金兵時,便使用了一種叫“霹靂炮”的火器,大敗金兵。

    不過,到了南宋後期,金國亦能夠製造出更厲害的火器,叫做“震天雷”,是鐵殼的炸彈:“鐵罐盛藥,以火點之,炮起火發,其聲如雷,聞百里外,所爇圍半畝之上,火點著甲鐵皆透”。“震天雷”爆炸開來,熱力可達半畝,彈片可穿鐵甲。進攻金國的蒙古軍團,不怕其他武器,就怕這“震天雷”。

    金國也用“震天雷”攻擊南宋。嘉定年間,金兵攻蘄州,“日添砲架數座攻打,……石砲之後,繼以鐵火炮,其形如匏狀而口小,用生鐵鑄成,厚有二寸,震動城壁”。鐵火炮其實就是用砲拋射的“震天雷”。南宋軍隊中也裝備有鐵火炮,只因長年戰亂,國庫虛空,無力配備足夠的火器。開慶年間,靜江府貯備的火器,“鐵火炮大小止有八十五隻而已,如火箭則止有九十五隻,火槍則止有一百五筒,據此不足為千百人一番出軍之用”。

    總的來說,宋代可謂是熱兵器的萌芽時期,火器的技術還處於初級階段,而且無法保密,很快便傳入敵國。這也是為什麼宋朝不能憑藉火器獨步天下的主要原因。

  • 2 # 小霸王29263015

    經常說小錢花出去能回來,不思進取領土一點點變小,直到亡國,差點滅種,還有臉說宋朝為了百姓不打北方,真是可笑,你不打別人不打你啊,沒能力就嘮沒用磕,總為了宋朝開脫.120年和平換來什麼,北宋皇帝百姓不知道打仗,天天尋思玩,玩的坐井觀天了,玩的領土少一半,以後的兒孫一樣籤條約,簽到亡國,古代國家打仗是跟現在一樣嗎?還侵略,哪是你領土?打下來就是我的,現在學者都推崇宋,說宋雖然差,可是百姓過的好,那農民起義那麼多呢?跟明比多多了,為啥?都是當官的,讀書人地位高,不打屁股啊,學者就希望我說啥都可以,

  • 3 # 冷兵器研究所

    以北宋為例,北宋的火器主要以燃燒類為主。

    火毬:一種主要用來燃燒殺敵的紙殼球形火器,其火藥配方用晉州硫黃14兩,窩黃7兩,焰硝2.5斤,麻茹1兩,乾漆1兩,砒黃1兩,定粉1兩,竹茹1兩,黃丹1兩,黃蠟0.5兩,清1分,桐油0.5兩,松脂14兩,濃油1分。其製造方法先是把晉州硫黃、窩黃、焰硝一同搗碎,然後把羅砒黃、定粉、黃丹放在一起研乾漆搗成粉末,之後把竹茹、麻茹微微炒熱然後碾成碎末,把黃蠟、松脂、清油、桐油、濃油等易燃油料一塊熬成油膏,最後把前面這些粉末、油膏混在一起攪拌均勻後包裹在用5層厚紙裹成的球形紙殼內,人後用麻繩把紙殼紮緊,表面再把松脂熔成液體後塗抹上去。火毬在使用時先用火錐烙熱可燃,然後用投石機拋射出去,可以野戰也可以守城。

    煙球:用紙製成球形外殼,球殼內裝放火藥3宋斤,在球殼表面包一層1宋斤重黃蒿,共重4宋斤,之後如製造火毬一樣在黃蒿表面塗上厚厚一層易燃油料,戰時先用火錐將煙球表面的易燃油料烙透,使其發熱可燃,之後用投石機投射到敵方位置,可起到遮蔽敵人視線的效果。

    毒藥煙球:毒藥煙球是一種燃燒後散發毒煙毒氣來殺傷敵人的火器,共重5宋斤,其火藥配方為硫黃15兩,草烏頭5兩,焰硝一斤14兩,芭豆5兩,狼毒5兩,桐油2.5兩,小油2.5兩,木炭末5兩,瀝青2.5兩,砒霜2兩,黃蠟1兩,竹茹1兩1分,麻茹1兩1分,把這些藥物搗合後用球形紙殼包裹,之後用一條1.2丈長、半斤重的麻繩從中貫穿球體為弦,利於拋放。最後用紙12.5兩,麻皮10兩,瀝青2.5兩,黃蠟2.5兩,黃丹1.1兩,炭末半斤等易燃材料塗抹於球形紙殼外,使用時先用火錐烙熱可燃,然後用投石機投射,不過這種火球多用於守城,在敵人蟻附攻城時用投石機投射到城外,或者在用甕聽探查到敵人挖掘地道時先在該處敵軍路線上選一地點挖一條豎井,待敵軍挖到豎井後兩洞相通,守軍便用毒煙火球配合霹靂火球燒熱後扔進豎井內燻灼敵軍,當其燃燒後便散佈出濃烈毒煙,因其氣體燥烈,凡是被燻到的無不口鼻出血頭暈而喪失戰鬥力。

    引火毬:用來試射測定距離及精度的火毬,發射這種火球后再根據其距離精度修改發射火球。引火毬重有3~5宋斤,外殼用紙裹成球形,球內裝滿碎磚屑,再用熬黃蠟、瀝青、炭末混在一起熬成泥膏狀,塗滿球形外殼表面,球體中間用麻繩貫穿,以便攜帶。使用時用投石機丟擲,測試遠近精準,然後根據此資料投放火毬。

    蒺藜火毬:是一種在爆炸後噴散鐵蒺藜的球形火器,它是將三枚有六個尖刺的鐵刃用火藥裹住包成球狀,其具體工藝為先用硫黃1.4斤,焰硝2.5斤,粗炭末5兩,瀝青2.5兩,乾漆2.5兩,混合在一起搗成粉末,再用竹茹1.1兩,麻茹1,1兩,剪碎後用桐油、小油各2.5兩,蠟2.5兩攪在一起熔成汁液混合攪拌後包裹成球形;表面用紙12.5兩,麻10兩,黃丹1.1兩,炭末半斤,以瀝青2.5兩,黃蠟2.5兩,混在一起熔成汁液攪拌均勻後周身塗滿,再用8枚有倒刺的鐵蒺藜環繞一圈固定在火毬表面,中間用一條1.2丈長的麻繩貫穿,便於攜帶。使用時用鐵錐烙熱使其燃燒,之後用投石機投射出去,球體在燃燒過程中爆裂,使鐵蒺藜四散飛落。

    霹靂火毬:一種兼具爆炸效能的球形火器。其用粗約1.5寸兩三節幹竹沒有裂縫者一段,用3~4宋斤火藥包裹住大小如鐵錢的薄瓷片30枚,裹成球形,球體兩端冒出幹竹頭約1寸,外殼用易燃油料、雜藥跟火球一般塗遍周身。主要用於守城,在用甕聽探查到敵人挖掘隧道時,在其路線上選一地點挖一道豎井,等敵人挖到豎井兩洞相通,便用火錐把霹靂火球烙熱燃燒扔進地道內,然後用扇子往地道內扇風以催使毒氣向內蔓延燻灼敵人,使用者要口含甘草,以免被毒氣反燻。

    在《武經總要》記載的火球藥方中,總共有三個完整的三組分火藥配方,為火毬火藥配方、蒺藜火毬火藥配方、毒藥煙球火藥配方。在這三種火藥配方中我們看到北宋火藥的主要成分是硝石、硫磺和炭,在火毬火藥配方中硝石、硫磺和炭的配比達到83%,蒺藜火毬硝石、硫磺和炭佔比為82%,毒煙火球硝石、硫磺和炭佔比為65%。這說明以硝、硫、炭為主的三組分火藥在北宋初期便已經被掌握並熟練使用,但因為時代的侷限其也是有很大缺陷。

    比如由於硝石的配比不夠高,而使得火器的爆炸威力大大減小。在這三種火藥配方中可以計算出火毬火藥法硝石、硫磺和炭的配比是:48.66%:17.03%:17.03%;蒺藜火毬火藥法硝石、硫磺和炭的配比是:50.19%:25.09%:6.27%;毒煙火球硝石、硫磺和炭的配比是:38.61%:19.31%:6.44%。而明代已經發展成熟、接近近代黑火藥配比的鳥銃黑火藥硝石、硫磺和炭配比為75.8%:10.6%:13.6%;以及《武備志》中記載銃炮火藥硝石、硫磺和炭配比則為80%:10%:10%。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宋代的黑火藥還不適合用做發射藥。

    除此之外宋初火藥還有以下三種弱點:1,燃點高,用明火很難點燃,要用燒紅的鐵錐不斷提供熱量才能夠點燃;2,只有在空氣充足的情況下才能夠充分燃燒;3,在密閉的容器裡燃燒緩慢且不能充分燃燒。這表明了在北宋時期中國還不具備出現爆炸類火器和身管火器的技術與條件。

    因此史書記載也證實北宋這些火器主要靠燃燒作戰。不過我們也要結合時代背景看,自火藥發明以來到宋初,火藥中硝石、硫磺和炭的配比經過人們長期的實踐、摸索,已經基本統一,其配比也有了書面規定,這在火藥史上是很大的發展和進步。另外根據劉旭先生所著《中國古代火藥火器史》中宋初這三種火藥配方實驗結果來看,火球火藥在燃燒後中心溫度可高達1300℃,這已經超過了鐵的熔點,配合宋代書籍描述的可以把敵人盔甲燒熔的記載來看,當時的縱火類火器已經具有非常可怕的殺傷力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前Wanna One成員賴冠霖回國後的發展以及他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