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吳叔告。 傳吳叔告於理宗端平二年(1235)赴京參加考試,文章得意。他的考卷被主考官視為“三及第”的“備取”卷,就把它擱在另一張桌子之上。誰知突然一陣徐風吹過,卻把吳叔告的考卷輕輕地吹起,慢慢地端端正正落在聚精會神、埋頭閱卷的主考官的桌上,主考官感到奇怪,似有神助,就順手把吳叔告的考卷暫放在自己辦公桌的抽屜裡,以備複閱。爾後,主考官突感頭痛不已,急要回去服藥,不得不交代副主考官代為評閱定奪。副主考官遵命接替時,開啟抽屜,發現抽屜中端端正正地放著一份“吳叔告”的考卷。副主考官誤認為此卷必定與主考官有什麼特殊關係,故此主考官藉口迴避,而暗示自己予以“關照”。於是,副主考官就擬定以“吳叔告”的卷子為進士第一名(狀元)。經賜“走馬遊街”,授官籤書威武軍節度使判官廳公事,兼理文學。 當吳叔告向正、副主考官“拜謝恩師”時,他們偶然談及此事的過程,大家感到驚奇。其實,以吳叔告的才學,得中狀元,也是當之無愧的。然而,莆田民間卻煞有其事地流傳“風吹狀元”吳叔告的傳說了。 嘉熙二年(1238),吳叔告被召入京,授秘書省正字,進遷校書郎,兼史館校勘。嘉熙四年(1240)出知撫州,他以正教化、撫善良為先務;懲貪官,稽財稅,為民省賦。結果,遭讒被貶。 至景定二年(1261),他又奉召入京,除尚書右郎官。不久,命兼國史館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他秉性狷介,不能逢迎於時,屢遭攻擊與排斥。 此後,吳叔告官大理寺卿時,於景定五年(1264)在京病逝,歸葬故里。 據傳,吳叔告的墓(在水南合浦裡的笏石山上),按古代官員墓地規格且具有興化地方的特色。墓區內分內、中、外三堂,墓前有神道,神道柱、神獸、碑等。神道兩旁豎立石人、石馬、石羊、石鹿、石豬等,顯示出宋代雕刻藝術的高水平。尤其民間奇傳:說吳叔告墓前的石鹿和石豬,經常跑到附近田間去吃糧食作物呢!可知,傳說就是傳說。 吳叔告在家鄉建有“叔告書樓”,樓中藏書數千卷。他著有《秋畦集》,惜已佚。《莆風清籟集》存其詩一首,《閩詩錄》丙集卷十四亦存此詩。 哭真西山先生 恍惚精神對天廷, 嫉賢宰相別孫宏。 便令身入翅材館, 不忍重過下馬陵。
應該是吳叔告。 傳吳叔告於理宗端平二年(1235)赴京參加考試,文章得意。他的考卷被主考官視為“三及第”的“備取”卷,就把它擱在另一張桌子之上。誰知突然一陣徐風吹過,卻把吳叔告的考卷輕輕地吹起,慢慢地端端正正落在聚精會神、埋頭閱卷的主考官的桌上,主考官感到奇怪,似有神助,就順手把吳叔告的考卷暫放在自己辦公桌的抽屜裡,以備複閱。爾後,主考官突感頭痛不已,急要回去服藥,不得不交代副主考官代為評閱定奪。副主考官遵命接替時,開啟抽屜,發現抽屜中端端正正地放著一份“吳叔告”的考卷。副主考官誤認為此卷必定與主考官有什麼特殊關係,故此主考官藉口迴避,而暗示自己予以“關照”。於是,副主考官就擬定以“吳叔告”的卷子為進士第一名(狀元)。經賜“走馬遊街”,授官籤書威武軍節度使判官廳公事,兼理文學。 當吳叔告向正、副主考官“拜謝恩師”時,他們偶然談及此事的過程,大家感到驚奇。其實,以吳叔告的才學,得中狀元,也是當之無愧的。然而,莆田民間卻煞有其事地流傳“風吹狀元”吳叔告的傳說了。 嘉熙二年(1238),吳叔告被召入京,授秘書省正字,進遷校書郎,兼史館校勘。嘉熙四年(1240)出知撫州,他以正教化、撫善良為先務;懲貪官,稽財稅,為民省賦。結果,遭讒被貶。 至景定二年(1261),他又奉召入京,除尚書右郎官。不久,命兼國史館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他秉性狷介,不能逢迎於時,屢遭攻擊與排斥。 此後,吳叔告官大理寺卿時,於景定五年(1264)在京病逝,歸葬故里。 據傳,吳叔告的墓(在水南合浦裡的笏石山上),按古代官員墓地規格且具有興化地方的特色。墓區內分內、中、外三堂,墓前有神道,神道柱、神獸、碑等。神道兩旁豎立石人、石馬、石羊、石鹿、石豬等,顯示出宋代雕刻藝術的高水平。尤其民間奇傳:說吳叔告墓前的石鹿和石豬,經常跑到附近田間去吃糧食作物呢!可知,傳說就是傳說。 吳叔告在家鄉建有“叔告書樓”,樓中藏書數千卷。他著有《秋畦集》,惜已佚。《莆風清籟集》存其詩一首,《閩詩錄》丙集卷十四亦存此詩。 哭真西山先生 恍惚精神對天廷, 嫉賢宰相別孫宏。 便令身入翅材館, 不忍重過下馬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