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心快活
-
2 # 水木快快刀
徐志摩《再別康橋》中包含哪些情感宣洩?
詩人在詩歌中所宣洩的情感,抒發的情懷,是很主觀的思想意識,讀者有時很難探究真實情況,畢竟內心的起因、感情的表達往往是文字所無法承載的。為了不過度解讀,試著從以下方面略說一二。
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懷念,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是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體現了新月派詩人的鮮明特點。
二、從知人論世,知人論事上說,映射了詩人情感的困頓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人物,用想象來裝成那模糊影像的輪廓,把主觀情緒化為具體形象,追求羅曼蒂克,多情總是被情困。上個世界20年代初,詩人與才女林徽因相識於英國,從此開始追求單邊的幸福,與原配妻子離婚。
英國康橋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後來林徽因經過理智的思索,和父親一起提前回國了,而且是與志摩不辭而別。體現了徐志摩對林徽因感情的最好直白,一見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這就是世俗所難理解的一種純情。
林徽因卻突然回國和樑思成結婚,一向有紳士風度的詩人,只能將往昔生活的甜蜜回憶,通過詩歌委婉而又含蓄地表達。是因為詩中的很多地方都有暗示。比如“夕陽中的新娘”,這作為美好生活象徵的新娘,就有林徽因的影子。
這首詩是何背景創作的?這首詩創作於1928年11月,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
一、過去在劍橋的美好時光的回憶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
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心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二、故地重遊的感慨
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徐志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11月6日在歸途的中國南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康橋情節”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
當年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後,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乘船歸國途中,面對洶湧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短暫的一生,給世人留下了著名的詩歌,追求浪漫,為情所動,為情所困,為情所累,一輪新月升起,又很快落下。
-
3 # 雲上生蓮
首先回答: 惜別昨日之景 ,感傷今朝之情。
▲《再別康橋》原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作者】徐志摩
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六日作
▲《再別康橋》徐志摩簡介
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
原名章垿 字槱森 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
浙江海寧硤石人。
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
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
1926年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
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
1931年11月19日,飛機罹難。
代表作品就有《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創作背景
徐志摩的三別康橋
第一次 1921年到1922年,他第一次到劍橋大學進修。
徐志摩受西方資產階級人生觀和文藝觀影響非常大。
開始了對愛、美與自由西方理想式的信仰追求。
當徐志摩康橋理想成為他的“創作的源泉”“時,他的文學才華內爆發了。
第二次 1925年4月重遊,歸國後寫《我所知道的康橋》。
回國時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民族只恨,軍閥混戰的飄零落魄。
對那段康橋時光產生了難忘的依戀之情。
第三次 1928年8月,寫下了《再別康橋》。
那是對“康橋時光”理想主義的破滅的頹廢之情的表達。
是對康橋時光”回憶的惆悵,孤寂無奈中有著無限哀傷的情懷。
其實,我們每個人對已經遠去的時光都有著不捨的情感。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自己的“康橋”。那裡也流淌著我們的自己詩…
-
4 # 師姐dengxiashiqing
徐志摩《再別康橋》中包含哪些情感宣洩,這首詩是何背景創作的?
看了之前幾位老師的回答,可以說各有千秋。
在此,我還想從其他方面對這個問題做一拓展。
一 從徐志摩的所學志向分析雖然我們把徐志摩定義為現代派詩人,但是他最初的志向並不如此。
從他開始海外求學所看,他選擇的是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並且獲得了本科和碩士學位,再有半年,博士學位不出意外也可以收入囊中,只是他志不在此。頭也不回直奔劍橋而去。
因為他欣賞的哲學家羅素就在劍橋。一意孤行的結果往往都不理想。
一頭扎進劍橋後,他所向往的哲學大師因其提倡的某些理念和英國王室相左,所以劍橋已將這位大師除名。
徐志摩去的時候,這位大師前往中國講學去了。
百無聊賴之際,徐志摩又不能回美國讀博,就開始遍尋英國本土和中國前往的業界名流。
結識了英國大作家狄更斯,拜見了梁啟超的好朋友、此時在英國公幹的林長民。也就在此時,遇到了一生的“白月光”林徽因。
後來經狄更斯介紹,以“特別生“身份得以進入劍橋學習。但直到他1922年回國,他也沒再拿到任何專業的學位。
雖然他被譽為中國的新月現代詩派“掌門人”,但比起國內業界大咖,動輒留洋博士來說,徐志摩的確是“浪得虛名”。
而且,因為他所寫現代詩歌從內容和風格上都有些不接地氣。當時二十年代軍閥混戰、世界列強欺辱分裂中國,三十年代,抗日戰爭一觸即發。
而徐志摩的詩歌還在附庸風雅、歲月靜好,所以受到以魯迅為首的左翼作家的嘲諷譏笑,認為徐志摩的現代詩表達是一種油滑世故,缺乏“中國脊樑”的民族大義、果敢勇毅。
還有更狠的疾風暴雨在等著他。
1926年,在徐志摩與陸小曼大婚。徐志摩父親徐申如本來堅決不同意這門婚事,後經胡適、劉海粟等人斡旋勸慰,最後不得已首肯,但有一個前提是必需請胡適主持、梁啟超徵婚。
江冬秀尤其恨zha nan,所以堅決不讓胡適參加婚禮。
結果呢,和一般婚禮滿嘴吉祥祝福話大相徑庭的是,梁啟超把婚禮變成了大型道德評判現場秀。
梁啟超的證詞充滿了訓斥和警告,其中就指斥徐志摩“你這個人心情浮躁,以至於學無所成,做學問不成,做人更是失敗。”
結婚之後,陸小曼的夜夜笙歌歡舞、錦衣美食,都成為徐志摩的莫大負擔。他為了增加收入有時同時打七份工,直接淪為陸小曼的提款機,哪裡還有心情和時間去研究學問。
中國的男子,尤其是讀書人,自小就受經典所染,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當成人生唯一目標。
徐志摩哪一個也沒做到。
1928年徐志摩已32歲,三十而立,僅憑歲月靜好的詩歌實現曾經改天換地的人生理想,似乎有些太過勉強。最起碼要比肩杜工部“家國情懷”的詩品,方顯其士子風骨。
劍橋,就是徐志摩人生理想的載體,是其夢想孵化器。
故地重遊錦衣夜行才與虛懷若谷相配,而徐志摩的重遊,只能說是空有一腔弘願,可惜灰飛煙滅。
所以只能借自然抒懷,一吐平生未得志的喟嘆:康橋的一草一木,康橋的旭日斜暉,康橋的清潭小舟,描繪得有多美,徐志摩心中的空虛就有多重,對過去美好歲月擦肩的遺憾就有多深。
三年後,徐志摩撒手塵寰。機毀人亡,身體大都被燒焦。我們再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詭異中兼具無限的傷感 ,及對徐志摩命運如是的無奈慨嘆。
二 從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來分析詩人自古多情善感、情愫汪洋恣意。徐志摩也不例外。一見徽因“誤”終身。而豆蔻年華的林徽因倒是有著超越同齡人的清醒和理智。
她懂得情感的衝動與易於幻滅。多年以後,她在文中就做過如此描寫:愛情是容易被懷疑的幻覺,一旦被識破就自動灰飛煙滅。
因此,她提醒自己:任何東西都可被替代。愛情,往事,記憶,失望,時間……都可以被替代。但是你不能無力自拔。
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即使感情再濃厚,林徽因也不可能去做有婦之夫徐志摩的小妾。
而徐志摩逼著懷孕的髮妻張幼儀打胎,逼著剛出月子的張幼儀簽下離婚協議。這些猛如虎又冷似冰的操作,也讓林徽因惶恐和擔憂。
16歲林徽因跟隨父親來到英國,父親對其是有厚望的: “我此次遠遊攜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觀覽諸國事物增長見識。第二要汝近我身邊能領晤我的胸次懷抱……第三要汝暫時離去家庭繁瑣生活,俾得擴大眼光養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
尤其最後一句話,寄希望於女兒養成改良社會的見解和能力。林徽因怎麼可能因為自己的喜好而剝奪張幼儀的婚姻幸福權利呢。
所以,林徽因跟著父親回國,後與門第相同、志趣相同、性情互補的樑思成定親,後一道去美國留學。並在1928年3月21日,兩人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
徐志摩1928年7月,回到他與林徽因的一見鍾情的劍橋,睹物思人,心中該是多麼感慨!
數年時光,他已為人夫,她亦為人妻。
無法訴說的懷念遺憾之情,只能深藏在笙簫別離曲中,深藏在康橋夕陽柳影中,深藏在漫溯青草的小舟中,深藏在夜深一船星輝中,深藏在寂寥的揮揮衣袖與雲彩作別中。
人常說,初戀就是用來懷念的。那是因為初戀,在以後的歲月中,大概率此生不再謀面相遇。
可是,同在北京一片晴空下,同在一個大咖雲集的文化圈,同在太太的客廳,一主一客。
同在新月社沙龍上的高談闊論中,同在詩刊上的字裡行間處。
時時刻刻提醒徐志摩:她在,且美好依然。
尤其是自己的婚姻生活不夠和諧幸福,而“白月光”卻是志同道合、神仙眷侶,兩廂較之,徐志摩心如煎熬得感受會更加強烈。
因之,劍橋,對徐志摩來說,曾是幸福沉醉處,也是分離傷心所。
當年,林徽因不辭而別隨父回國,徐志摩痛徹心扉,又無處發洩之際,就經常迤邐徜徉在劍橋校園中,看水看花,看草看木,情託自然,遙寄懷思。繆斯紛至沓來,詩作頻出。
康橋對於徐志摩意義非凡,故數度重返。
這首《再別康橋》,詩歌語言呈現出來的輕快節奏,和諧音節,讀來旋律婉轉處,都是詩人用動性動情的宣洩與懷念。
韻腳的轉換,音節迴環往復,都是徐志摩在與他的白月光超越時空翩然起舞的動人身影。
每一小節詩句間架的既賦有規律性且兼具差異性的變換,呈現了似亭臺樓閣層疊性的建築之美。
所有這一切融合在一起,全詩構成了一首完整的懷念樂曲,聽來是如此的唯美傷感、栩栩如生。
夕陽下的劍橋
胡適評價徐志摩:他的人生觀是一種“單純的信仰”,三個詞愛、自由和美。
而徐志摩的這種人生觀,就是在劍橋數年建立起來的。
從這個角度說,劍橋就是徐志摩的“精神家園”。
-
5 # 嗨嗨螞蟻
《再別康橋》是首優美的現代抒情詩,抒發了詩人徐志摩在離別母校時對康橋無比眷戀、喜愛之情。
此詩寫於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心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菸與文化》)
康橋,即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 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號上,後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康橋情節”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 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於他當時比較儘快,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湧的大海了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抒發的是什麼呢?三句話概括:是一種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意是主觀思想感情;境是詩內描寫的客觀景物。何謂意境?是人物的主觀思想情感和客觀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個性色彩的藝術畫面,既稱為有意境。當然我們欣賞徐志摩的詩和欣賞別的詩一樣,需要調動對生活的積累,需要調動我們對知識的積累,然後我們一節節的講這首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句詩若分析的話,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還有,還加上一句,作別西天的雲彩
-
6 # h千祥雲集
他的代表作品中《再別康橋》最廣為流傳,經常被拿來作為朗誦比賽用。《再別康橋》也是徐志摩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
詩中的情感這首詩意竟美,情感深摯含蓄,詩思精巧別緻。詩人以康橋的自然風光為直接抒情物件,採取間接抒情的方式,寓情於景,人景互化。通讀整首詩,無一處不是在寫景、又無一處不是包含著詩人那淡淡的離別愁緒。
《再別康橋》語言輕盈柔和,形式精巧圓熟,詩人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是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甘心做一條水草!
----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
7 # 瀟瀟風雨竹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巔峰之作,膾炙人口,流傳極廣,是中國近代不可多得的佳作,通過描寫康河的柔美風景,表達了作者的依依惜別之情,全詩意境優美,感情真摯自然,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
-
8 # 王道正義之聲
說明當時的徐志摩在康橋是那樣的不起眼。他輕輕的來了,象水溝裡的水草一樣,雖有擺動但沒任何人在意。他輕輕的去就象他輕輕的來在康橋帶不走一絲雲彩。
-
9 # 尋夢者7970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
個人覺得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整首詩是非常連貫的,全詩宣洩了由“再別”生髮出的,對康橋的依依惜別不捨的留戀之情,苦澀、無奈的離別愁緒。作者用輕盈雋永的語言,就像是對戀人在輕聲細語、娓娓道來,傾訴著對康橋的依戀、回憶 …… 詩人用比喻、擬人的寫法宣洩著對夕陽中的金柳,康河水底招搖的青荇,和康橋自然的美。用輕輕、悄悄、沉默等語言宣洩著一縷縷康橋情懷。
這首詩是詩人徐志摩故地重遊,歸國途中面對大海,和遼闊的天空寫下的一首對母校、對康橋眷戀和失落的一首膾炙人口的現代詩。
-
10 # 錢幣世界人物誌
這是徐志摩一首經典的現代詩。《再別康橋》一詩一經發表,就引起了強烈轟動。這首詩給年輕的徐志摩帶來了巨大的社會聲譽,成為徐志摩的代表作,也奠定了徐志摩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上的一席之地。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後,8月中旬回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再別康橋》
-
11 # 夢已開始
《再別康橋》是現代詩人徐志摩最著名的詩篇之一。它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詩歌意境柔美悠遠,風格清新飄逸,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正因為他那欲別不能的纏綿情誼,多少年來一直深受讀者的喜愛。高中語文教材幾度更易,也從未把它刪除在外。由此可見,《再別康橋》一詩地位之非同尋常。
一個純粹的中國詩人,緣何會對一座異國他鄉的康橋如此依戀,如此掛肚牽腸呢? 我認為,那是因為康橋承載了作者一生的理想,康橋有他的“彩虹似的夢”。彩虹,是豐富多彩的,他的夢,也是豐富多彩的!
我就以“彩虹似的夢”來引領這篇文章,淺析徐志摩的康橋情節,解讀《再別康橋》一詩中情感的多重內涵。
一、愛情夢
1920年,徐志摩來到英國劍橋大學學習,其間邂逅了在當時稱為"中國第一才女"的林徽因,從此他便墮入了一場不能自拔、刻骨銘心的愛戀中。
作為詩人的徐志摩,在這一瞬間,已經被清純少女林徽因深深的吸引,他在此刻已經忘記了家鄉還有他的結髮妻子張幼儀和自己的兒子的存在,認定林徽因就是他自己在茫茫人海中追求的那位一生之靈魂伴侶。
他愛上了像精靈一般的林徽因,為她寫下了無數情真意切的詩句。應該說,對林徽因的愛,是徐志摩第一次真正的戀愛,也是他人生中遲到的初戀。
而含苞待放的才女林徽因,也被眼前這位風流倜儻的徐志摩所迷倒,於是在英國康河上架起的康橋邊上留下了他們浪漫而又充滿記憶的足跡。
然而,他與林徽因的愛情無果而終。 他不無留戀而又遺憾地寫道“我這輩子就只那一春”。從此林徽因成為徐志摩夢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個完美身影,他只得自我安慰似地說道:“我將於茫茫人海中尋訪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至美如金的康橋,對徐志摩來說,留下了太多初戀的美好回憶,是他一生刻骨銘心的愛的聖地。康橋的記憶,是為了那個叫林徽因的女子,倘若沒有她,康橋也不過是一座橋,一種存在的風景。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徐志摩對康橋的讚美,包含著他沒有明說的言外之意——對愛情的歌頌。也就是說,康橋成了徐志摩對林徽因愛的一個象徵、一個載體,這構成了他所尋之“夢”的核心和真正的祕密。
二、自由夢
在劍橋學習期間,徐志摩確立了他的政治理想和社會理想——在中國建立英國似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他認為德中國人太蠢; 法中國人太陰; 南歐人太亂; 美中國人淺薄,文化歷史不長。所以比較像樣的是英國。他曾說過“英中國人是自由的,但不機械; 是保守的,但不頑固”。所以他滿懷英國康橋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國實現資產階級的自由夢。但是歸國後,內憂外患、戰火連連的中國在“五四”後,掀起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浪潮,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在中國這片土壤裡找不到生根發芽的沃野。徐志摩的單純信仰在中國缺乏實現的社會基礎,它註定是要破滅的。詩人曾經無比嚮往的自由夢想,還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民不聊生的殘酷現實中夭折了。
三、文學夢
徐志摩是一個熱情地擁抱、深情地愛戀英國文化的人。留學歐美期間,他愛與名士交往,廣泛涉獵世界名家名作,也接觸了各種思潮流派。這個時期,孕育了他的政治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識,同時也撥動了他的求知慾,觸發了他的創作意念。歐洲的文明,名流的思想,雪萊、拜倫的風流與浪漫,如同一道道洪流,不時衝擊著徐志摩,他崇拜的偶像也由美國的漢密爾頓轉向了英國的雪萊和拜倫,他堅定地走進了詩人的行列。
然而,彩虹絢麗,終歸虛幻。“夢”雖絕美,終歸成空。在這首華美的詩句下,掩飾不住的是詩人曾經熱情萬種卻背後無奈的淒涼,而“揉碎”一詞更是暗含破碎幻滅的無言悲苦。
狂飆突進的“五四”,已經昭示了時代所呼喚的精神力量,這時的徐志摩卻還在一邊吟唱著康橋的柔波、嚮往著自由與快樂,就顯得太不合時宜了。這種浪漫飄逸的文學夢和自由的愛情在時代大潮的衝擊下,都如肥皂泡一樣破滅了,這“彩虹似的夢”最後終歸還是被“揉碎”在了現實的“浮藻間”。
故地重遊,再一次回到這個曾讓他熱情燃燒的母校,滿是憂傷失落的他怎能不感慨萬千?
刻骨的愛情,炫美的理想,別樣的人生,徐志摩演繹的是一曲性靈的舞蹈,華美絕倫,但身處灰色的年代,終究擺脫不了灰色的落幕。他宛如雲中那一隻閒雲野鶴,輕輕的飛走,將那華美空影留給日落和黃昏。此乃詩人之不幸,更是時代之大不幸,但能借助《再別康橋》一詩感受到絕美的自然、純美的人生、華美的夢想卻是我們無數讀者的幸運。
四、佳作欣賞:
《再別康橋》
[ 現代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回覆列表
《再別康橋》體現了詩人離別康橋的依念不舍的心態,將自已比擬為雲朵輕輕的來輕輕的離去,不聲無息的悄然離去,心中惆帳表達至盡。
"金柳""新娘"寫岀黃昏的景色,金柳是夕陽下的柳影,不是詩人寫不出如此的比喻,同時又比喻心中的盪漾、激動的離別心情。
詩人將自己比著水草,流露出與世無爭,欲為安靜,又要尋夢的複雜心態;又想把心中離別之情,心中的理想高歌,但在異國他鄉,只好壓在心中,悄悄的沉默在心中。
從黃昏寫到夜景,把康橋的景色和自已的抱負全部展現出來了。是詩是畫,是自已的思緒,自已的離別之情躍然句中,這就是這首詩絕妙之處。
讀了令人如身臨其景,真使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