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磚家
-
2 # 常棣tandy
後漢可以說始於“軍士勸進”也亡於“軍士勸進”。但是之所以存在4年而亡,在於他的嚴刑治國,任用酷吏,草菅人命,暴虐統治。其開國君主劉知遠成為五代中最嚴酷的君主。但是後漢而亡的直接原因在於其末代君主漢隱帝以議事為名,誘殺了楊邠、史弘肇、王章三個元老重臣,並誅滅了郭威在京的所有家屬,同時派人到鄴都誅殺郭威,這直接促使後漢的滅亡。
下面我就詳細說說後漢:
一、劉知遠與後漢的建立建立後漢的漢高祖劉知遠,即位後改名為嵩,他是沙陀部人,世居太原,家世貧寒。
劉知遠小時候,性格內向,沉默寡言,且多病多災,看似難以養大。長大了之後,長成一副異相,面色紫紅,眼睛多白,有凝重之態。他家境貧寒,迫於生計,到一個李姓大戶人家當了上門女婿。
倒插門後,他為女家牧馬,有一天,馬踐踏了廟田,僧人惱怒,將他綁起來揍了一頓。上門女婿不好當,身份太低,被人看不起。面對這個戰爭連綿不斷的世界,劉知遠為改變自己的前途,走上了當兵吃糧的道路,投在李嗣源的手下。
他上陣打仗勇敢,不久就被提升為偏將。李嗣源和樑軍舉行德勝之戰,戰鬥打得激烈,參戰的石敬瑭突然馬甲斷裂,情況危險異常,劉知遠衝了上去,以自己的戰馬與石敬瑭相換,並斷後保護石敬瑭脫離了險境。事後,石敬瑭感激他,把他從李嗣源那裡要了過來。
石敬瑭鎮守太原,會朝廷發生政變,後唐愍帝被迫出亡,在道中與石敬瑭相遇,一起進入屋舍密談。劉知遠為防出事,特派勇士石敢袖藏鐵錘相隨保護。結果兩下鬧了起來,劉知遠帶人闖了進去,將後唐愍帝的隨從全部殺死,再次救了石敬瑭的性命。
兩次相救,劉知遠在石敬瑭面前逐漸大紅大紫,升為兵馬總管——馬步軍都指揮使。他治軍無私,不管士兵、將軍一視同仁,治得全軍上下一心。唐廢帝疑石敬瑭有反心,大軍進圍太原,他負責守城,把城守得固若金湯。
石敬瑭為擺脫困境,並使自己取得天下,欲爭取契丹的支援,劉知遠和桑維翰力排異議,表示贊同。然當石敬瑭準備以稱子、割地的條件去談時,劉知遠認為這樣做過於屈辱,反對說“稱臣可以,以子事父則太過分。厚賂金帛,足以讓其出兵,不必答應割讓土地,恐日後為中國大患,後悔莫及。”
石敬瑭不聽,劉知遠只能聽之任之。
契丹軍幫助石敬瑭粉碎了後唐的圍攻,在互相合作的過程中,耶律德光非常看重作戰有方的劉知遠,在和石敬瑭分手時,他特地關照說:“此將軍甚勇猛,沒大過切勿相棄。”
後晉政權遷移到開封,建有大功並受到契丹關照的劉知遠和投降契丹的杜重威,同時被任為節度使。劉知遠恥於和杜重威一起受命,杜門不出,以此表示他的不滿。
石敬瑭認為他居功自傲,目中無人,一氣之下要剝奪他的軍職。幸宰相趙瑩說情,另派大學士和凝登府宣喻,劉知遠才接受了詔命。
幾經遷職,劉知遠數年後被任命為太原最高軍政長官,接管了這塊北方最重要的領土。頗懂人情世故的他,到任後,公務不管,先忙著做了一件事:將當年揍他的僧人召來,好言撫慰。此事雖小,卻為他贏得了度量大的美名,獲得了當地的人心。
晉出帝子繼父位後,景延廣把持朝政,以強硬的姿態和契丹交了惡。朝臣畏懼景延廣的權勢都噤若寒蟬。身在太原的劉知遠,也沒向朝廷說半句話,暗中仔細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認為契丹的進犯將只是時間問題,由此,他積極擴軍備戰,以確保河東地區的安全。在他的苦心經營下,河東強冠諸鎮,馬步兵共達五萬人。
事情照著劉知遠的預見發生了,契丹終於打進開封,滅了後晉政權。在契丹兵大舉南侵的過程中,劉知遠沒有作出任何軍事姿態援助坐以待斃的朝廷。
耶律德光曾答應趙延壽做皇帝,也答應過杜重威做皇帝,可佔領開封后,卻把二人扔在一邊,於開運四年(公元947年)二月,在開封為自己舉行了加冕儀式,建立大遼,改元大同。
迫於眼下的局勢,劉知遠派出使者王峻去開封,向耶律德光獻賀表。耶律德光見後晉殘餘勢力中最具實力的劉知遠來賀,高興得不可名狀,稱之為“兒”,格外加恩賜了他一個象徵最高榮譽的木拐。
王峻帶著木拐回太原,途中的契丹人見了,紛紛讓道。向耶律德光獻賀表其實只是劉知遠的權宜之計,以爭取時間,觀望形勢的發展。觀望了一段時間,劉知遠看到:契丹不可能在中原長久地呆下去,他們的掠奪政策和殘暴行徑,激起了中原民眾和各路軍隊的反抗,他們早晚會撤出中原。
於此之際,他的部下多要求他登上皇位,以此號令四方,招集各路諸侯。劉知遠沒有急於登位,他刻意為自己粉飾道德形象,揚言要出兵救晉出帝,把他接來太原,奉為君主。
在他的集團骨幹的挑動下,軍士們雲集廣場,對主帥說:“今契丹攻陷京城,虜走了天子,以致天下無主。能主天下者,今唯有我王。宜先正位號,然後再出師也不晚。”說罷;齊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內心激動的劉知遠,表面裝著鎮靜,讓人禁止士兵們這樣做,他斥責道:“虜勢尚強,我軍威未振,當先建功立業。你們士兵知道什麼?”
士兵勸進無效,將軍又緊跟著勸,一勸再勸,郭威等人對劉知遠說:“今遠近之心,不謀而同,此實乃天意。王若不乘此機取之,謙讓不居,恐人心離散,到時反受其咎。
話說得有理,劉知遠同意了他們的看法。開運四年(公元947年),劉知遠走上了皇位。
憑著政權的支撐,契丹軍隊任著性子地搶,任著性子地殺,任著性子地胡來,把中原民眾逼進了地獄,逼得難以生存下去,逼得他們舉起刀槍,打起了一場場自衛反擊戰,打得契丹政權天無寧日。
做了中原皇帝的耶律德光,統治得很吃力,在勉力維持了一段日子後,以避暑為名,留下一個看守政府,帶著文武百官及後晉歸降人員向老家撤去,走到半路,他因病而亡。
為收攏後晉官民之心,劉知遠表示繼承的是晉高祖的事業,官布將開運四年改為天福十二年。他一上臺,就明令宣示以契丹為敵。
他下令:“各地為契丹搜刮錢財之事,立即停止;晉臣被迫為使者的,不予追問;各地的契丹人,全部處死。”
劉知遠的登位,對中原反契丹的浪潮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耶律德光剛走,劉知遠就開始向中原進軍了,他指揮大軍,攻伐依附契丹的勢力,掃蕩割據的諸候,進展順利。
看守政府的首領蕭翰,面對契丹在中原大勢已去的局面,毫無守志,無心戀戰,他找來唐明宗的兒子李從益,立為愧儡皇帝,以對抗劉知遠政權,自已返歸北方。
李從益名為中原之主,其實,中原根本無主。劉知遠進抵洛陽,派人前往開封祕密處死了李從益。隨後,他帶著軍隊奪取了中原,開進了開封,宣佈以開封為東京,改國號為漢(為有別於以前以漢為名的政權,史稱後漢)。
為穩定新政權,他下令:所有契丹任命的官員,不論大小,一律安於原位,不得變更。
二、後漢的滅亡漢高祖僅做了一年的皇帝,就撒手而去。可在這短短一年的統治中,他以嚴刑治國,任用大批酷吏,草菅人命,成為五代中最嚴酷的君主。他在臨終前,將兒子劉承祐託付給了蘇逢吉、史弘肇、楊邠、郭威四個顧命大臣。
漢高祖長於權變,善於應對時事,然不太隨波逐流,還知道點民族自尊。他雖是石敬瑭與契丹定盟的積極贊成者,卻反對石敬瑭割地稱兒。他雖在耶律德光人主開封時獻上賀表,卻是虛與委蛇,以觀形勢的變化。
他建立的後漢政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原民眾反抗契丹的傾向。不過,他鼓勵大臣用嚴而無當的刑法治國,使他的政權成了五代時最為殘酷的政權。
劉承祐登臺,是為漢隱帝。
劉承祐啟用外戚親信李業、聶文進、後匡贊、郭允明為新貴,以對付元老重臣的掣肘。新貴與元老斗,四個元老加上一個財政大臣王章內部也起了內訌。
河中李守貞、風翔王景崇、永興趙思綰三地聯兵謀叛,朝廷震動,派了幾個大將前去平叛,都無進展。郭威臨危受命,被拜為西征統帥,全權節制各軍。他率軍開赴前線後,以儒將的風采,交文人,撫上卒,親冒矢石,衝鋒在前,與軍隊同甘苦,贏得了軍心。他攻城和攻心雙管齊下,沒有多久,就把三地一一平定,凱旋迴朝。
平定三地叛亂是使朝廷轉危為安的大事,郭威成了朝野矚目的大功臣。這個大功臣,在接受了最高的榮耀後,又被賦予一個新的使命:前往河北鄴都主持對契丹的防務。
使命是重大的,具有非常的戰略意義,它關係到後漢是否能阻遏契丹侵擾的大問題。郭威被委此重任,說明了朝廷對他的倚重。可他臨行前,顧命大臣內部卻對他能否帶樞密使銜去上任,發生了嚴重的爭論。
在這背後,又隱藏著漢隱帝及其近臣對顧命大臣的不滿情緒。
在他上任之前對君主關照說:“蘇逢吉、楊邠、史弘肇都是先帝舊臣,盡忠徇國,願陛下推心相任,必無敗失。至於疆場之事,臣必竭忠報效,不負陛下驅使。”
到達鄴都,針對契丹的騷擾,他採取了加強守備,堅壁清野的對策。郭威在鄴都凳子還未坐熱,朝廷就發生了劇變:漢隱帝以議事為名,誘殺了楊邠、史弘肇、王章三個元老重臣,並誅滅了郭威在京的所有家屬,同時令李太后之弟李洪義等人前往鄴都殺郭威及其相關者。
李洪義審量朝廷勢力分野,不敢與郭威為敵,把訊息透露給了郭威。聽到噩耗的郭威,沒有慌亂,用以退為進的辦法,收攏將官之心,留養子柴榮守鄴都,自領大軍以誅奸臣為名,殺向開封。
他派人向全軍許願:“若克京城,任你們剽掠十日!”朝廷軍不是對手,漢隱帝戰敗被亂兵所殺。進入開封的郭威,表現出老練的政治家素質:止住了軍隊的剽掠,以安定京城秩序;把李太后推到前臺當旗幟,以緩和人心;假選宗室劉贇繼位,以為政治過渡;自已充當監國,以在幕後操縱;除首惡者之外,寬大政敵,以籠絡人心。這樣郭威迅速控制了政局。
等到時機成熟後,他“奉”太后命,把部隊拉出去,說是北上打契丹。部隊進至澶州,幾千將士忽然大譁,要求郭威即天子位,連聲高叫“萬歲”,有入扯了黃旗當皇袍,硬披在“拒絕不從”的郭威身上。眾意難違,郭威“被迫”認可。
大軍返回開封,乾祐三年(公元950年)正月,就在劉贇行至宋州還未到達開封之時,郭威已搶先一步進入汴梁,逼迫太后下詔封自己為“監國”,總攬朝政大權,並以太后名義下詔廢黜了劉贇,降封劉贇為開府議同三司、檢校太師上柱國、湘陰公,又遣部將郭崇威到宋州將劉贇囚禁在當地。
隨後郭威登上了皇位,建國號大周(為有別於以前以周為名的政權,史稱後周),定都開封,改元廣順。至此,建立僅僅三年,歷二帝的後漢就此滅亡。
(正文完)
-
3 # a趙佔華
答:後漢王朝,是後晉北京留守,河東節度史,太原王劉知遠於公元947年建立的。劉知遠,(沙陀人),後漢王朝是五代第三個沙陀族王朝。後漢傳二帝,高祖劉知遠在位僅一年,隱帝劉承祐在位三年,共計4年。可見,後漢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個典型的短命王朝!為什麼匆匆一過,就消失在歷史舞臺了呢?有如下原因:由於天下分裂,到劉知遠時,所謂(天下多盜),朝廷令州縣進行殘酷鎮壓,(由是天下因盜殺人滋濫)《新五代史,卷30,蘇逢吉傳》。但農民起義是殺不滅的。乾祐二年(949),《諸處草寇等拋棄耕農,聚集林藪,晝伏夜動。(冊府元龜卷95)》,屢令剪除而徒勞沒效果!正是這樣加劇了官逼民反。但喪心病狂的統治者,不責備自己的殘暴,反而變本加利的進一步對農民實行高壓手段。他們反而認為刑法太寬,實行:只罪一身,籍沒家產,今後捕盜,權行重條,俾其知懼!更為甚者:凡盜所居本家及鄰保皆族誅。但是,恰恰相反愈是殘酷,越說明統治階級己極端的虛弱,難以無法統治了,自古壓迫愈深,反抗愈重。後漢王朝就是在這樣大背景下完蛋的。
-
4 # 2許雲輝
後漢為五代十國間由原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建於開封的中原王國。
劉知遠,沙陀人,冒姓劉,因曾救石敬塘而成其親信。後唐滅,石敬瑭建後晉,劉知遠大權在握。石敬瑭死,劉知遠大力經營太原,奪取吐谷渾部落大量財富及戰馬。契丹入侵開封,劉知遠袖手旁觀,契丹滅後晉,他見風使舵上表臣服,被耶律德光稱為兒並賜木拐。耶律於開封稱帝,立國號為遼。
他隨遼兵北返至壽陽便找藉口迴轉太原,渡河入洛陽,殺死遼國扶植的傀儡許王李從益後,於開封建後漢。
劉知遠稱帝后,昔日親信均受重用。他們飛揚跋扈,殘暴不堪,橫徵暴斂。上行下效,地方官橫行霸道,巧立名目殘害百姓。劉知遠死後,其子劉承祐繼位。舊臣與新帝互看不順眼,殺死三名武將,又欲殺郭威。郭威舉兵反,從鄴都殺至開封,新帝逃命途中被殺。
郭威請太后臨朝稱制,立劉知遠侄子劉贇為帝。郭威派人假報遼國入侵,自己率部出軍,中途被部下黃袍加身立為帝返開封(9年後,這一情節被趙匡胤完美複製到養子柴榮之後、年僅7歲的周恭帝柴宗訓身上)。郭威逼太后詔封自己為監國總攬朝政。951年,郭威稱帝建後周,北周滅,歷2帝,享國3年。
故,後漢滅於內亂。
-
5 # 物色一下
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一些存續時間極短的王朝,尤其以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漢為甚。一切,還要從開國之君劉知遠的起家說起。
劉知遠生於唐末,本人是沙陀族而非漢族,最初只是個身份低賤的馬奴(“高祖少為軍卒,牧馬晉陽。”見《新五代史·卷一十八·漢家人傳》),後來因緣際會攀上河東大將石敬瑭這個“高枝”,此後才一步步飛黃騰達起來,在後晉竟也做到河東節度使、北平王的高位。作為一介武夫,劉知遠本來沒有皇帝命,他之所以能登基建國,完全拜契丹人所賜。
公元947年,契丹南下滅掉後晉之後,在中原地區胡作非為,賴得中原軍民奮起抵抗,才將他們驅逐出去。當契丹軍倉皇北逃時,劉知遠卻乘機“下山摘桃”,一邊在背後追襲契丹軍,一邊在太原建國稱帝,年末又攻進開封,正式成了中原的皇帝。
可劉知遠雖然是開創之君,但起家、治國靠的是暴力壓服,自身並沒有令天下歸心的德行操守和深仁厚澤,所以天下藩鎮、軍民心中不服者甚多。再加上他臨終前留給兒子劉承祐的輔政大臣們,大多又是剛愎自用、目空四海的小人,所以等到劉承祐即位後沒多久,帝國便鬧出了大亂子。
原來劉知遠駕崩前(948年初),遺詔宰相楊頒、史弘肇、蘇逢吉輔佐幼主,而派大將郭威負責征伐叛逆的事宜。然而在三位輔政大臣中,蘇逢吉為人陰險,楊頒、史弘肇恃功而驕,從一開始便心不齊。三人中尤其是楊頒地位最高、行為最猖狂,擺明沒把幼主放在眼裡。
某次,楊頒同三司使王章在朝堂議事時,劉承祐不過是發表了一句感言,卻讓楊頒大為不滿,竟要求皇帝閉嘴,莫要插手政務,讓劉承祐尷尬、憤怒至極(“邠常與王章論事帝前,帝曰:‘事行之後,勿使有言也!’邠遽曰:‘陛下但禁聲,有臣在。’聞者為之戰慄。”《新五代史·卷三十·漢臣傳第十八》)。
年輕人好衝動,做事情往往不顧及後果,身為帝王者更是如此。果然,劉承祐被楊頒一頓羞辱後,心中無比憤怒,總想著找機會殺掉楊頒。不久,楊頒又諫阻幼主以皇后的禮節安葬愛妃耿氏,而且言辭比較激烈,這項舉動算是徹底給自己判了死刑。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忍無可忍的劉承祐在朝堂上誅殺楊頒,同日又將王章、史弘肇一併處決,唯獨留下一個貌恭心狠的蘇逢吉。
見血的劉承祐變得更加瘋狂,在誅殺三位重臣後,又將目標指向鎮守鄴都、名望極高的大將郭威(此時擔任樞密使職務),並派人前往實施謀殺。郭威不甘心坐以待斃,所以在獲悉刺殺陰謀後,便公然舉兵反叛,率軍南下進攻開封。劉承祐聽聞郭威造反,一方面殺光他留在京城中的妻兒,一方面則阻止軍隊抵禦。
可郭威是百戰名將、聲望素著,派去抵禦他的將領根本就是個笨蛋,所以沒多久叛軍便進逼開封。劉承祐此時雖然心生懊悔,但還是硬著頭皮親征,結果在七裡坡被叛軍擊潰,在逃亡途中被侍衛大將郭允明斬殺,時年才21歲。劉承祐一死,開封守軍便向郭威獻城投降,後者隨即入京控制局面。
可郭威並不想讓劉贇真的做皇帝,所以不久便藉口北上抵禦契丹,在行至澶州時便授意部下擁立自己為帝,隨即回師開封,逼迫李太后承認現狀。李太后自知無力迴天,便下詔廢黜劉贇,改立郭威為監國,此時劉贇剛剛走到宋州,還沒能進入開封。
郭威在監國的位子上坐了沒幾天,便於951年正月稱帝建國,史稱後周。此時,被廢黜的“準”皇帝劉贇還在宋州的囚牢裡,郭威為剷除這個心腹之患,便命宋州節度使李洪義把他毒死。劉贇雖是“準”皇帝,但卻沒坐過一天的龍椅,可以把他視作半個皇帝。就這樣,隨著郭威自立為帝,立國4週年時間不到、有過2.5個皇帝的後漢走進歷史,其存續時間之短,再沒有任何一個王朝可以超越。
-
6 # 愛特特的瓦瓦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裡,大大小小的政權數不勝數,有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規律。唐朝滅亡後到宋朝建立大約六十年,誕生了幾十個國家,這段時間成為五代十國。
五代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其中後漢時間最少,只有四年,挺可憐的,不過這五個國家都有一個典型的特徵就是將軍手裡是有兵權的,這沿用了唐朝時各地的節度使一樣,每個節度使手裡都有兵權,到了唐朝後期,節度使都是世襲制了,想上供就上供,不把皇帝當回事,五代時也是這個樣子,今天我奪你兵權,明天他再奪我兵權,亂的一團糟,直到趙匡胤著名的杯酒釋兵權才解決了這件事。
-
7 # 圖文繪歷史
後代,五代十國軍閥和小朝廷的一員,在數十年的混戰中,後漢的建立和終止和其他政權一樣,揮之則來呼之則去,公元947年後晉北京(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劉知遠自立為帝,國號為漢,在位僅1年多就病死了,傳位給兒子劉承祐,當時政權極為不穩,各地軍閥擁兵造反,樞密使郭威輔佐劉承祐,一邊維持朝內穩定,一邊率兵東征西討,基本平息叛亂,劉承祐又擔心功高蓋主的郭威預圖不軌,想卸磨殺驢,還算忠誠的郭威被逼上絕路,劉承祐殺了留在京裡的郭威一家,郭威反了,劉承祐死。
-
8 # 好奇觀古今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劉知遠壽命太短。稱帝一年就掛了。
要知道五代時期,皇位的父子相傳是個死結。從樑到周,只有李克用和李存勖完成了父子之間的權力交接,然而那個時候他們還沒有稱帝,只是晉王。稱帝的,完成父子之間權力交接,國家沒亂的,一例都沒有。甚至直到宋朝建立幾十年之後,宋太宗傳位宋真宗,才是第一次完成了父子之間的權力交接。
後漢當然未能免俗。本來劉知遠能稱帝就是撿了個漏,短短的一年時間根本沒可能收拾殘局,重鑄河山。所以劉知遠的壽命,就是這個王朝的壽命。
回覆列表
有資料統計,在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當中,出現過的政權有成百上千,但依據正統所歸、疆域大小、威望強弱等標準,能稱之為王朝的卻只有二十幾個。在這大大小小的王朝當中,最“短命”者非劉知遠建立的後漢王朝莫屬,立國不到4年便滅亡,前後只有2位皇帝。那麼問題來了,後漢為何如此“短命”?一切,還要從劉知遠的經歷說起。
劉知遠,幷州晉陽人,生於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出身於沙陀族貧民家庭,年輕時在河東節度使李克用養子李嗣源(後唐明宗)的部下做馬卒,生活非常艱苦,直到30多歲搶來農家女子李三娘為妻,才算是成了家。但令人倍感驚奇的是,自此之後劉知遠時來運轉,因為兩度救助李嗣源女婿石敬瑭的性命,得以步步高昇。
劉知遠成為石敬瑭的心腹後,不斷地被委以重任,到後唐滅亡前,已經官至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後唐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得助於劉知遠等人謀劃,假借契丹軍的力量消滅後唐,建立起後晉政權。石敬瑭稱帝后大肆封賞功臣,劉知遠被任命為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負責執掌禁軍,數年後又進拜為河東節度使。出帝石重貴即位後,劉知遠以佐命元勳的身份,被進封為北平王。
隨著權勢和名望的日漸攀升,劉知遠逐漸滋生篡位稱帝之心,為此在河東積聚甲兵、招降納叛,不再服從朝廷的調遣。等到契丹滅亡後晉,但很快又因殘暴被中原軍民趕走後,劉知遠趁機“下山摘桃”,一方面派軍隊攻略中原,一方面則在太原稱帝(國號仍是晉),時在開運四年(947年)二月。同年六月,劉知遠進入開封,正式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
劉知遠雖然是開國皇帝,但氣度狹小、殘忍好殺,剛進入開封便殺死1500名契丹族降兵,等到誘降鄴都守將張璉後,又背信棄義地殺死張璉及其部將數十人,一時令天下側目。正所謂“殺降不祥”,就在張璉等人遇害後不久,劉知遠便暴病而死,時在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劉知遠正式稱帝建國僅有半年時間,是史上最“短命”的開國皇帝。
劉知遠臨終前,遺詔宰相楊邠、史弘肇、王章、蘇逢吉輔佐幼主劉承祐(後漢隱帝),並進拜大將郭威為樞密使,執掌兵權並鎮守鄴都。在4位輔政大臣中,蘇逢吉為人陰險,楊頒、史弘肇、王章不學無視且恃功而驕,經常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裡。尤其是楊邠,曾經在朝堂議事時呵斥劉承祐,並要求他閉嘴,由此徹底激怒了小皇帝。
劉承祐因為難以忍受楊邠等人的欺辱,遂在蘇逢吉和心腹李業、郭允明等人的唆使下,利用楊邠、史弘肇、王章上朝的機會,派衛士將他們殺死,時在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一天之內殺死3位宰相後,劉承祐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將目標轉向郭威,並派曹威等人前往鄴都誅殺他,沒想到曹威卻將密詔出示給郭威看,由此激起他的反叛。
劉承祐聽聞郭威造反,一方面殺光他留在京城中的妻兒,一方面則組織軍隊抵禦。可郭威是百戰名將、聲望素著,派去抵禦他的將領根本不是對手,所以沒多久叛軍便進逼開封。劉承祐此時雖然心生懊悔,但還是硬著頭皮親征,結果在七裡坡被叛軍擊潰,在逃亡途中被心腹郭允明弒殺,時年才21歲。
郭威進入開封后,本想自立為帝,但鑑於朝中局勢尚不穩定,加上河東節度使劉崇(劉知遠之弟)隨時都可能舉兵勤王,便只能暫時擱置篡位計劃。為了穩住劉崇,郭威派人到前往晉陽,向劉崇保證自己絕無篡位之心,並假惺惺地派使者迎立後者的長子劉贇為帝,由此讓劉崇放棄出兵計劃。在此期間,郭威則加快清除異己、控制朝廷的工作。
僅僅過了1個多月時間,自認為時機成熟的郭威,便逼迫李太后下詔廢黜、幽禁劉贇,改立自己為監國。此時,劉贇剛剛走到宋州,還沒能進入開封。郭威在監國的位子上坐了沒幾天,便在廣順元年(951年)正月稱帝建國,史稱後周。郭威稱帝后,授意宋州節度使李洪義毒死劉贇,由此消除心腹之患。隨著郭威稱帝建國,立國不足4年的後漢滅亡,成為史上最“短命”的王朝。
然而,後漢雖然滅亡,但劉崇卻不肯臣服於後周,並在郭威稱帝后不久,便在太原稱帝,仍以漢為國號,史稱北漢。北漢僻處河東一隅、國小民貧,只有通過向遼國稱臣稱兒,才獲得對方的援助以維持生存。北漢前後共存在28年時間,直到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才被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