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包絮
-
2 # 故事裡的中國人
《琅琊榜》裡,罪惡滔天的夏江被囚於獄中,不久便要被處以極刑,20多年前毅然離開他的妻子,帶著兒子去死牢裡見他最後一面。
心狠手辣如夏江,沾染了上百萬條無辜生命鮮血的劊子手,卻在妻子一句:“清明寒食,有你一祭”中,渾身顫抖,老淚縱橫。
清明祭奠,是一種思念,是一種認同。再大的恩怨,都在祭奠裡消散,只剩下對前塵往事的哀嘆。
而立於碑前,如此近距離的感受死亡,我們才能更清醒,更客觀的看待這個世界,在回憶別人的人生中,想明白很多問題。
有人說,每一次清明掃墓,都會讓自己更通透,更達觀。
死亡永遠是人們不願觸碰的話題,但在這樣一個日子裡,我們都能坦然面對死亡,面對過往,也可以將埋藏在心底的那些思念和話語,輕易地傾訴開來,從中尋回自己。
中國清明節源遠流長。
古時候就有清明祭祖上墳的故事。家馮夢龍主編的《拍案驚奇》中有一篇《念親恩孝女藏兒》中的上門女婿劉郎,在岳父母面前就公然挑著春祭擔子先去又祭典自己的劉氏祖先,惹得岳父大怒!我張家視宗不吃你劉家剩食,改日重祭!
清明佳節三月三,男男女女結伴春遊,順便祭掃祖墳,一來表示這家墳墓有後人延續,二來不少人家借春祭擔子的豐富與否,來彰顯自家的富足和高人一等,有酒有萊、有花圈有鮮花並燒祭紙錢,讓陰間親人有錢花。
貧賤之家,只要有後人,也會薄備酒萊、修墓添土,以示此墳主有後。
那些無主的孤墳就顯得冷落了,令人悲涼。
這些習俗延續至今,為防火起見,不準燒紙放鞭炮,提倡文明祭奠先人,一束鮮花或一環花籃,獻給已故親人,修墳除草,聊解思念之情。靜立墳前,思念親人,以解情懷。
我認為清明節祭祖,只是懷念已故親人,任何形式都可認。重要的是父母在日厚養薄葬,活著時好好供養老人,盡心盡力服侍她們,比任何形式的祭奠都有意義!
朋友們,你以為然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