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餘心

    女子25歲稱“摽(biao)梅之年”。摽梅之年,比喻女子適婚年齡,多誤寫為“標梅之年”。摽梅,本意是梅子成熟後落下來,後用“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結婚的年齡。

    拓展: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 2 # 溫酒述史

    女子二十五歲,古籍中暫無記載俗稱。

    但是女子二十四是花信之年。

    一般古代女子都嫁得比較早,到了出嫁的年齡稱為“摽梅之年”。估計在二十五至二十八歲。一般到了摽梅之年還沒嫁出去,就奔著半老徐娘(三十歲)去了。

  • 3 # 此木曰

    古人對很多年齡段都有特定的稱謂,讓每個年齡都很有意義。但25歲似乎沒有專門的稱謂,24歲時的稱謂是“花信之年”。25歲應該還是屬於“花信年華”吧。

    不管男孩還是女孩,在很小的時候稱謂是一樣的。比如:“襁褓”指的是不滿週歲;“孩提”指的是兩至三歲。從七歲開始,男孩女孩的稱謂開始不同。女子各年齡段的稱謂如下:

    女孩七歲:始齔、髫年

    女孩十二歲:金釵之年

    女子十三歲:豆蔻年華

    女子十五歲:及笄

    女子十六歲:碧玉年華、破瓜之年

    女子二十歲:桃李年華

    女子二十四歲:花信年華

    出嫁:標梅之年

    每個年齡的稱謂都有特定的意義,那麼就題目所說的“花信之年”是何意呢?其中有著什麼美好的寓意呢?

    “花信”並不是指的花朵的哪個部位,而是指春天的花信風。南宋時《演繁露》載:“三月花開時風名花信風。初而泛觀,則似謂此風來報花之訊息耳。《呂氏春秋》也有記載‘春之得風,風不信則此花不成。’乃知花信風者,風應花期,其來有信也。”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花信風是在春天鮮花盛開之時,一陣溫暖的風從花海中吹過,攜帶著陣陣花香迎面撲來,這不就是一位24、5歲的美女迎面向我們走來的感覺嗎?真是佩服古人的想象力。

    24歲的女子發育成熟,不同於十幾歲的稚嫩,也沒有為人婦、為人母后的成熟,正是年輕貌美之時,因此用花信之年來形容這個年齡段的女子。不過這個稱謂的歷史並不長,從清代開始,人們才逐漸使用“花信之年”來形容這個年齡段的青年男女,更多的用在了女性身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當爸爸,是否喜歡女兒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