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輝常愛讀書
-
2 # 洪德於心自方正
我的理解是:在過去那些朝代確實出現許多的名醫,在過去只有中醫,且多數都是祖傳,以此為業,教者認真耐心傾囊,學者刻苦仔細,鉆研,且從小到大,幾乎專學中醫,遇到聰明的弟子,還會在原來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所以應該是相當的專業,過去那些名醫幾乎都是全科醫生,可以說啥都會,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八綱辯證,再使術,一個人幾乎都幹了,不象現在,這麼多的科室專案,種類繁多,再說過去那有什麼醫院所以顯的過去有那麼多的名醫,現在顯不出來了,過去的名醫也治死過人,比如華佗,就因針灸督脈的穴位,因針刺太過致人斃命,所以他才發明了華佗夾脊共17對34穴,既達到了治療效果,又安全了許多,其實現在也有不少的名醫,都被各大醫院,還有西醫這條大河淹沒了,過去,中醫那是一枝獨秀哇,哈哈,一激動就剎不住車了,晚上十點了,該休息了。
醫療邏輯和體系不一樣,媒介不一樣,人民文化水平不一樣,疾病形態不一樣,四個方面的不同帶來了現在神醫和名醫較少的情況。
先說醫療邏輯和體系不一樣:
在現代化的社會里,現代醫學已成為標準清晰、分類及手法清晰的專業體系,基於現代各門類科學技術的現代醫學及醫療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醫生個人的能力,而依託國家力量形成全球共享的標準,換句話說,在現代醫學架構中,醫術是否高明雖然是有高下,但在根本上取決於整體的醫學理論、裝置和管理能力,而不過多地取決於個人。而古代的中醫則不然,完全靠個人的流派傳承和個人對於病症的判斷,藝術性遠遠高於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性,所以就有更多的大師和名醫。
媒介不一樣:
古代沒有大規模的大眾媒體,所謂知名,更多地是靠口耳相傳的社群性,在古代,以農業社會為主體形態,社會群體多以村落、世族、以及特定行會、特定官士階層為單位,而群落之間並少有互通的公共媒介,所以,每個群落都會有自己所認知並傳頌的楷模,也就導致了名醫多的局面。以此可能形成每個鄉村都有一個自己傳頌的名醫這種現象。
人民文化水平不同:
古時候不像現在,認識字不多,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因此對於被傳頌的物件難免有想象力的成份,不免會神話那些厲害的人,而這種對於神醫之名的渲染會更多。
疾病形態不一樣:
古代農業社會的疾病形態較單一,不像現在這樣亞健康這麼普遍且各種社會性新的疾病層次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