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珅在談
-
2 # 誰是我知心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沒有目的沒有目標的混戰,造成了世界強國的重新洗牌,美國崛起了,英國法國衰落了,沙俄垮臺了,德國縮小了,奧匈帝國沒了,其實就是帝國主義國家爭奪利益的一場戰爭,只有美國從中獲利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沒有目的沒有目標的混戰,造成了世界強國的重新洗牌,美國崛起了,英國法國衰落了,沙俄垮臺了,德國縮小了,奧匈帝國沒了,其實就是帝國主義國家爭奪利益的一場戰爭,只有美國從中獲利了。
在1870年戰爭勝利結束和德意志帝國建立之後,德國的外交政策主要是防禦性的,它關心的是維護德國在歐洲的既得地位,以及敵對聯盟特別是法俄聯盟可能向這一 地位挑戰的危險,即俾斯麥著名的聯盟噩夢。德奧意三國同盟即是這種防禦政策的工具。與俄國締結的《再保險條約》也是服務於這一政策的,在該條約中,俄國和德國互相保證,且一方捲入與第三國的戰爭,另一方即應保持中立。
1890年俾斯麥被解職後,威廉二世決定廢止《再保險條約》,這主要是因為他擔心繼續執行該條約會疏遠奧地利從而葬送三國同盟。俄國隨後(1891年和1894年)與法國締結協定,這些協定也是防禦性的,締結這些協定的動機顯然是由於法俄對三國同盟意圖的恐懼。尤其是,1894年的《軍事協定》預言,三國同盟可能從防禦工具轉變為帝國主義工具,所以該協定規定,只要三國同盟有效一天,該協定也將有效一天。協定的主要條款作了如下規定:“如果法國遭受德國或德國支援下的義大利的進攻,俄國將給予法國軍事援助;如果俄國遭受德國或德國支援下的奧地利的進攻,法國將向俄國提供軍事援助。如果三國同盟的軍隊進行動員,法國和俄國也將隨即動員它們的軍隊。”
最初,對敵對同盟的恐懼導致了三國同盟的形成;然後,對三國同盟解體的擔心導致德國斷絕與俄國的友好關係;最後,對三國同盟意圖的憂慮促成了法俄同盟。正是這兩個防禦同盟的相互恐懼,以及由威廉二世信口開河的帝國主義言論所造成的普遍不安全感,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二十年間的外交折衝。這些外交折衝不是尋求在破壞現存同盟基礎上的新的組合,就是尋求尚未結盟國家對現存同盟的支援。最終,1914年的大戰便成為不可避免的了。因為雙方都害怕,倘若不先發制人,以使權力關係變得對自己一方有利,對方就會首先這樣做,從而使權力關係的決定性改變有利於對方。在兩個對抗的集團中,俄國和奧地利尤其因這種恐懼而惴惴不安。這種猜疑對方為帝國主義所造成的恐懼引起了帝國主義反應,而這種反應反過來又使最初的擔憂弄假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