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農業鎮長日誌

    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原來是一種貨幣流通現象,指的是成色足的金屬貨幣最後都會被人藏起來,而交換價值一樣,但成色不足的貨幣則會在市場上大量流通。這種現象最早在十六世紀由英國鑄幣局長提出,所以又稱"格雷欣"現象。

    在中國歷史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一、大錢驅逐小錢。王莽時期,共進行了四次貨幣改革,其中第二次發行了大錢,但大錢的價值並不值本身金屬份量。他的原意是盤剝百姓,於是老百姓就不再使用五銖錢,更多的人則是私鑄大錢,市場上流通的就都是這種價不符實的大錢了。

    後來,宋朝的"慶曆重寶"、"崇寧重寶"、"大觀通玉",清咸豐帝的"咸豐大錢",民國閻錫山的銅元等,都採用差不多的原理,鑄造與金屬本價不符的大錢,淘汰了小錢的流通。

    二、鐵錢驅逐銅錢。梁武帝大量用鐵鑄幣,於是人們都把足值的銅錢,作為良幣藏了起來。商人們更是用鐵錢大量收購銅錢,造成"錢文大亂"。

    其實,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推而演之,並不僅僅限於貨幣現象。他的本質是,如果壞的東西可以與好的東西並行存在,並且價值相等,甚至更高的話,好的東西就會逐漸被淘汰掉,只剩下壞的東西。這其實是一種逆淘汰的過程。存在於社會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商品上,偽劣產品淘汰了貨真價實的產品,比如牛奶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如此。

    在人才上,貪官淘汰能臣。歷史上暗世,往往是奸佞之人當道,賢良之臣遭到驅逐。如明朝後期,魏忠賢之流當道,而楊漣,左光斗等能臣清官遭到殺戮。

    在社會風氣上,現在老人的碰瓷現象 也是一種逆淘汰。

    該種現象的產生,一是由於資訊不對稱,也就是經濟學上的檸檬市場理論,二是缺乏有效監管。

  • 2 # 燕慶雜談

    劣幣驅逐良幣從幾方面分析,

    1,國外,十六世紀伊利沙白時期,社會上流通二種貨幣,且換一定的價值比率流通,但紙幣易壞而.金幣沒事,人們就慢慢的就光花紙幣,把金幣收藏起來,這就形成了格雷厄現象。

    2,國內,古代文景帝時期也出現世面上流通兩種貨幣,一種硬通一種軟通,人們收藏硬通而芘軟通。

    3,民國時期,法幣貶值,銀元都被收藏,法幣流通,民不聊生。

    我認為這一切都是流通兩種貨幣照的,兩個標準,所以要用只用一種貨幣,就可避免劣幣驅逐良幣,朋友你們認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獵豹汽車哪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