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們因為種種主動或者被動的原因離開家鄉漂泊在異鄉打拼生活,因而有了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這樣的群體,到底是我們漂泊在異鄉還是把家鄉變成了異鄉讓他們無依的留守著呢?你家裡有這樣的人嗎,為什麼呢?歡迎討論一下
5
回覆列表
  • 1 # 九樓紫薯

    留守的老人大多數都很孤獨,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就應該儘量的想辦法解決問題,政府應該予以重視。社會應該多成立一些關注老人的機構,比如助老之家,但是助老之家主要分佈在市區內。所以提倡各大助老、養老助老機構也多給我們農村留守的老人帶去更多關愛。

  • 2 # 水清麼

    沒有故事,只有鄭也夫老師的觀點,留守老人,留守兒童,是現代中國社會城市化不徹底的一個結果。(以下內容引致 鄭也夫老師的文字)

    因為農業生產的結構決定了農村養活不了太多的人。我們要讓更多的人有就業的機會,我們的城市就必須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是一條必由之路。

    我先說一下城市化。城市化應該有兩個含義。淺層的含義就是“非農”。他以前是農民,住農村,現在他不住農村了,原來他務農,現在他不務農了,做工商。深層次城市化的完成是他們接受了、同化於城市的生活方式。一個大碼頭的生活方式影響了外來的農民,他心甘情願地接受,這多好啊,這個城市化就比較深入,比較徹底了。

    我認為,第一代移民是完不成這個城市化的,他們能到這裡來打工,但不太可能學會城市的生活方式。這個課題要交給他兒子去慢慢學會,因為他的兒子是在這裡長大的。如果第二代移民都完全同化於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人融為一體,城市的人就不會覺得這些人不懂城市秩序,不守交通規則,不講衛生了。但這種可能性也不是說一定能實現。

    為什麼呢?第二代移民的深度城市化用鄧小平的話來說要“從娃娃抓起”,應該讓同城市的孩子同校。如果他們在一個學校裡一起學習、一起玩耍,小學六年上過來,有了自己的同學,有了自己的好朋友,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一大批孩子都能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這才是成為城市人的必由之路。可是我們的城市怎麼樣呢?人家來了,人家為這裡創造了財富,我們沒有讓人家的孩子與我們的孩子同校。門檻太高,要交錢,甚至交錢也不行,只能在農民工子弟學校讀書。我們還有一些堂而皇之的理由。你的父親是在別的地方,在農村創造財富,他們的稅收在那裡。事情果真是這樣的嗎?他的父親在這個城市裡創造財富不止一天了,不止一年了,有些甚至五年、十年了,他的稅收是在這裡交的,可是他的孩子不能在這裡唸書。這些移民與城市人生活方式有很大差異,而他們的孩子如果不能與城市人的孩子同校,這不是造成了一種隔絕嗎?同化不是遙遙無期了嗎?深層的城市化還能夠實現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汽大眾速騰1.6自然吸氣多少公里或多長時間換機油比較好?